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曆史的必然:看蜀漢興亡(1 / 2)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專權,朝廷混亂,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國力日衰,百姓怨聲載道。終於,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由於東漢政府無力討伐黃巾軍,各路諸侯以剿滅黃巾賊寇為名紛紛起兵;隨後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當時強的有:四世三公的淮南袁術,兵糧足備,稱霸一方;袁術的同門兄弟冀州袁紹,地廣民眾,人才濟濟;荊州劉表,據用武之國,威震九州;西蜀劉璋,有天府之國,國富地險;中原曹操,家出望族,南征北討,奠定霸業;孫氏一脈,坐擁六郡,長江天塹為屏,已立三世……可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為何卻能締造蜀漢集團,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割據紛爭幾十年的局麵?

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因家族的沒落暫棲樓桑村,又早年喪父,與母親以販履織席為業,自幼便有遠大理想卻鬱鬱不得誌。時機終於來了,黃巾起義爆發,準備一展身手的劉備在涿縣與關羽、張飛結為生死兄弟,隨後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台。如果沒有想法、沒有行動、沒有正確的策略、沒有在合適的時間裏把握住合適的機遇,恐怕劉備也無法建立蜀漢霸業的基礎吧?就算他劉備少有誌向,恐怕也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了!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則明確的說道“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這很清晰的分析了當時的形式,以及劉備要想成就霸業繼而興複漢室的戰略部署與方針了。

赤壁之戰以前,劉備奔勞半生,一無所就,先後依附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割據勢力,連個棲息之地都沒有;雖然他曾經兩次占據徐州,但是,最終都在呂布和曹操的猛烈攻勢下失敗……如若連一塊根據地都沒有,那星星之火怎能燎原?更不要說什麼興複漢室了。似乎劉備的運氣比別人要好很多,機會終於來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劉聯盟合力抗曹,赤壁大敗曹操後劉備劉備乘勢攻取南四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劉備,劉備於是占據荊州南部四郡,至此劉備總算有了個棲息之地、創業的根本。又將黃忠、魏延等虎將收於帳下,實力大幅增強,為其三分天下有其一奠定了基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雒城破。劉備進圍成都數十日,劉璋出城投降。於是,劉備占據蜀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占領漢中,隨後又遣劉封、孟達、李平等進攻取得上庸。同年秋,劉備進位漢中王。至此,劉備據有益州全境(包括漢中、南中)、荊州三郡(南郡、零陵、武陵),勢力達到極盛時期。至此蜀漢政權成功的實現占領益州、漢中,奠定三分鼎立的局勢,掌握關中門戶,作為北伐中原、“興複漢室”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