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白天空雖然對人類在南極的活動構成危險,但隻要事先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有安全防範措施,也是可以避免的。一旦遇到它隨即繞道躲開;正在野外活動的人和車輛則應呆在原地不動,注意保暖,耐心等待乳白天空的消失,或救援人員前來營救。
2.極晝極夜
極晝與極夜是南極的奇觀之一。它給人們對這塊神秘的土地以更豐富的遐想。所謂極晝,就是太陽永不落,天空總是亮的,這種現象也叫白夜;所謂極夜,就是與極晝相反,太陽總不出來,天空總是黑的。在南極洲的高緯度地區,那裏沒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節律,沒有一天24小時的晝夜更替。晝夜交替出現的時間是隨著緯度的升高而改變的,緯度越高,極晝和極夜的時間就越長。在南緯90°,即南極點上,晝夜交替的時間各為半年,也就是說,那裏白天黑夜交替的時間是整整一年,一年中有半年是連續白天,半年是連續黑夜,那裏的一天相當於其他大陸的一年。如果離開南極點,緯度越低,不再是半年白天或半年黑夜,極晝和極夜的時間會逐漸縮短。到了南緯80°,也有極晝和極夜以外的時候才出現1天24小時內的晝夜更替。如果處於極晝的末期,起初每天黑夜的時間很短暫,之後黑夜的時間越來越長,直至最後全是黑夜,極夜也就開始了。而在南極圈(南緯66°33’),一年當中僅有一個整天(24小時)全是白天和一個整天全是黑夜。中國南極長城站(南緯62°13’)處在南極圈外,在12月份的深夜一二點鍾,天空仍然蒙蒙亮,眼力好的可以看書寫字。極晝和極夜的這種自然現象在地球的另一極北極也同樣出現,不過它出現的時間同南極正好相反,北極若處在極晝,則南極為極夜,反之變然。
極晝與極夜的形成,是由於地球在沿橢圓形軌道繞太陽公轉時,還繞著自身的傾斜地軸旋轉而造成的。原來,地球在自轉時,地軸與其垂線形成一個約23.5°的傾斜角,因而地球在公轉時便出現有6個月時間兩極之中總有一極朝著太陽,全是白天;另一個極背向太陽,全是黑夜。南、北極這種神奇的自然現象是其他大洲所沒有的。
3.南極火山
如果說水火不相容的話,那麼冰火就更不相容了。然而在南極洲,冰川和火山卻同時存在,這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南極大陸共有兩座活火山,那就是欺騙島上的火山和羅斯島上的埃拉波斯火山。欺騙島火山在1969年2月曾經噴發過,使設在那裏的科學考察站頃刻間化為灰燼,直到0現在,人們仍然對此心有餘悸。
4.南極綠洲
南極大陸終年被冰雪覆蓋,寸草不生,何以會有綠洲呢?這確實有些蹊蹺。
所謂“綠洲”,並不是人們常見的鬱鬱蔥蔥的樹木花草之地,而是指南極大陸上那些沒有冰封雪蓋的露岩地區。由於南極考察人員長年累月生活、工作在冰天雪地的白色世界裏,單調、乏味、枯燥的環境使他們非常向往多彩世界,當他們發現沒有冰雪覆蓋的地方時,不禁倍感親切,於是便將這些地方稱為南極洲的綠洲。南極綠洲約占南極洲麵積的5%,含有幹穀、湖泊、火山和山峰。以班戈綠洲、麥克默多綠洲和南極半島綠洲最為有名。
關於綠洲的起源與成因,科學家們認為,由於綠洲的位置都在火山活動區,故與火山有關,如麥克默多綠洲就在著名的埃裏伯斯火山附近,火山噴發及伴生的地熱活動,是形成綠洲的重要原因。當然,綠洲的形成還與太陽輻射和岩石的顏色有關,如南極半島綠洲地處極圈外,日照時間長,氣溫較高,加上這裏基本是赤褐色的火成岩區,有形成綠洲的最佳條件。綠洲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寶貴窗口,它對提示這塊神秘的大陸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5.雪盲
在南極大陸有一種神奇的“白光”。這種白光曾使不少勇敢的探險家喪失生命。據有的文章透露,當人們看到這種強烈的白光時,眼睛就什麼也看不見了。結果使疾馳著的滑雪者因失明而摔倒在雪麵上,車輛或飛機的駕駛員每每造成事故,甚至車覆機毀。
1958年,在南極埃爾斯沃斯基地上空,一架直升飛機的駕駛員突然遇到這種白光,眼睛頓時失明,飛機失去控製,墜毀在雪原上。智利的南極探險家卡阿雷·羅達爾,有一次外出工作,不慎沒有戴墨鏡而遇到白光。他感到有一個光的實體向他移動,先是玫瑰紅的,接著變成肉色的。這時眼睛疼痛極了,仿佛有人往他眼裏撒了一把石灰,接著就什麼也看不見了。幸虧同伴找到了他,把他帶回基地。過了三天視力才恢複過來。
在高山冰川積雪地區活動的登山運動員和科學考察隊員,稍不注意,忘記了戴墨鏡,也時常被積雪的反光刺痛眼睛,甚至暫時失明。醫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雪盲症”。
雪盲是人眼的視網膜受到強光刺激後而臨時失明的一種疾病。一般休息數天後,視力會自已恢複。得過雪盲的人,不注意會再次得雪盲。再次雪盲症狀會更嚴重,所以切不能馬虎大意。多次雪盲逐漸使人視力衰弱,引起長期眼疾,嚴重時甚至永遠失明。
那麼,雪盲症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呢?原來就是積雪對太陽光的很高的反射率。所謂反射率,是指任何物體表麵反射陽光的能力。這種反射能力通常用百分數來表示。比如說某物體的反射率是45%,這意思是說,此物體表麵所接受到的太陽輻射中,有45%被反射了出去。雪的反射率極高,純潔新雪麵的反射率能高到95%,換句話說,太陽輻射的95%被雪麵重新反射出去了。這時候的雪麵,光亮程度幾乎要接近太陽光了,肉眼的視網膜怎麼能經受得住這樣強光的刺激呢?
在南極遼闊無垠的雪原上,有些地方的積雪表麵,微微下窪,好象探照燈的凹麵。在這樣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現白光。出現白光的雪麵,當然要比普通雪麵所反射的陽光更集中更強烈了。在一般情況下,雪麵並不象鏡子那樣直接把太陽光反射到人的眼睛裏,而是通過雪麵的散射刺激眼睛的。人眼在較長時間受到這種散射光的刺激後,也會得雪盲症。因此,有時候即使是在陰天,不戴墨鏡在積雪地上活動久了的人,眼睛也會暫時失明。
6.奇寒
南極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稱“世界寒極”。南極點附近的平均氣溫為零下49攝氏度,寒季時可達零下80攝氏度。
南極沒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隻有暖季和寒季之別。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極內陸的月平均溫度也在零下34至零下20攝氏度之間。至於每年4月到10月的寒季,南極內陸的氣溫一般在零下40至零下70攝氏度之間。
如此寒冷的天氣對人類和一切生命都是可怕的威脅。在南極,因寒冷而凍傷致殘的事例是經常發生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為南極考察隊員專門編寫的《南極生存指南》特別警告:“如今的南極作業,麵部凍傷(組織凍傷)是最常見的,而手、腳和其他暴露皮膚的部位也會凍傷。”
對南極的奇寒,一絲一毫也不能麻痹大意。南極為什麼會這樣寒冷呢?這是由於南極冰蓋猶如一麵巨型反射鏡,把太陽輻射的熱量的90%反射回宇宙空間的緣故。在南極的寒季,太陽幾乎很少露麵,南極的大地吸收的熱量微乎其微,但是到了暖季,雖然太陽終日在地平線上徘徊,可是,雪白的冰蓋表麵又拒絕接受太陽的熱量,結果南極終年是九天寒徹、大地封凍的荒涼景象。
7.殺人風
在南極考察隊員中流傳一句:南極的冷不一定能凍死人,南極的風能殺人。風能殺人,這話聽起來似乎令人難以置信,有那麼嚴重嗎?你也許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可是那些領教過暴風厲害的人,無不談風色變。
南極沙侵世界的“風極”,有人稱南極是“暴風雪的故鄉”。而寒冷的南極冰蓋則是孕育暴風的產床,它像一台製造冷風的機器,每時每刻都用冰雪的軀體冷卻空氣,孕育風暴。由於南極大陸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傾斜的高原,一旦沉重的冷空氣沿著南極高原光滑的表麵向四周俯衝下來,頓時狂風大作,天昏地暗,一場可怕的極地風暴便大施淫威了。這時,雪冰夾帶著沙子從滑溜溜的冰坡鋪天蓋地滾來,簡直像一道無形的瀑布,像一股飛奔而來的洪流,人在暴風中不過像迅猛流水中的一片葉子和一粒石子,休想站住腳。日本的一位考察隊員就在暴風雪中被吹得卡在冰柱中失去了生命。
那麼南極的風究竟有多大呢?我們通常所說的12級台風,風速達到32.6米/秒,夠大的了吧?可南極的狂風常常超過12級台風。在南極半島、羅斯島和南極大陸內部,風速常常達到55.6米/秒以上,有時甚至達到83.3米/秒!
在南極的各國科學站,都經常遇到暴風襲擊的情景。尤其是寒冷而黑暗的冬季,呼嘯的狂風,將房屋摧毀,推倒通訊鐵塔,卷走車輛,甚至將一座科學站變成一片廢墟的事時有發生。因此,為了考察人員的安全,南極各國科學站都有嚴格規定,大風時絕對禁止外出,一切室外活動都是不能允許的。平時外出一定要兩人結組同行,並給每人一個登山包,裏麵裝高頻電話、食品、鴨絨睡袋、海綿墊、鐵鏟等物品,以維持個人的生存。在各國南極科學考察站周圍,都建有大小不一的“避難所”。裏邊備有食品、飲料、燃料、通訊設備、小型發電機、取暖爐、睡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外考察的科學家一旦碰上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一時又趕不回站的,均可就近躲進避難所。避難所的門是不上鎖的,也不分國籍,“南極人”可以進任何國家的避難所食宿,離去時隻需留字致謝。
為了保障考察人員不致迷失方向,科學站的主要建築物之間的道路上,必須埋設標樁,拉上粗粗的繩子。遇上暴風雪時,隊員們可以扶著繩索行走,以防被暴風雪刮走。所以南極考察隊員把這些繩索叫做“南極救命繩”。
8.冰縫
我們的星球在茫茫宇宙中是一顆蔚藍色的行星,神奇的生命之水賦予它最美麗的容貌。可是,水在地球兩極卻不堪忍受極地的奇寒,凝成一片白色的世界。
如果我們有機會坐飛機越過南極上空,將會發現,南極大陸是一個中部隆起的、向四周緩緩傾斜的高原,巨大而深厚的冰層如同一個銀鑄的大鍋蓋,倒扣在南極大地上麵,所以又稱南極冰蓋。南極冰蓋的厚度相當驚人,平均厚度2000米,最厚的地方有4800米,尤其是在南極冬季降臨時,大陸冰蓋與周圍海洋中的固定海冰連為一體,形成3300萬平方公裏的白色冰原,麵積超過整個非洲大陸。
由於南極冰蓋如此之大,如此之厚,它的質量當然也相當可觀。在廣闊無垠的冰原上,除了少數高聳的山峰露出一點尖峰陡嶺,大部分陸地都埋在深深的冰層下麵。實際上,南極大陸的地殼不堪重壓,竟然下沉了600-1000米。
南極冰蓋的最高點大約在南緯51度、東經75度一帶,在海拔高度4200米,由此向四周傾斜。由於重力作用,冰蓋向弧底的運動令冰層開裂,冰原上便密布著無法盡數、隱藏在白雪下肉眼無法看見的冰縫。
這些在平原上縱橫密布的冰縫比暴風雪更恐怖。這些深達千米,由白色漸變為藍色的冰縫冒著白色氣體,像被打開的魔瓶,考察隊員們把它們叫做“地獄之門”,即掉下去就萬劫不複,救都沒法救。最危險是有的冰縫上有一層稱為冰橋的薄冰層,冰上的人根本看不到下麵是否有冰縫,隻有人或車輛經過時,才會發生崩塌。
在對格羅夫山的取樣監測考察過程中,兩名隊員騎著雪地摩托車外出。行駛中摩托車突然往下一沉,在後座的隊員急忙用雙腳一撐冰麵,前座的隊員則下意識地一轟油門,當他們剛衝上冰麵,身後便塌陷了一個比車身還寬的冰縫。麵對著身後的這個冒著白氣的森然洞口,兩位在生死間打了個轉的考察隊員在南極零下30度的寒風中出了一身冷汗。
9.白色的沙漠
南極是世界上最幹燥的大陸。你也許會覺得不可理解,南極大陸到處是冰雪覆蓋,大陸周圍是遼闊的海洋,怎麼會是世界上最幹燥的地方呢?
不同於撒哈拉大沙漠高溫少雨的典型熱帶沙漠氣候。南極大陸的幹旱卻是因為低溫寒冷造成的。據觀測記錄,整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降水量隻有55毫米。降雨量的多少從沿海向內陸呈明顯下降的趨勢。沿海地區,冷暖氣流的交彙,降水量較多,每年可達300-400毫米,但這些降水量較多的地區都處在南極大陸的邊緣。南極大陸由幹覆蓋廣袤的冰原,它的上空常年為高壓冷氣團控製,從海洋上吹來的暖濕氣流根本無法進入南極內陸,而且在寒冷冰原上空的冷空氣異常幹燥,含有的水蒸氣極少,所以越往南極內陸,降水的機會越少。年平均降水量隻有30毫米,南極點附近隻有5毫米,幾乎沒有降水現象。
由於氣候寒冷,南極大陸降下來少量的水,也不是液態的雨水,而是紛紛揚揚的雪花或雪粒。除了南極半島北端以及較低緯度的一些島嶼,在暖季有降雨現象,整個南極大陸實際上看不見降雨。到南極大陸進行科學考察的科學家,最明顯的感覺是空氣幹燥,在最初的頭幾個星期,差不多所有的人嘴唇都會幹裂。
正因為如此,人們把南極大陸稱作白色的沙漠。極度的幹燥,使各國科學站對防火視為性命攸關的大事。因為他們知道,幹燥,加上風大,哪怕有一點點小火星,都會釀成難以挽回的大禍。澳大利亞在南極大陸東部瀕臨紐康姆灣的凱西站,就曾在一場大火中毀於一旦。
為了防禦可能發生的火災,各國科學站的房屋都注意保持一定的間隔,對易燃物品如木料、油桶的存放尤其小心。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各棟房屋之間都保持相當距離,貯存燃料的油庫特意建在距離站區很遠的海濱高地,這都是預防火災的措施。此外,各國出十分重視建築材料的防火性能,中國在南極建成的第一個科學站-長城站,室內的天花板、四麵的牆壁采用的是石膏板,室內地板、房門和地毯也經過防火處理,目的都是為了杜絕大災事故。有“南極第一城”之稱的美國麥克默多基地對防止火災也很重視,不僅對每個新來乍到的人反複進行防火教育,基地還有一支專職的消防隊,所有的電話機上都標有火警的電話號碼,以防萬一。
南極的各國科學站如此重視防止火災,不是沒有原因的,這不僅是因為南極是地球的風極,大風的天氣會容易釀成火災,而且南極是世界上最幹燥的大陸,又缺乏水源,一旦著火,必定造成可怕的災難。
10.移動的島嶼
在南極周圍的海洋-南大洋中,漂浮著數以萬計的冰山,其體積之大,數量之多,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冰山和浮冰不同,浮冰是海水凍成的海冰,冰山卻是從南極冰蓋分離出來的。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冰山從陸緣冰的邊緣分裂出來,飄浮在海上,形成瑰麗多姿的冰山,成為南極海域獨具特色的象征。據統計,南大洋的冰山大約有218300座,平均每個冰山重10萬噸。其中最普遍的是平頂台狀冰山,它起源於陸緣冰和冰舌,此外還有圓頂型、傾斜型和破碎型的冰山。
南大洋的冰山一般長幾百米,高出海麵幾十米。大的冰山長度達到170公裏。有的台狀冰山高出水麵達到450米。1956年美國人觀測到一座罕見的大冰山,長333公裏,寬96公裏。這樣巨大的冰山,難道還不是移動的島嶼嗎,實際上,它的麵積遠遠超過了大洋中的一些小島。像1987年10月初,羅斯冰架斷裂出一座冰山,長140公裏,寬約40公裏,高出水麵225米,它的麵積達到6400平方公裏!
冰山,在海上看起來似乎是靜止的,實際上它在移動,隨著海流的方向移動。由於南大洋的冰山體積大,海麵溫度低,一般壽命可以維持10年左右才會慢慢消融,而北冰洋的冰山平均壽命僅有2-4年。南大洋飄泊的大量冰山,雖然美麗壯觀,給大洋增色不少,但是對於航行在海上的船隻來說,冰山始終是可怕的威脅。尤其是在大霧迷漫、能見度很差的天氣,或者是夜航期間,船隻必須小心翼翼地避開冰山。現代化的考察船和其他船隻,配備了雷達裝置,能夠及時發現冰山,因而減少了和冰山相撞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