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眉江(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關於天人關係的重要思想,在不同的時代、學派與思想家那裏,具有不同的內涵。從曆史發展的階段性看,西周時期的天命論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它把天想象成人格化的天帝、神明,認為天主宰著宇宙間的一切,天人關係的實質是神人關係,是人被神主宰,絕對支配下的合一。春秋以降,天的內涵出現了新的變化,人格神的意義有所削弱,一些思想家按照倫理、政治標準,將天倫理化政治化,再反過來用天作為至上權威,論證他們的倫理、政治理想的合理性與神聖性,典型的代表有墨子、孟子與董仲舒。
一
墨子天人合一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天誌、尚同理論中。墨子的天是“兼愛”、“非攻”的意誌之天,是墨子本人社會政治理想的體現。墨子思維方式的實質,是利用當時人們對自然之天威力的敬畏,將天社會政治化,並結合尚同理論所建立的天人等級體係,說明天人可以溝通,並以社會政治化的天作為至上權威,論證自己兼愛、非攻思想的合理性與權威性。
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德。他將天倫理道德化,認為天、人在道德上是完全同一的,而實現天人合德的方式就是通過“存其心,養其性”(《孟子·盡心上》)的內省修養功夫,體認天意的存在。孟子並未說明天人為什麼可以合德,盡心、知性就可知天的方式未免帶有一定的神秘主義色彩。
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應。他以人副天數、同類相動為理論基礎,以簡單比附為論證方法,力圖證明天、人可以合一,它們之間存在著明確對應的感應關係,可以通過災異、譴告、祭祀的方式來相互溝通。他在《春秋繁露·基義》中提出“仁義製度之數,盡取之天。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試圖在思想和政治領域搞一場造神運動,實現儒學宗教化、王權神權化。這種天人感應、神道設教的做法,使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帶上了濃厚的神學迷信色彩。
雖然對天的具體內涵,天人關係的具體方式有不同理解,墨子、孟子、董仲舒卻都堅持天人是合一的,而且應該合一,是合事實與合目的的統一。墨子與董仲舒在構建自己的天人合一理論體係時,還都花了很多功夫,從各自的角度詳細論證了天人為什麼可以合一。而在時間上身處兩人之間的孟子,作為那個時代儒家最著名的思想家,卻沒有隻言片語去說明為什麼天人可以合一。這不能不說是孟子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構建所留下的巨大理論空白。
墨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目的是通過天有意誌,天人之間存在著互動關係,讓人對天產生敬畏心理,借天的權威來論證“兼愛”、“非攻”思想的合理性,但墨子並未滿足於簡單地拋出自己的觀點,而是處處拿出自己的根據,來說明為什麼天人之間存在著他所認為的天人關係。在《墨子》一書中,有很多材料,都顯示了墨子的論說思路:首先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後主動設問,接著便圍繞為什麼提出這樣的觀點來論證。以下試舉部分文獻加以說明。
在《墨子·天誌上》裏,當墨子提出“天欲義而惡不義”的觀點後,立刻又主動設問“然則何以知天之欲義而惡不義?”接著便提出論據,說明自己的觀點。在論證“天之為政於天子”的原因時,墨子以三代聖王禹湯文武為例,說明他們為了讓天下百姓明白這一道理,“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潔為粢盛酒醴,以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於天。我未嚐聞天下之所求祈福於天子者也,我所以知天之為政於天子者也。”為了說明“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墨子使用了他所演繹的曆史正反兩方麵的經驗。他提出禹湯文武之所以能成為天子正是因為他們順應天意而得到的獎賞,而桀、紂、幽、厲喪失天子之位,身死國滅則都是由於違背天意而得到的懲罰:
上尊天,中事鬼神,下愛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愛,兼而愛之;我所利,兼而利之。愛人者此為博焉,利人者此為厚焉。”故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業萬世子孫,傳稱其善,方施天下,至今稱之,謂之聖王。然則桀、紂、幽、厲得其罰何以也?墨子言曰:“其事上詬天,中詬鬼,下賤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愛,別而惡之;我所利,交而賊之。惡人者此為之博也,賤人者此為之厚也。”故使不得終其壽,不歿其世,至今毀之,謂之暴王。
隨後,他再一次主動提出問題“然則何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並加以了論證說明。
在《天誌中》裏,為了說明“且吾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者”,更是從三個不同的方麵反複論證。特別是他從自然現象出發,認為自然界中所以會有“日月星辰”、“四時春秋冬夏”、“雪霜雨露”、“山川溪穀”,生長“五穀絲麻”、“金木鳥獸”,都是“天”給“民”的“衣食之財”,希望人民能夠依靠這些自然資源“得而財利之”,這就頗有點亞裏士多德自然目的論的味道了。他還將曆史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拿來對比,給以神秘主義的解釋,以此來證明“天之愛民之厚”。
若昔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是也。堯、舜、禹、湯、文、武焉所從事?曰:“從事兼,不從事別。”兼者,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亂小家,強不劫弱,眾不暴寡,詐不謀愚,貴不傲賤。觀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無所不利,是謂天德。聚斂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義也,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不止此而已,書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盂,傳遺後世子孫。曰:“將何以為?將以識乎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皇矣》道之曰:“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善其順法則也,故舉殷以賞之,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譽至今不息。故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既可得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