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1 / 3)

亞裏士多德去世前,立下了遺囑:他要求執行人給他的母親,早年去世的弟弟阿裏木奈斯托斯,撫養他成人的姐姐、姐夫立像;要他的女兒嫁給姐姐的兒子尼亞諾爾;對曾侍候過他的幾個奴隸,不得出賣,要繼續養育,待他們成年或可自立營生時給以自由;留給兩個孩子的是家產,留給妻子赫比利絲的是他衷心的感情及熱愛;最後,按早年去世的前妻比娣婭的意思將自己的屍骨與她合葬在一起。

從這份遺囑可以看出作為理智化身的亞裏士多德的責任感,設想周到,仁慈開明:他是一個孝敬的兒子,深情的丈夫,慈愛的父親,誠摯的兄長,真實的朋友,寬厚的主人。

亞裏士多德著作

亞裏士多德的重要著作有:

《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的書名並不是亞裏士多德所提,是後人根據其內容加上的。關於這部著作的書名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公元前60至前50年安德羅尼珂在編纂亞裏士多德文集時,將他寫的關於自然事物的著作編在一起,定名為《物理學》;將另外一部分討論比較抽象的事物的著作編在一起,放在《物理學》的後麵,無以名之,就將它叫做《物理學之後》。亞裏士多德將他自己的這類思想稱為“第一哲學”,表示它是高於其他研究具體事物的各門科學的。中文將“物理學之後”譯成“形而上學”。

《尼各馬科倫理學》

《尼各馬科倫理學》與《大倫理學》、《優代莫倫理學》為亞裏士多德三部倫理學。《尼各馬科倫理學》一書,不但是三種現存倫理學中最完整的一種,即在亞裏士多德全部現存著作中,也可以說是完整成編。全書10卷,係統地探索了倫理的和理智的兩種德性,提出了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實現活動的基本命題。但全書卻沒有設想一個永恒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開始點,反而說始點是一種說明一切為什麼,自己卻不被說明為什麼的東西。不過,這略帶不可知色彩的情愫,不必讓愛智慧的人擔心。它不但不妨礙思維,反而給思維開拓了廣闊的空間。僵死的絕對真理才是真理道路的絆腳石。

《範疇篇》

《範疇篇》共15章,研究了同義詞、多義詞以及在語言表達中語詞的表達形式和組合形式,是專門論述哲學範疇的著作。

這篇著作對實體、數量、性質、關係、對立、運動等範疇作了許多論述,它第一次對範疇進行了分類。對實體這一範疇論述尤為詳細。他明確指出第一性實體是客觀獨立存在的個別事物,其他一切東西和範疇都依賴於它而存在;作為第一性實體的“屬”和“種”,乃是第二性實體。這是亞裏士多德對“實體”所作的一種解釋。他從“關係”出發引出“相對”範疇,在一定程度上表述了事物相互聯係和相互依存的道理。

《政治學》

《政治學》,亞裏士多德自稱是“關於政體研究的專著”。它本是呂克昂哲學學校內部傳授的講稿。中世紀以來,這部著作有多種抄本,但它卻是亞裏士多德著作中較為完善且疑偽較少的一種。本書具有多方麵的學術價值。對於了解當時希臘社會的狀況,了解古希臘人的政治、法律、倫理、教育思想,研究亞裏士多德的學說,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它是一部論述政治問題的專著,但亞裏士多德在探討和闡釋奴隸製各種政體及其統治形式的過程中也從教育與政治關係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教育的主張。

黑格爾

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1770~1831),19世紀德國著名古典哲學家、辯證法大師、知識淵博的學者,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杜賓根大學哲學博士。創立歐洲哲學史上最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係,並極大地發展了辯證法。

黑格爾在他的哲學體係中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更加具有開拓性意義的是,黑格爾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係的發展時都自始至終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因此,有人評價黑格爾哲學說,“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

黑格爾生平

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1770年8月27日出生於德國符騰堡王國首府斯圖加特。1780年起他就讀於本城文科中學,接受古典和啟蒙教育。他在這期間所寫的幾篇短文,如《三人間交談》、《談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宗教》、《談古今詩人的顯著區別》等,顯示出他喜歡分析曆史故事中的矛盾,對傳統宗教觀念采取批判態度的傾向。他在美學中關於當代詩人已不再起廣泛作用的觀點,也在此時相當明確地提了出來。

1788年10月,年僅18歲的黑格爾到杜賓根神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在那裏,他與荷爾德林、謝林成為朋友,同時,為斯賓諾莎、康德、盧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國大革命深深吸引。這是黑格爾哲學生涯的重要開端。黑格爾在大學時期的生活和學習,引導他開始研究政治和宗教,並對現實進行批判。期間他寫了《談讀古希臘和經典作家給我們提供的一些成見》一文,認為古代作家幾乎在一切時代都同樣保持著他們的聲望,他們的著作現在也保有其價值,因為它們適合於“教養”。1793年畢業後,先後在伯爾尼和法蘭克福當了七年家庭教師。

1795年黑格爾在致謝林的信中表明,他期望從康德的體係及其完成中看到德國的一場革命。盡管黑格爾此時尚未完成對康德的批判,但他確認康德體係的革命性質,並把自己的哲學思考放在這一基點上。他強調這一目標的實踐方麵,認為哲學的最高目的是提高人的地位,時代的最好標誌是人值得尊重。他把哲學家與民眾聯係起來,把批判的鋒芒同時指向宗教和專製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