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類動物
狼起源於新大陸,距今約五百萬年-在人類興盛以前,狼曾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的野生動物。廣泛分布於歐、亞、美洲,狼的記錄僅北美已經達到23種,亞種之多,勝枚舉……
狼屬於犬科動物,狼機警、多疑,形態與狗很相似,隻是眼較斜,口稍寬,尾巴較短且從不卷起並垂在後肢間,耳朵豎立不曲,有尖銳的犬齒,狼的視覺、嗅覺和聽覺十分靈敏,狼的毛色有白色、黑色、雜色……具體各不相同,狼體重一般有40多公斤,連同40厘米長的尾巴在內,平均身長154厘米,肩高有一米左右,雌狼比公狼的身材小約20%。
狼基本上是肉食動物,狼的食量很大,一次能吞吃十幾公斤肉,夏季也偶爾吃點青草、嫩芽或漿果,但經常的食物是野兔、鼠類、河狸,間或還能捕到小鳥。
狼的嗅覺非常靈敏,性機警,多疑而殘忍。北方的狼常集體圍獵,南方的狼則單槍匹馬吃“獨食”。
狼的家族
解剖學家和行為主義者已經對家犬的起源詳細研究了100多年,現在普遍認為:狼是家犬的直接祖先。在所有犬屬家族成員中,狼的社會組織、體型與皮毛顏色均有很大變化。直到人類大量捕食,狼是所有陸地哺乳動物中分布最廣的,但因人類的捕殺,其數量銳減。可以很有把握的假設,善於捕捉機會且以腐肉為食的狼同人類居住至少有4萬年,自從有了人類,它們便吃人類丟棄的東西或偷吃食物。每當人群在北半球區域內遷移,狼群也跟隨而至。當它們的父母被獵殺後,其幼仔可能已經適應了同人類一起生活。
生活習性
狼集群或單獨活動。在繁殖季節集成小群,冬季在北美泰加林區狼常組成較大群捕食食有蹄類。在阿拉斯加,最大狼群達36頭,但一般不超過20頭。我國最多一群達21頭。狼群的大小變化很大,常因季節和捕食的情況不同而改變。狼的食物成分很雜,凡是能捕到的動物都是其食物,包括鳥類、兩棲類和昆蟲等小型動物。狼偶爾也進食植物性食物。狼喜吃野生和家養的有蹄類。
狼的生活習性
一般情況下,一個狼群有大約七到十隻狼。一頭公狼擔任首領,這頭公狼有一個固定的配偶,它們負責繁衍後代,但哺育幼狼卻是狼群共同的責任。母狼在產下幼狼之後,一般要在狼穴中呆上一段時間,以哺乳和保護幼狼。這段時間,公狼和其他的狼就會為母狼叼來食物,以保證母狼的身體健康和奶水充足。但母狼並不讓家族的其他成員靠近幼狼,即使是幼狼的父親也不能例外。它們一旦靠近幼狼,母狼就會發出憤怒的嚎叫,那代表了母狼對幼狼深深的愛。其他的家庭成員們隻是將覓得的食物放在洞口,以備母狼食用。母狼短時離開巢穴是為了飲水和排泄。就像母親經常為嬰兒換尿布和洗澡一樣,母狼也經常用舌頭舔拭幼狼的全身,為狼仔擦洗身上的汙穢。
狼群
狼群就是一個狼的家庭,通常包括一對成年狼和它們的後代。有時它們的親族也會加入進來,狼群隨著一窩窩小狼崽的出生而逐年擴大。第二年,這個狼群便會有6至9個成員了,狼崽在家裏一直呆到長大成狼。長大以後便離開家族去尋找自己的伴侶,然後開始組成另一個家族。這樣,狼群就不會變得太大。有時候,尤其是食物較充足的時候,有些較大的狼崽也會和其父母一直生活下去。然而,一旦獵物變少,大狼崽就會自行離開家庭。
狼的配偶
一隻孤獨的公狼和一隻孤獨的母狼在尋找自己的伴侶時相遇,一個“狼家”便很可能形成。如果它們都很喜歡對方,便會以搖尾巴,撞鼻子的方式向對方發出求愛信號,然後依偎在一起表示同意。這種行為的方式稱為定親。定親活動可發生在一年當中的任何時候。
物種特征:
犬科中體型最大者,外形似狼犬,體長1500-2050毫米,肩高50-70厘米,體重26-79千克。四肢矯健,適於奔跑;吻部略尖;耳廓直豎;尾毛長而蓬鬆。上體一般為淺黃、暗黃、灰棕和淺灰色,但以後兩種毛色居多,另有純黑和白色者。腹部和四肢內側白色,但四肢內麵以及腹部毛色較淡,毛色常因棲息環境不同和季節變化而有差異。前足5趾,後足4趾。肩部和尾端黑毛較多棲息生境多樣,如苔草、冰原、草原、森林和荒漠等都有其足跡。北方的狼在冬季常集群活動,並有社群結構;夏季則營小家庭生活。領域範圍達160-350平方公裏。性情凶殘,主要捕食野兔、大型齧齒類、鹿類、各種野羊及鳥和魚等。2-3月交尾,妊娠60-63天,每胎平均7仔。
虎
老虎是貓科動物中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老虎的皮呈褐紅色,腹部呈白色,尾巴黑白相間。不同亞種的老虎膚色可能有差別。頭、身體、尾巴和腿上都有狹窄的黑色,褐色或者灰色的條紋。後腿比前腿長,這樣有利於跳躍。老虎的腿肌肉發達,爪長而有力,有很強的握力。
現代的虎、獅、豹在外形上很容易區別,虎身上布滿條紋,豹身上布滿斑紋,獅子身上則條紋和斑紋均無,雄獅頭上有鬃毛。但是如果隻有個體骨骼,則很難區別。因此,要弄清楚虎的起源,就必須依靠顱骨化石,尤其是牙齒化石。邱占祥(1998)認為,在我國已經發現的化石中,時代最早的虎化石可能是古中華虎,這個種是1924年瑞典古生物學家Zdansky所建,標本是一個保存比較完好的屬於同一個體的頭骨、下牙床和一個寰椎(即第一頸椎),化石是當時在我國政府任礦業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Anderson於1920年在河南澠池蘭溝第三十八地點發現的,這個地點的確切地質年代至今尚不清楚。但是據有關專家推斷,其時代至少在距今200萬年以上,這是因為,第一,含化石的岩性是紅土,據Zdansky記述,和我國華北各地典型的含晚中新世三趾馬動物群的紅土很接近,而不像時代比較晚的第四紀的比較鬆散的黃色或綠色的砂岩或黃土,這表明它的時代可能介於上述兩者之間;第二,在同一地點還發現過中華長鼻三趾馬化石,這種化石主要發現於我國距今大約300萬年至200萬年的地層中,在極個別的情況下可能殘存至距今100萬年左右。關於這個種是否應該歸入虎,科學界還有不同的看法。1967年德國科學家Hemmer著文詳細討論了這個種的性質。在很仔細地討論了每一塊骨頭的形態特征並作了詳細的測量和對比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它的絕大部分特征都和虎更為接近,隻是個體比虎小,而稍大於豹,因此應為虎的一個亞種。這一結論比較可信,因而可能是虎的祖先。
真正的虎的材料首次出現於陝西藍田公王嶺。化石發現得不多,隻有一段上頜和一件不完整的下頜。這兩件標本已經和現在的虎很難區別了,在大小上比現在的虎稍微大一點。公王嶺地點的地質年代開始時認為可能隻比周口店稍稍早一點,為中更新世初期,亦即距今大約60萬年。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古地磁地層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公王嶺含化石層位落在古地磁年表中鬆山反向期內的賈拉米洛正向事件之下,其地質年代大約應該是距今110萬年左右。因此,我們可以說,至少距今100多萬年前虎就和人類的祖先-藍田人在一起生活。到中更新世時,也就是從距今60萬年左右開始,虎的化石較多,至少在我國的東半部普遍可以發現。發現化石最多的,在華北是在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產地;而在華南則是在四川萬縣鹽井溝裂隙堆積中,在鹽井溝發現的虎化石,據統計至少有46個個體(邱占祥,1998)。
老虎的分布範圍可按棲息地及獵物的分布情況而不同,以印度的分布地為例,麵積隻有五百至一千平方公裏,範圍最大的分布地位於西伯利亞東部,約有一萬零五百平方公裏。
老虎跟其他貓類不同之處,在於它們善於遊泳,以往曾錄得一頭老虎遊泳長達二十九公裏。
虎是最大的貓科動物。在20世紀,地球上原本還生活著8個虎亞種,但在人類的勤奮捕殺之下,有三個亞種相繼滅絕,另幾個亞種陷入瀕危,其中我國特有的華南虎恐怕已在野外滅絕了。
鼠
鼠是齧齒目部分動物的通稱。它們的主要特征是無犬齒,門齒很發達,而且終生繼續生長,常借齧物來磨短。鼠的種類很多,繁殖迅速,會危害農林草原,盜吃糧食,破壞建築物,傳播疾病等。
鼠分家鼠和野鼠。家鼠又分為黑家鼠、黃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等四種。其中褐家鼠最普遍,它又稱溝鼠、大家鼠、挪威鼠,體長約160-2重0毫米,背毛棕褐色,腹毛灰白色,鼻端鈍圓,耳短而厚,尾較粗,尾長短於體長。褐家鼠主要在夜間活動,以清晨、黃昏活動最頻繁。而野鼠中的黃鼠和旱鼠則主要在白天活動。
鼠的食性因鼠種、食源和環境而不同。野鼠嗜食植物的種子、莖葉及蔬菜瓜果等,家鼠不光吃這些,還吃糧食和人們加工了的熟食物,肉類、飯菜、油條、餅子什麼都吃,是雜食性的。鼠的洞很深,洞口還沒有身子粗,但最下層卻很寬敞,而且還很講究:有貯藏食物的洞,有棲身的洞,有議事的洞……總之做不同的事在不同的洞裏。無論什麼時候,貯藏食物的洞裏都填得滿滿的,稻穀、玉米、花生、黃豆等等,應有盡有。
猴
猴是一個俗稱。靈長目中很多動物我們都稱之為猴。靈長目是哺乳綱的1目。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原猴亞目顏麵似狐;無頰囊和臀胼胝;前肢短於後肢,拇指與大趾發達,能與其他指(趾)相對;尾不能卷曲或缺如。猿猴亞目顏麵似人;大都具頰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長於後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長、有的能卷曲,有的無尾。按區域分布或鼻孔構造,猿猴亞目又分為闊鼻猴組,又稱新大陸猴類;狹鼻猴組,又稱舊大陸猴類。本目包括11科約51屬180種,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大多棲息林區。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體重隻有70克。
靈長類的大多數頭骨具大的顱腔,呈球狀,這是由於頜部變短,臉部變扁所致;眶後突發育形成骨質眼環,或全封閉形成眼窩;多數種類鼻子短,其嗅覺次於視覺、觸覺和聽覺,某些低等種類在腦中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中樞,並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覺行動。某些狐猴有較長的鼻部。金絲猴屬和豚尾葉猴屬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長鼻猴屬的鼻子大又長。這些特殊的類型是因肌肉或軟骨發育而形成的。腳的拇趾和它趾能對握,使得手和腳成為抓握器官。原猴類的5指隻能同時屈伸,不能個別運用。掌麵與麵裸出,有指、趾紋,紋路形態不一。具有非常軟或寬的足墊,除黑猿外,皆為行性。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後肢長相差不大,唯長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猿類和人無尾,在有尾的種類中,其尾長差異很大,從隻有一個突起到超過身體長。卷尾猴科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隻手”之稱。一些舊大陸猴(如狒狒)的臉部、臀部或胸部皮膚具鮮豔色彩,在繁殖期尤其顯著。臀部有粗硬皮膚組成的硬塊,稱為臀胼胝。
多數種類在胸部或腋下有1對乳頭,而指猴的1對乳頭在腹部。雄性的陰莖是懸垂形,多數具陰莖骨,而眼鏡猴、絨毛猴、人和某些種類不具。精巢包於囊中。雌體具雙角子宮或單子宮。體被毛,有的柔軟細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長,或在毛上具異色環節。有的頭頂毛很長,形成叢狀毛冠,或甚短,呈平頂,或禿頂無毛。有的在兩頰或頜下具長毛,形如胡須。有的兩肩、後背、臀部被以長毛。有的體毛非常豔麗。
絕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營不同形式的樹棲或半樹棲生活,隻有環尾狐猴、狒狒和叟猴地棲或在多岩石地區生活。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動,也結大群活動。多數能直立行走,但時間不長。多在白天活動,夜間活動的有指猴、一些大狐猴、夜猴等。大倭狐猴和倭狐猴在幹熱季節夏眠數日至數周。
大多為雜食性、吃植物性或動物性食物。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如指猴善於摳食樹洞或石隙中的昆蟲。猩猩的食量很大,幾乎把絕大部分的活動時間用以覓食。疣猴科胃的構造特殊,大部種類吃粗纖維多的植物性食物。
我國古人對猴子的觀察是相當仔細的。三國時東吳有個叫萬震的人寫過一部《南州異物誌》,其中有一段說:“交州以南,有果然獸,其鳴自呼,身如猿,犬麵,通身白色,其體不過三尺,而尾長四尺餘,反尾度身過其頭。視其鼻,仍見兩孔,作爺向天。其毛長,柔細滑澤,色以白為質黑為文,視如蒼頭鴨。肩邊班文集十餘皮,可得一蓐,繁文麗好,細厚溫暖。”透過這段文字,猴的一概而論躍然紙上。
漢族普遍認為猴為吉祥物。由於猴與侯諧音,在許多圖畫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隻猴子爬在楓樹上掛印,取“封侯掛印”之意;一隻猴子騎在馬背上,取“馬上封侯”之意;兩隻猴子坐在一棵鬆樹上,或一隻猴子騎在另一隻猴的背上,取“輩輩封侯”之意。
民間忌猴年,認為猴年收成不好,是災年。俗語說L“饑猴年,餓狗年,要吃飽飯是豬年。”
兩棲類動物
海獅是一種食肉動物。它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水中度過的,有時能夠連續在海裏呆幾個星期。不過,它們都在岸上繁殖。海獅其實長得並不像陸上的獅子,隻不過咆哮的時候聲音較像而已。它們長著圓圓的腦袋,鰭狀的四肢像翅膀一樣,後肢還可以轉向前方,在陸地上行走自如。不過,在海中它們可是遊得最快的動物。
當經過一次成功的捕食而飽餐一頓之後,海獅便會離開水麵,到陸地上養精蓄銳。它們有時會在太陽底下睡幾個小時,有時會在海灘上慵懶地滾來滾去。然而,在這悠閑的時候,卻是海獅很危險的時刻,因為逆戟鯨經常會突然從水中衝出來,捕獲它們最近的動物。
蜥蜴
蜥蜴俗稱“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蜥蜴與蛇有密切的親緣關係,二者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蓋以表皮衍生的角質鱗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橫裂,雄性都有一對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種類),方骨可以活動,等等。
蜥蜴與蛇的區別
有人認為蜥蜴與蛇的區另在於蜥蜴有四隻足,而蛇沒有足。在一部分蟒科蛇類的泄殖肛孔兩側都可找到一對呈爪狀的後肢;而蛇蜥,在外形上連足的痕跡都找不到,人們常常把它們誤認為是蛇。
蟾蜍
蟾蜍,別名癩蛤蟆、癩刺。分大蟾蜍中華亞種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身上刮下的蟾酥和脫下的蟾衣是我國緊缺的藥材。蟾蜍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黃昏時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覓食。行動緩慢笨拙,不善於跳躍、遊泳,隻能作匍匐爬行。
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的總稱。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麵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是製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種蟾蜍,它們分屬26個屬。主要分布在除了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國、玻利尼西亞和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區。
白天,大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後常集中於幹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大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裏或爛草裏,也有在陸上泥土裏越冬的。
青蛙的蝌蚪顏色較淺、尾較長;蟾蜍的蝌蚪顏色較深、尾較短。青蛙卵與蟾蜍卵的區別是:青蛙的卵堆成塊狀,蟾蜍的卵排成串狀。蟾蜍實際上是蛙類的一種,所以從科學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
大鯢
大鯢,別名娃娃魚,屬於有尾目、隱鰓鯢科,學名為Andriasdavidianus。
但它卻並非魚類,而是體形最大的一種兩棲動物,體長一般為1米左右,最長的可達2米,體重為20-25公斤,最大的達50公斤。它的頭寬大而扁平,表麵有明顯的疣狀粒。眼小,位於頭背,無眼瞼,這是長期適應水下生活而退化的結果。弧形的口裂十分寬大,上下頜具多數大小相似的細齒,有利於取食。體軀寬扁而壯實。側扁的尾部很長,為體長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尾的上下有鰭狀物。四肢肥短,很像嬰兒的手臂,據說也是把它叫做娃娃魚的又一個原因。前肢具4指,後肢具5趾,指(趾)間有微蹼,無爪。體表皮膚較為光滑,散布有小疣粒,受刺激時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漿狀粘液。沿體側腋胯間有縱行皮膚褶。體色隨棲居環境色彩而有差異,背麵呈棕色、紅棕色、黑棕色等,上麵有顏色較深的不規則斑點,腹麵淺褐色或灰白色。它可以用肺呼吸,但由於肺的發育不完善,因而也象青蛙一樣,需要借助濕潤的皮膚來進行氣體交換,作為輔助呼吸,所以必須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從生物進化的觀點來看,它是從水中生活的魚類向真正的陸棲動物演化的一個過渡類型。
大鯢的分布很廣泛,黃河、長江及珠江中下遊及其支流中都有它的蹤跡,遍及北京懷柔、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和廣西等省、區,在我國古書中多有“鯢魚有四足,如鱉而行疾,有魚之體,而以足行,聲如小兒啼,大者長八,九尺……”等記載,《本草綱目》中也說:“鯢魚,在山溪中,似鯰有四腳,長尾,能上樹,聲如小孩啼,故曰鯢魚,一名人魚”。可見大鯢的形態和生活習性早已為我國人民所熟知,娃娃魚的名字也一直傳到現在。
在兩棲動物中,大鯢的生活環境較為獨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質清涼,水草茂盛,石縫和岩洞多的山間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時也在岸上樹根係間或倒伏的樹幹上活動,並選擇有回流的灘口處的洞穴內棲息,每個洞穴一般僅有一條。洞的深淺不一,洞口比其身體稍大,洞內寬敞,有容其回旋的足夠空間,洞底較為平坦或有細沙。白天常藏匿於洞穴內,頭多向外,便於隨時行動,捕食和避敵,遇驚擾則迅速離洞向深水中遊去。傍晚和夜間出來活動和捕食,遊泳時四肢緊貼腹部,靠擺動尾部和軀體拍水前進。它在捕食的時候很凶猛,常守候在灘口亂石間,發現獵物經過時,突然張開大嘴囫圇吞下,再送到胃裏慢慢消化,所以有些地方的歇後語說:“娃娃魚坐灘口,喜吃自來食”即指此而言。成體的食量很大,食物包括魚、蛙、蟹、蛇、蝦、蚯蚓及水生昆蟲等,有時還吃小鳥和鼠類。有趣的是,它還善於“用計”捕捉一種隱藏在溪中石縫裏的石蟹,利用石蟹兩隻大螯鉗住東西便不輕易鬆開的特點,將自己帶有腥味分泌物的尾巴尖伸到石縫之中,誘使石蟹用螯來鉗。一旦發現石蟹“中計”,便立即將其順勢拉出。
爬行類動物
蛇屬於爬行綱蛇目。身體細長,四肢退化,身體表麵覆蓋鱗片。大部分是陸生,也有半樹棲、半水棲和水棲的。以鼠、蛙、昆蟲等為食。一般分無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無毒蛇的體征區別有:毒蛇的頭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內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況下尾很短,並突然變細。無毒蛇頭部是橢圓形;口內無毒牙;尾部是逐漸變細。雖可以這麼判別,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輕心。蛇的種類很多,遍布全世界,熱帶最多。中國境內的毒蛇有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蝮蛇和金環蛇等;無毒蛇有錦蛇、蟒蛇、大赤鏈等。
沒毒的蛇的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膽是珍貴藥品,但有的蛇也是保護動物。
蛇是不會主動對人進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驅。如果你的腳踩上了它的時候,它會本能地馬上回頭咬你腳一口,噴灑毒液,令你倒下。當人們行走在山路上,“打草驚蛇”在此用得很恰當。你手執一根木棍,有彈性的木棍子最好。邊走邊往草叢中劃劃打打,如果草叢有蛇,會受驚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險的動作,因為木棒著地點很小,不容易擊倒蛇。軟木棒有彈性,打蛇時木棒貼地,蛇擊中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動彈不了。
蛇的消化係統非常厲害,有些在吞的同時就開始消化,還會把骨頭吐出來的,還有,蛇的消化還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麵來摩擦,毒蛇的毒液實際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較強,溶解了被咬動物的身體,所以表現出“毒性”,人的膽汁也屬這種消化液。
蛇的食欲較強,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後吞食。嘴可隨食物的大小而變化,遇到較大食物時,下頜縮短變寬,成為緊緊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吞食,吞食小鳥則從頭頂開始,這樣,鳥喙彎向鳥頸,不會刺傷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與食物大小有關,小白鼠5-6分鍾即可吞食小白鼠,較大的鳥則需要15-18分鍾。Barton認為非洲岩蟒隻有在確定捕獲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時,才開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斷捕獲物頭、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經過5-6天才能消化完畢,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後22-50小時。如果吃得多,消化時間還要長些。蛇的消化速度與外界溫度有關,Skoczylas(1970)觀察到遊蛇在5℃氣溫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時消化仍然很慢,消化過程長達6天左右,在25℃時,消化才加快進行。
蛇的牙齒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係統如咽部,以及相應的肌肉係統都有很大的擴張和收縮能力。
蛇主要是用口來獵食。無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頜著生的尖銳牙齒來咬住獵物,然後很快用身體把活的獵物纏死或壓得比較細長再吞食。毒蛇還可靠它們的毒牙來注射烈性毒液,使獵物被咬後立即中毒而死。蛇在吞食時先將口張大,把動物的頭部銜進口裏,用牙齒卡住動物身體,然後憑借下頜骨作左右交互運動慢慢地吞下去。當其一側下頜骨向後轉動時,同側的牙齒鉤著食物,便往咽部送進一步,繼之另一側下頜骨向後轉動,同側牙齒又把食物往咽部送進一步。這樣,由於下頜骨的不斷交互向後轉動,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進去。
喜歡偷食蛋類的蛇,有些是先以其身體壓碎蛋殼後才進食。但也有些蛇類,能把雞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個吞下去。在吞食時先以身體後端或借其他障礙物頂住蛋體;然後盡量把口張大將整個蛋吞進去。有趣的是,非洲和印度的遊蛇科中的一類食蛋蛇,具有特殊適應食蛋的肌體結構。它們頸部內的脊椎骨具有長而尖的腹突,能穿破咽部的背牆,在咽內上方形成6―8個縱排尖銳鋸齒,當把蛋吞進咽部時,隨著咽部的吞咽動作進行“鋸蛋”把硬蛋殼鋸破,並且憑借頸部肌肉的張力,使蛋殼破碎,同時把蛋黃、蛋白擠送到胃裏;剩下不能消化的蛋殼碎片和卵膜被壓成一個小圓球,從嘴裏吐出。
鱷魚
鱷魚,屬脊椎類兩棲爬行動物,其性情大都凶猛暴戾,喜食魚類和蛙類等小動物,甚至噬殺人畜.據記載,世界上現存的鱷魚類共有20餘種,我國的揚子鱷,泰國的灣鱷以及邏羅鱷等都是較有名的品種.我國目前最大的鱷魚養殖基地是廣州市番禺養殖場,該場占地麵積近70公頃,擁有灣鱷,邏羅鱷,揚子鱷,南美短吻鱷等鱷魚近10萬條。
鱷魚除少數生活在溫帶地區外,大多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河流,湖泊和多水的沼澤,也有的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淺灘中。它臉長、嘴長,有所謂“世上之王,莫如鱷魚”之說。鱷魚富有觀賞價值。鱷魚還具多種藥用保健功效。鱷魚也是名貴食用佳肴。由於它全身寶,因此,世界上一些國家積極發展鱷魚養殖業。
壁虎
俗名守宮、多疣壁虎,英文名Gecko,JapanesegeckO,Walllizard,主要產於我國西南及長江流域以南諸地區;也分布到日本和朝鮮。
爬行動物,身體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盤,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蠅、蛾等小昆蟲,對人類有益。也叫蠍虎,舊稱守宮。
壁虎是蜥蜴目的1種,又稱守宮。體背腹扁平,身上排列著粒鱗或雜有疣鱗。指、趾端擴展,其下方形成皮膚褶襞,密布腺毛,有粘附能力,可在牆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麵上迅速爬行。其中壁虎屬約20種,中國產8種,常見的有多疣壁虎、無蹼壁虎、蹼趾壁虎與壁虎。蜥虎屬中國已知4種,半葉趾虎屬、截趾虎屬和蠍虎屬中國各有1種,主要分布於華南地區。本科動物沒有活動的眼瞼。壁虎受到強烈幹擾時,它的尾巴可自行截斷,以後還再生出來新尾巴。壁虎生活於建築物內,以蚊、蠅、飛蛾等昆蟲為食。夜間活動,夏秋的晚上常出沒於有燈光照射的牆壁、天花板、簷下或電杆上,白天潛伏於壁縫、瓦角下、櫥櫃背後等隱蔽處,並在這些隱蔽地方產卵,每產2枚;卵白色,卵圓形,殼易破碎。有時幾個雌體將卵產在一起。它們是能鳴叫的爬行動物。孵化期1個多月。
烏龜
烏龜(Chinemysreevesii)別稱金龜、草龜、泥龜和山龜等,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於爬行綱、龜鱉目、龜科、龜亞科,是最常見的龜鱉目動物之一。我國各地幾乎均有烏龜分布,但以長江中下遊各省的產量較高;廣西各地也都有出產,尤以桂東南、桂南等地數量較多;國外主要分布於日本和朝鮮。
烏龜殼略扁平,背腹甲固定而不可活動,背甲長10一12厘米、寬約15厘米,有3條縱向的隆起。頭和頸側麵有黃色線狀斑紋,四肢略扁平,指間和趾間均具全蹼,除後肢第五枚外,指趾末端皆有爪。
烏龜一般生活在河、湖、沼澤、水庫和山澗中,有時也上岸活動。在自然環境中,烏龜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也吃植物的莖葉。烏龜是一種變溫動物,在氣溫150C以上時,活動正常且大量攝食,而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下時則進入冬眠狀態。每年4一10月烏龜活動頻繁,在此期間,每天日落時,烏龜便開始在水中遊動覓食,一直到天明前才停止覓食,潛入水中,並且常常在晴天上午10時到下午16時爬上岸,靜優於岸邊曬太陽。6一8月為烏龜盛食期,10月其食量逐漸下降,11一3月處於冬眠狀態。
此外,烏龜還具有如下特性:繁殖率低且生長較慢,一隻500克左右的烏龜經一年飼養僅增重100克左有。但烏龜的耐饑能力較強,即使斷食數月也不易被餓死,抗病力亦強,且成活率高。所以烏龜是較易人工飼養的動物。
動物裏的之最
最長壽的動物
在哺乳動物中,最長壽的動物是大象,據說它能活六十到七十歲。當然野生場合和人工飼養是不同的,前者的壽命短些。據記載,哥拉帕格斯群島的長壽象能活一百八十到二百歲。
大象:動物名。哺乳綱,長鼻目,象科。通稱象,是世界最大的陸棲動物,主要外部特征為柔韌而肌肉發達的長鼻,具纏卷的功能,是象自衛和取食的有力工具。長鼻目僅有象科1科共2屬2種,即亞洲象和非洲象。亞洲象曆史上曾廣布於中國長江以南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現分布範圍已縮小,主要產於印度、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也有小的野生種群。非洲象則廣泛分布於整個非洲大陸。
最重的動物
最重的動物當然是鯨了,它相當於五六頭象。大象分印度象和非洲象,前者較小,體重約為四千到五千公斤,公象最重的有八千公斤。非洲象體重有六千到七千公斤,最高記錄達一萬二千公斤。
鯨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有的鯨身體很大,最大的體長可達30米。鯨的體形像魚,呈梭形。頭部大,眼小,耳殼完全退化。頸部不明顯。前肢呈鰭狀,後肢完全退化;多數種類背上有鰭;尾呈水平鰭狀,是主要的運動器官。有齒或無齒。鼻孔一或二個,開在頭頂。成體全身無毛(有許多種類隻在嘴邊尚保存一些毛)。皮膚下有一層厚的脂肪,可以保溫和減小身體的比重。用肺呼吸,在水麵吸氣後即潛入水中,可以潛泳10-45分鍾。一般以浮遊動物、軟體動物和魚類為食。胎生,通常每胎產一仔,以乳汁哺育幼鯨。但許多人分其為魚類,事實上它們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分布在世界各海洋中。
最聰明的動物
哺乳動物中最聰明的是黑猩猩。和人類相近的有類人猿,還有動物學中屬類人猿科的大猩猩,波羅州等地產的猩猩,長臂猿以及黑暗猩猩等,其中最聰明的是黑猩猩。它大腦的大小雖然隻有400毫升,不如大猩猩有500毫升。但是,它的腦功能卻特別顯著。
黑猩猩在生理上、高級神經活動上、親緣關係上與人類最為接近,因此是醫學和心理學研究,以及人類的宇宙飛行最理想的試驗動物。
黑猩猩的腦和麵部的肌肉很發達,能做出喜、怒、哀、樂的許多表情和複雜多樣的行為。它還善於用前肢做出各種動作和手勢,來表達它的感情和思想,還能學會使用簡單的工具。由於黑猩猩和人類有著很近的親緣關係,仔細研究它們的生活狀況,有助於推測一二百萬年前古人類的行為和生活的一些特點。因此長期以來,科學家對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最高的動物
長頸鹿是非洲的一種特有動物,長長的脖子,抬起頭來,最高的雄長頸鹿身高可達6米,因此是陸地上最高的動物。
長頸鹿是世界上身體最高的珍奇動物,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蘇丹、肯尼亞、坦桑尼亞和讚比亞等國。但是,長頸鹿的祖籍卻在亞洲。據古生物學家研究認為,長頸鹿起源於亞洲。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的一些地方,從兩千多萬年至二三百萬年前,曾經生活著長頸鹿的祖先,不過頸和腿沒有現代那麼長。後來,由於地球生態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食物缺乏,脖子短點的長頸鹿因為夠不著高樹上的樹葉而相繼死去,脖子長點的則頑強地生存下來。
長頸鹿體高約五六米,穿一身斑駁耀眼的花衣裳。它有一雙銳利的眼睛,觀察四方。當長頸鹿發現遠處有不懷好意的敵獸時,它最初不動聲色,毫不慌張,悠然自得。等到敵獸竄到一定距離時,才騰起四蹄,飛奔而去,時速可高達五六萬米,使敵獸望塵莫及。如果遭受偷襲,長頸鹿也毫不示弱,用那鐵掃帚似的長腿,給予堅決反擊,甚至可以把獅子踢倒。
跑得最快的動物
跑得最快的動物當數獵豹,它追捕獵物時每小時,能跑一百一十公裏。獵豹是肉食目貓科動物,以鹿類,羚羊為獵物。鹿類,羚羊等動物拚命跑時,每小時不超過七十公裏,因此很快就會被捉住。但是,如果距離不是很短,獵豹就堅持不住最快的速度,所以它盡力捕捉近處的獵物。
獵豹的軀幹長是1米到1.5米、尾長是0.6米到0.8米、肩高是0.7到0.9米、體重一般是35到72公斤。雄獵豹的體型略微大於雌獵豹,獵豹背部的顏色是淡黃色。它腹部的顏色比較淺,通常是白色的。它全身都有黑色的斑點,從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條紋,這個條紋就是我們用來區別獵豹與豹的一個特征。
遊得最快得魚
如果魚類世界開運動會,時行遊泳比賽的話,遊得最快的魚要數箭魚和旗魚了。據有關資料,箭魚每小時可遊紅110千米,旗魚每小時可遊約104千米。這速度已經遠遠地超過了人類創造的任何艦船的航速,和汽車、火車的速度差不多了。
箭魚和旗魚的遊泳速度為什麼這麼驚人呢?這和它們優越的體形有很大的關係。箭魚和旗魚是生活在海洋表層的肉食性魚類,它們的身體體形是“流線型”的,頭部銳利的尖吻,極易劈水,水流經過頭部後,就能沿著魚的體表順利而流,很少有阻力。再加上它們的體表有光滑的鱗片,分泌出一種粘液,就像潤滑油一樣,使魚體的阻力減少到最低的程度。
箭魚和旗魚能成為魚類遊泳冠軍,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中上層海域,風急浪大,敵害多,水流急,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捕獲食物,逃避敵害,沒有快捷的遊泳速度是不行的。箭魚和旗魚一類遊泳速度高的魚類,是適應生活的環境而被“選中”的姣姣者。
豐富漂亮的植物
百合,是眾多女孩喜歡的一種花,它象征純潔與高雅。那大家對百合的了解有多少呢?百合花是百合科百合屬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原產於北半球的幾乎每一個大陸的溫帶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歐洲、北美洲等,全球已發現有110多個品種,其中55種產於中國。近年來隨著人工雜交,百合又產生了很多新的品種,比如我們所熟悉的香水百合、麝香百合、亞洲百合、葵(火)百合、姬百合等。
花一般來說主要是用來觀賞的,但各種花也有其獨特的作用。百合花的球根含豐富澱粉質,部分更可作為蔬菜食用,在中國,食用百合具有悠久的曆史,而且中醫上認為百合性微寒平,具有潤肺,清火的、安神的功效,因此它的花以及它鱗狀莖均可以入藥,是一種藥食兼用的花卉。
百合花的產地及分布
百合花主要分麵於中國、日本、北美和歐洲等溫帶地區。其花姿雅致,葉片青翠娟秀,莖幹亭亭玉立,是名貴的切花新秀。多數百合的鱗片為披針形,無節,鱗片多為複瓦狀排列於鱗莖盤上,組成鱗莖。莖表麵通常綠色,或有棕色斑紋,或幾乎全棕紅色。莖呈圓柱形,無毛。葉呈螺旋狀散生排列,少輪生。葉形有披針形、矩圓狀披針形和倒披針形、橢圓形或條形。葉無柄或少數為短柄。葉全圓或有小乳頭狀突起麝香百合。花大、單生、簇生或呈總狀花序。花朵直立、下垂或平伸,花色一般都很鮮豔。花被片6枚,分2輪,離生,常有靠合而成鍾形、喇叭形。花色有白、黃、粉、紅等多種顏色。雄蕊6枚,花絲細長,花藥橢圓較大。
種鱗莖就是百合的種球,它的鱗莖為白色,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其高為4-7厘米,直徑為5-8厘來,寬卵形,深入土中約10厘米;莖直立,堅硬,基部埋在土內的部分具2-3輪纖維狀根,地上部分高1.2-1.5米,直徑0.8-1.2厘米,有棱紋,深紫色,而被白色綿毛。葉散生,無柄,光亮,披針形,長3-15厘米,寬0.5-1.5厘米,先端漸尖,具顯著葉脈5條以上,上部葉片逐漸變短以至形成葉狀苞片,通常葉腋間生有珠芽;珠芽球形,直徑2-3毫米,老時變為黑色。花序總狀圓錐形;花梗粗硬,開展,花朵稍下垂;花被片6,橘紅色,密生紫黑色斑點,開放時反卷,披針形,長8厘米,寬1.5厘米;雄蕊長5-7厘米,花藥紫色,且具斑點;柱頭紫色,子房長1.3-1.8厘米。果實倒卵形,長3-4厘米。花期一般在7月。百合之美在於它的純潔與高雅,那關於它的傳說自然是少不了的。
百合花的傳說
據說,在一個很遙遠的峽穀裏,有一顆百合花的種子飄飄灑灑的落在了野草叢中,並在那裏紮根成長。百合花在沒有開花之前和野草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於是其他野草都認為它是其中的一員。隻有百合花知道自己是一朵花,一朵不同於其他野草的花。所以當百合花開出一個花蕾的時候,其他野草都嘲笑它、孤立它,認為它是野草的異類,但依然不認為它是一朵花。百合花默默地忍受著,它相信總有一天自己會成為一朵最漂亮的百合花。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了,百合花終於怒放在峽穀中,怒放在野草中,它迎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它證明了自己的價值,證明了自己的意義。在剛剛盛開的百合花瓣中,沾滿了晶瑩的露珠,野草都認為那露珠是早晨水霧,隻有百合知道,那是自己她的淚水。漸漸地,峽穀裏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百合花,於是人們稱那裏為百合穀地。
百合花常見的種類
世界上野生百合種類大約有90多種,我國是百合的起源中心,其中我國百合種類占世界的一半一下。據調查,我國約有原產百合46種,18個變種。其中36種15個變種為我國特有,南平市就有16種,其中野生百合5種、變種1種、變異10種。在山區遍地野生的就有橙紅色的卷丹和白色的野百合兩種,是我國寶貴的種質資源。美國、法國及荷蘭的花卉育種專家曾多次到南平考察百合,稱讚其品種為世上少有的優良品種,具有很強的區域特色和發展潛力。
嬌豔的牡丹花
牡丹寓意“富貴”,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牡丹花主要用於觀賞之用,它原產於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現在這一地區尚有野生單瓣品種存在。河南洛陽、山東菏澤的牡丹最富盛名。
牡丹與芍藥的花型、葉片非常相似,但並不屬於一種木本。牡丹是灌木木本,芍藥是蓄根草本,牡丹於5月初開花,芍藥花期要晚一些,這是它們的主要區別。芍藥原產於中國北部及西伯利亞一帶,更耐寒。在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牡丹和芍藥是同一個詞。漢中是中國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為落葉亞灌木。喜涼厭熱,宜燥懼濕,可耐-30℃的低溫,在年平均相對濕度45%左右的地區可正常生長。喜陰,亦不耐陽。要求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或砂土壤,忌粘重土壤或低溫處栽植。花期一般在4-5月。多采用嫁接方法進行栽培,根係肉質強大,少分枝和須根。株高1-3m,老莖呈灰褐色,當年生枝黃褐色。二回三出羽狀複葉,互生。花單生莖頂,花徑10-30cm,花色有白、黃、粉、紅、紫及複色,有單瓣、複瓣、重瓣和台閣性花。花萼有5片。
迷人的玫瑰花
玫瑰,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種花,它象征著愛情。玫瑰,又被稱為刺玫花、徘徊花、刺客、穿心玫瑰。屬薔薇科落葉灌木。作為農作物,其花朵主要用於提煉香精玫瑰油,是保加利亞的重要產品,玫瑰油要比等重量黃金價值高。主要應用於化妝品、食品、精細化工等工業。
玫瑰、月季和薔薇都是薔薇屬植物,是薔薇科中的三傑。在漢語中人們習慣把花朵直徑大、單生的品種稱為月季,小朵叢生的稱為薔薇,可提煉香精的稱玫瑰。但在英語中它們均稱為rose。Rose依目前正式登記的品種,大約有三萬左右。此外,切花玫瑰實為月季。玫瑰枝杆多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5-9片,橢圓形,有邊刺,表麵多皺紋,托葉大部和葉柄合生。花單生數朵聚生,紫紅色、粉紅色、黃色、白色、有芳香。而現在的玫瑰的顏色更加豐富,比如藍色和黑色等。
玫瑰的花瓣、花蕾可開發多種極其名貴的天然產品。玫瑰為國際香型,主要開發的產品有:玫瑰精油、玫瑰浸膏、淨油、玫瑰糖、玫瑰幹花等,可作為高級香水、醫藥、食品、化妝品、香精、香料、及工藝品。另外從玫瑰花中所提取的香料又是天然香料,非常有益於人民的身體健康。
植物形態
玫瑰屬於直立灌木。莖叢生,有莖刺。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5-9片,連葉柄5-13厘米,橢圓形或橢圓形狀倒卵形,長1.5-4.5厘米,寬1-2.5厘米,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尖銳鋸齒,上麵無毛,深綠色,葉脈下陷,多皺,下麵有柔毛和腺體,葉柄和葉軸有絨毛,疏生小莖刺和刺毛;托葉大部附著於葉柄,邊緣有腺點;葉柄基部的刺對著生。花單生於葉腋或數朵聚生,苞片卵形,邊緣有腺毛,花梗長5-25毫米密被絨毛和腺毛,花直徑4-5.5厘米,上有稀疏柔毛,下密被腺毛和柔毛;花冠鮮豔,紫紅色,芳香;花梗有絨毛和腺體。玫瑰因枝稈多刺,故有“刺玫花”之稱。我們常用說的“帶刺玫瑰”,就是以玫瑰的特性來形容美麗卻給人有種帶刺的感覺的女性。我們知道,從玫瑰花裏的提取的玫瑰油的價值黃金還昂貴,因此玫瑰也有“金花”之稱。
玫瑰的花果
玫瑰在4-5月開花,其花為單生或簇生,一般在枝頂開花。花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紅色、紫色、白色、藍色、綠色、黑色等,又有單瓣與重瓣之分。結果期在8-9月,果實呈扁球形。其原產於中國。
玫瑰的分布
玫瑰的種植現在主分布在我國華北、西北、西南、日本、朝鮮、北非、墨西哥、印度等地。現在,玫瑰在多數國家被廣泛種植。玫瑰喜陽光,耐旱,耐澇,也能耐寒冷,適宜生長在較肥沃的沙質土壤中。目前,保加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玫瑰產地,素以“玫瑰之邦”而聞名。玫瑰是保加利亞的國家象征,其種植量極大,保加利來每年產玫瑰油有1200公斤,每公斤玫瑰油生產要用2000-5000公斤的花瓣。
在保加利亞,種植玫瑰的種類有上百種。每年初夏時節,巴爾幹山南麓的“玫瑰穀”地帶就會成為一片花的海洋,各色玫瑰都會爭先恐後的怒放。甚至在路邊的許多花壇以及人們所居住的住宅花園也開滿了玫瑰。保加利亞盛產玫瑰精油,其油質純正、香氣濃鬱,年產量最高的為2噸,其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玫瑰的用途
玫瑰不隻具有很高觀賞價值,在美容與藥用上也有大的作用。玫瑰花裏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C、B、E、K,以及單寧酸,能改善內分泌失綢,對消除疲勞和傷口愈合也有幫助。調氣血,調理女性生理問題,可促進血液循環,美容,調經,利尿,緩和腸胃神經,防皺紋,防凍傷,養顏美容。玫瑰還可有效的除疲勞,當身體疲勞酸痛時,可以取一些玫瑰花瓣進行按摩,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傲立冬雪的梅花
在我國古代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大君子,因此為無數才子喜歡。梅更是無數才子所讚美的對象。就如王安石對梅的描述一般。“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足雪,為有暗香來。”眾人喜歡梅的孤傲與堅強,不懼風雪獨自開放。
梅是落葉小喬木,其株高一般約5-10米,樹幹呈褐紫色,多縱駁紋。小枝呈綠色。葉片廣卵形至卵形,邊緣具細鋸齒。花每節1-2朵,無梗或具短梗,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於早春先葉而開。梅花可分為係、類、型。如真梅係、杏梅係、櫻李梅係等。係下分類,類下分型。梅花為落葉小喬木,樹幹灰褐色,小枝細長綠色無毛,葉卵形或圓卵形,葉緣有細齒,花芽著生在長枝的葉腋間,每節著花1-2朵,芳香,花瓣5枚,白色至水紅,也有重瓣品種。
梅的果實與球形相似,有溝,直徑約1-3厘米,味酸,綠色。到4-6月果熟時多變為黃色或黃綠色亦有品種為紅色和綠色等。其味酸,可食用,可用來做梅幹、梅醬、話梅、酸梅湯、梅酒等,亦可入藥。梅花酒在日本和韓國廣受歡迎。其味甘甜,有順氣的功能,是優良的果酒。話梅在中國是很受歡迎的食品。話梅是將梅子與糖、鹽、甘草在一起醃製後曬幹而成的。話梅還可以用來做成話梅糖等食品。
另外梅花的品種有300多種,適合觀賞的種類有大紅梅、台閣梅、照水梅、綠萼梅、龍遊梅等品種。觀賞類梅花多為白色、粉色、紅色、紫色、淺綠色。中國西南地區12月至次年1月,華中地區2-3月,華北地區3-4月開花。初花至盛花4-7日,至終花15-20日。梅花屬於長壽花卉,即使是在家盆栽,也經常可以養到十年以上。湖北黃梅縣有株一千六百多歲的梅花,為的晉朝所植,至今仍在傲然挺立。
梅花的生長環境相對來說並不嚴格。雖說它對土壤要求並不嚴格,但土質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為佳。幼苗可用園土或腐葉土培植。梅花對水分敏感,雖喜濕潤但怕澇。若盆土長期過濕就會導致落葉、黃葉。梅花不喜大肥,在生長期隻需施少量稀薄肥水。梅花可耐-15度的溫度。梅花以嫁接繁殖為主,播種、壓條、扡插也可。砧木以實生梅苗或杏、桃為主。梅花通常不易染病,但也有一些病害,如穿孔病、炭疽病、白粉病、枯枝流膠病、幹腐流膠病等。蚜蟲對梅花常有危害。但不可使用樂果殺蟲,其會對梅花產生藥害而導致落葉。此外,還有一種梅花盆景,名為梅樁。梅花的生存能力雖然很強,但還是需要我們小心謹慎。
梅花的種類
梅花的品種與變種較多。目前大品種有30多個,下屬小品種多達300多個,其品種按枝條及生長姿態可分為葉梅、直角梅、照水梅和龍遊梅等類;按花色花型可分為宮粉梅、紅梅、照水梅、綠萼梅、大紅梅、玉蝶梅、灑金梅等型。其中宮粉梅最為普遍,花瓣粉紅,著花密而濃;玉蝶梅花瓣紫白;綠萼梅花瓣白色,香味極濃,其中“金錢綠萼”為最好。
梅花的花語、寓意、象征
梅花的花語:堅強和高雅。
梅花有“高風亮節”的寓意。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綠,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獨早,“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被譽為花魁。“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的崇高品格和堅貞氣節,象征我們龍的傳人之精神。鬆,竹,梅花被稱為“歲寒三友”梅花培植起於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曆史。梅是花中壽星,我國不少地區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黃梅縣有株一千六百多歲的晉梅。梅花鬥雪吐豔,淩寒留香,鐵骨冰心,高風亮節的形象深入人心,並鼓勵著人們自強不息,堅忍不拔。
野薔薇的浪漫
薔薇、月季、玫瑰為薔薇科中三傑,均屬落葉灌木。薔薇高1-2主;枝細長,上升或蔓生,有皮刺。羽狀複葉;小葉5-9,倒卵狀圓形至矩圓形,長1-3厘米,寬0.8-2厘米,先端急尖或稍鈍,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銳鋸齒,有柔毛;葉柄和葉軸常有腺毛;托葉大部附著於葉柄上,先端裂片成披針形,邊緣篦齒狀分裂並有腺毛。傘房花序圓錐狀,花多數;花梗有腺毛和柔毛;花白色,芳香,直徑2-3厘米;花柱伸出花托口外,結合成柱狀,幾與雄蕊等長,無毛。薔薇果球形至卵形,直徑6毫米,褐紅色。薔薇的浪漫由此形成。
薔薇花又稱白殘花,是自古有名的佳花。它屬於薔薇科落葉小灌木野薔薇,薔薇喜生於路旁、田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分布於華東、中南等地。於5-6月間,當花盛開時,擇晴天采收,曬幹作藥用。薔薇花,花色很多,有白色、淺紅色、深桃紅色、黃色等,花香誘人。明代顧磷曾經賦詩:“百丈薔薇枝,繚繞成洞房。蜜葉翠帷重,濃花紅錦張。張著玉局棋,遣此朱夏長。香雲落衣袂,一月留餘香。”詩中描繪出一幅青以繚繞、姹紫嫣紅的畫麵。薔薇是枝葉茂密,多花的植物,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新疆等地,花期一般在5-6月,其花清秀可愛,香氣怡人。
薔薇的食用功效
薔薇花可食用,亦可入藥。其味甘、涼,具有清暑化濕、順氣和胃、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暑熱胸悶、口渴、嘔吐、不思飲食、口瘡、口噤、腹瀉、痢疾、吐血及外傷出血等。其花含黃芪甙,揮發油,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現代研究
野薔薇原產於中國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及西南地區,主要分而與黃河流域以南各省區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其花的品種甚多,在平常的宅院與亭園都可見。朝鮮半島、日本也有分布。野薔薇性強健,喜光,耐半陰,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粘重土中也可正常生長。耐瘠薄,忌低窪積水。以肥沃、疏鬆的微酸性土壤最好。大家要注意的是,那些喜歡光的植物,隻有在陽光充分的環境中,才能生長正常或生長良好,如果在比較陰涼的環境就會導致其生長不正常,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野薔薇在家宅或園林都較為常見,其花可愛秀麗,香氣逼人,可給家宅和園林帶來勃勃生機。園林主要用於花架、長廊、粉牆、門側、假山石壁的垂直綠化,其花對有毒氣體的抗性強。根、葉、花、果可入藥。以及基礎種植,河坡懸垂,也可植於圍牆旁,引其攀附。人工栽培的薔薇花並不會結果,不過野薔薇卻會結出嬌欲滴的紅色果實。除了模樣可以比美其他薔薇花外,果實也可以實用。這種花具有詩人般的氣質,因此它的花語是浪漫。受到這種花祝福而生的人具有羅曼蒂克的浪漫性格,是個喜歡做夢的孩子。不過處理事情卻具有敏銳的判斷力,適合從事藝術方麵的工作。在感情方麵,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要給這類人一個忠告,在現實中並沒有完美的東西,所以,不要過於追求完人,否則會使自己深陷而無可自拔的。
華麗的鬱金香
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是一類屬於百合科鬱金香屬的具球莖草本植物。鬱金香與風車並稱為荷蘭的象征。它是荷蘭主要的出口觀賞作物,是荷蘭經濟命脈之一。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又被稱為“鬱金香城”。鬱金香屬百合科、鬱金香屬多年生鱗莖草本植物。它株形挺拔、花朵大而豔麗,觀賞價值較高。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1634-1637年間,被稱為荷蘭曆史上的“鬱金香狂熱”的時期。在這段時期裏,荷蘭的人們認為,家有鬱金香的人才是真正的富翁,國,因此很多富翁都以高價或以房子等有價值的東西來換取鬱金香,它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一種物品中。
鬱金香的花語為愛的告白,代表了熱烈的愛意。
鬱金香屬於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有原產中東,在16世紀傳入了歐洲。其鱗莖為扁圓錐形或扁卵圓形,長約2厘米,具棕褐色皮股,外被淡黃色纖維狀皮膜。莖葉光滑具白粉。葉出,3-5片,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21厘米,寬1-6.5厘米;基生者2-3枚,較寬大,莖生者1-2枚。花莖高6-10厘米,花單生莖頂,大形直立,林狀,基部常黑紫色。花葶長35-55厘米;花單生,直立,長5-7.5厘米;花瓣6片,倒卵形,鮮黃色或紫紅色,具黃色條紋和斑點:雄蕊6,離生,花藥長0.7-1.3厘米,基部著生,花絲基部寬闊;雌蕊長1.7-2.5厘米,花柱3裂至基部,反卷。它的花型也非常的繁多,有杯型、碗型、卵型、球型、鍾型、漏鬥型、百合花型等,有單瓣也有重瓣。花色有白、粉紅、洋紅、紫、褐、黃、橙等,深淺不一,單色或複色。花期一般為3-5月,有早、中、晚之別。蒴果3室,室背開裂,種子多數,扁平。它的外形華麗而迷人,因此常贈人為禮。
鬱金香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均有種植,不過在荷爾最為盛行。其原產地在地中海南北沿岸及中亞細亞和伊朗、土耳其、東至中國的東北地區等地,但確切起源已難以考證,現時有很多人認為它起源與錫蘭及地中海偏西南的方向。其花華麗而秀美,深得世界廣大人民的喜愛。
植物和生態環境的關係
從綠色植物說起,綠色植物是地球生態平衡的基礎。綠色植物是地球的拓荒者。原先的地球大陸是沒有生命的蠻荒世界,那真正是赤地千裏。植物從海洋向大陸進軍,它登陸成功,才完全改變了世界的麵貌。
雖然那時它非常弱小,但登陸成功創造了生命向大陸拓荒的條件。它從藻類和菌類,發展到苔蘚和地衣,再發展為開花植物(種子植物),高大的喬木,成為地球上關鍵的物種。
植物拓荒成功,從此使地球變為綠色。
為什麼綠色植物是生態平衡的基礎呢?
生態平衡是生命的表現形式,生命的所有表現形式都是同能量分不開的。生命的本質是新陳代謝和自我繁殖。它的生長、物質合成和繁殖,必須有一定的能量作為動力。沒有能量和能量轉化,生命和生態係統的發展是不可能的。
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運動,能量都來自太陽能。但是在所有生命中,隻有植物能直接利用太陽能,所有其他生物都不能直接利用太陽能,而是完全依賴植物轉化的太陽能為生。
這是因為隻有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
植物利用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為碳水化合物,並以廢料的形式釋放出氧氣。人和其他生命依靠植物生產的有機物質為生。也就是說,植物是所有生命生存的基礎。或者,綠色植物固定太陽能,這是生物圈中食物鏈能量流動的基礎。
打破不利於人的生態平衡,建立有益於人的生態平衡,這是進步而不是退步。
而且,生態平衡不是唯一的,不平衡和生態平衡破壞也是常有的。
如果具體地分析生態係統的物質運動,我們便會知道,生態係統的物質運動,是生態平衡和平衡破壞建立新的平衡,這兩種情況不斷交替的過程。用哲學的話來說,這是運動與平衡的統一。生態係統的物質,總是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中,既不平衡,又有平衡破壞,兩者互相轉化。
不僅運動是重要的,它推動事物前進;平衡也是重要的,它也推動事物前進。恩格斯說過:“在地球上,運動分化為運動和平衡的交替;個別運動趨向於平衡,而整體的運動又破壞個別的平衡。”他又說:“物質相對靜止的可能性,暫時的平衡狀態的可能性,是物質分化的根條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條件。”
平衡“是生命的根本條件”,把平衡對生命的作用說到點子上了。平衡又不是固定的。當生態係統的某些因素,特別是它的重要因素的改變,例如人類這一重要因素參與改造沙漠的行動,這種因素達到足夠程度時,就會打破舊的平衡和建立新的平衡。
例如,地球上人類的產生,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在自然生態係統的基礎上,建立人工生態係統,如高產農田,人造森林,畜牧場和漁場,等等,每一步都是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這裏,人工生態係統比原有的係統往往有更高的生產力。
但是,人類對自然的活動也往往出現既不利於人,也不利於其他生物生存的情況。例如環境汙染,使河流和湖泊裏的生物全死了,成了一種死寂的平衡。
因此,生態係統的發展,生態平衡發展或生態平衡破壞建立新的平衡,有兩種不同的趨勢:一是向生態係統穩定性,提高它的生產力的方向發展;二是破壞它的穩定性,向降低它的生產力的方向發展。
我們的任務是:保護對人類有利的生態平衡;避免對人類不利的生態平衡,使生態過程向著它的不斷進化的方向發展,避免向退化的方向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