因對非洲有所涉足和了解,未曾想到一本非洲人物傳記的寫作任務降臨到了我的頭上。此前我沒寫過傳記,隻能憑借所閱讀過的人物傳記,來試著理解傳記作品的特點,完成津巴布韋教育部前部長、非洲女子大學董事會主席朱慧瓊博士的傳記寫作。
這是一次深入了解非洲一角與嚐試學習傳記撰寫的曆程。我想,傳記應對傳主所曆之事、所言之話、所述之情真實地予以再現,客觀地給予評價。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我以為傳記最難下筆。難在再現傳主真實經曆不好拿捏,客觀給予傳主評價不好把握。
盡管有傳記作家趙鳳翔教授的經驗傳授,尹廉釗老師的細心評閱,眾多師友的心得分享,我依然有畫虎不成反類貓、立傳不成反害主的忐忑。說實話,這成為我近年來最難以構思、最難以下筆、最難以成文的寫作任務。
在中國傳媒大學名譽校長、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組委會主席劉繼南教授組織策劃的女校長係列傳記叢書中,本傳主的選定最晚、截稿時間最短,但又是最有故事可寫、最有思想可開掘的人物之一。緊張有限的時間、飽滿翔實的人物,這兩者之間的張力,幾乎讓我喘不過氣來。
如果說這種張力還可以用拚命三郎的精神去緩解,那麼與傳主遠隔萬裏之遙、僅有素麵之緣的這種陌生感的消除,需要材料和時間來彌補,甚至需要用麵對麵交流來消除。多虧這是一個可以瞬息聯通的“地球村”時代,我得以在江蘇中外大學女校長教育發展基金會的資助下,前往哈拉雷參加世界大學女校長非洲論壇並采訪朱慧瓊博士;得以獲得朱慧瓊博士的認可,通過電子郵件往來深入采訪,獲取由她本人提供的大量一手資料;得以借助網絡收集有關朱慧瓊博士的事跡資料,每有隻言片語能管窺一斑都如獲珍寶。
我想任何傳記的撰寫,如果沒有傳主或其家人親屬的支持,要想獲得傳主的真實資料,即便挖地三尺、遍訪諸人,也難以獲得全麵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借助新聞媒體的幾篇報道、數據庫的簡單介紹、同事朋友的個人描述,似乎都難以還原建構傳主的人生圖景,尤其是那些人生經曆波瀾壯闊、曲折離奇、涉足社會諸多領域的知名人物。本傳記的撰寫幸得傳主支持、全力配合,每有所問必有所答,且言談甚詳,令我備受感動。
俗話說,非常之人必有非凡之處。我所接觸的朱慧瓊博士,衣著簡樸、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恰如鄰家的老奶奶,外表看不出有任何卓絕非凡之處。然而,隻要一談起津巴布韋如何走向獨立解放、教育如何實現平等普及、非洲怎樣實現全民教育促進經濟穩步發展,她的遠見卓識、前瞻睿智,就閃現在樸實無華、娓娓道來的話語中。她關於津巴布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敏銳洞察,如教育發展催逼政治進步、年輕人失業與執政合法性等問題,均一一被她準確言中。遺憾的是,獨立後的津巴布韋執政當局未能采納她的建議與對策,遂有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的經濟衰敗和政治亂象。
不過,在我看來,這並不算是朱慧瓊博士的過人之處。作為一位華裔女性,朱慧瓊能在津巴布韋獨立解放戰爭中脫穎而出、獨立後為津巴布韋教育普及事業居功至偉、年過花甲依然捐資創辦非洲女子大學,在於她自小即確立的“教育改變命運”的信念、立足非洲實際提出的“教育聯係生產”的理念、矢誌不渝追求的種族和諧教育平等的理想。
基於自己的堅持,朱慧瓊博士毫不貪戀榮譽,當津巴布韋教育事業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位居南部非洲國家前列時,她請辭教育部部長之職,主動請纓去解決危及社會穩定的青年人就業問題。朱慧瓊博士毫不貪戀權力,當與執政黨津民盟—愛國陣線和現政府理念不一、無法踐行自己的信念時,她果斷辭去了就業創造與合辦企業部部長之職,為堅守信念不惜退出政壇。
“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不管身居何位,發展教育始終是朱慧瓊博士心中的夙願,夙興夜寐,念茲在茲。我以為,這才是朱慧瓊博士最為非凡過人之處,也是她最為感人之處。
如今,朱慧瓊博士年逾古稀、兩鬢斑白,但她依然身兼數職、日理萬機,除擔任非洲女子大學董事長外,還受聘為納米比亞國家教育特別顧問,繼續為非洲教育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為種族和諧教育平等的理想身體力行。她認為,教育是發展的基礎,沒有教育,行將不遠。一個人如此,國家也一樣。
語言是有限的,而事物是無限的;語言是靜態的,而事物是動態的。同理,作為行之成文的傳記,顯然不足以一一記錄傳主所曆之事、所發之言。我既無生花之妙筆,亦無狀人摹物之才情,唯求本傳記能以平實的語言,勾勒傳主朱慧瓊博士的主要功績、思想信念,能對讀者有所啟發、有所激勵。如此,那就不負本傳記叢書組織者劉繼南教授的厚望,不負傳主朱慧瓊博士的信任。
最後,誠摯感謝所有為本傳記付梓而付出辛勞的人,因為你們的督促和鼓勵,不斷鞭策我完成此書稿。
作者謹識
2013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