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慶祝銅川建市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 / 3)

中共銅川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吳前進

(2008年10月16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同誌們、朋友們:

在這金秋送爽的美好季節,我們在這裏隆重聚會,熱烈慶祝銅川建市50周年,共同見證銅川半個世紀的奮鬥曆程,分享50年的豐碩成果,展望銅川發展的美好未來。在此,我代表中共銅川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銅川軍分區和全市86萬人民,向蒞臨慶祝活動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和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銅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公安幹警及各界人士,表示親切的慰問!

1958年4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銅川撤縣設市,成為陝西省第二個省轄市,從此翻開了銅川發展史上新的一頁。50年來,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勤勞智慧的銅川人民在這塊沃土上團結拚搏、艱苦創業,創造了輝煌的業績。計劃經濟時期,銅川累計輸出原煤4億噸、水泥4000萬噸,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形成了以煤炭、水泥、陶瓷為主的工業結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曆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麵推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各項工作,基本完成了主要依靠資源開發支撐經濟發展的創業使命,形成了煤炭、水泥、鋁業、機械製造、陶瓷等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體係。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立足於銅川資源優勢和發展實際,確定了“5523”發展思路:即提升壯大煤炭、鋁業、水泥、陶瓷、果業五大傳統產業,培育發展電力電源、裝備製造、食品、醫藥、旅遊五大新興產業,加快新區開發建設和老市區改造提高兩個重點建設,破解環境汙染治理、沉陷區滑塌區群眾整體搬遷、水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三大難題。按照這一思路,大力實施項目帶動、工業強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建設經濟繁榮、生態文明、社會和諧的新銅川。

建市50年來,銅川由一個山區小縣發展成為以能源建材為主的工業城市。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生產總值由建市初的5356萬元發展到2007年的102億元,增長190倍;財政收入由678萬元增加到12.09億元,增長178倍。2004年以來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一直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7.5%和37.9%,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和第三位,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同步提高。

這50年是銅川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後勁不斷增強的50年。建市之初,銅川主要依靠煤炭、水泥支撐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單一。近年來,我們以項目建設為總抓手,引進和實施了華能銅川電廠、銅川鋁業環保節能技改、浙江聲威水泥、台灣旺旺食品等一批重大項目,五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過了前九個五年計劃的總和。煤電鋁水泥循環經濟產業鏈初步形成,實現了資源的多層次轉化增值,有力地推動了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變。2007年,煤炭產量達到1800萬噸,是1958年的7.8倍;鋁業從無到有,生產能力達到25萬噸;水泥在“上大關小”、有效治理粉塵汙染的同時,生產能力達到1300萬噸,是1958年的155倍。在1000萬件工藝瓷的基礎上,引進建設了一批建築陶瓷和電瓷項目,陶瓷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以蘭芝電池、東風車橋、佰度食品、豐禾製藥等一批重點項目和企業為支撐,電力電源、裝備製造、食品加工、醫藥、旅遊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成為全市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大企業、大集團的合作取得重大突破,我市與陝汽集團合作在銅川建設大型汽車部件生產基地,與陝西有色集團合作加快實施銅川鋁業自備電廠和鋁的深加工項目,與陝西煤化工集團開展戰略合作,推進煤炭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為銅川下一步發展集聚了新的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