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生態新銅川――中共銅川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吳前進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
2008年10月15日
主持人:今年是銅川建市50周年,恰逢改革開放30周年,吳書記,請您談談銅川50年來的發展與變化。
吳前進:好的。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陝西省銅川縣,設立銅川市,歸省管轄,是陝西省繼西安市之後第二個省轄市。到今年已走過了50年的輝煌曆程。50年來,勤勞勇敢的銅川人民在曆屆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拚搏、艱苦創業,創造了無愧於曆史、無愧於時代的光輝業績,昔日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山區小縣,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新型工業城市。
具體講,銅川建市50年的發展變化,可以歸納為八大巨變:一是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GDP50年增長190倍,財政收入增長178倍,2004年以來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四年位居全省前列,煤炭、水泥、鋁業、陶瓷、果業五大傳統產業的實力進一步增強,產能成倍增長,電力電源、裝備製造、食品、醫藥、旅遊五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湧現出銅川鋁業、華能銅川電廠、聲威水泥、旺旺食品等一批規模大、實力強、效益好的大型企業;二是農村經濟全麵發展。建成了以蘋果為主的160萬畝鮮幹果基地,農民人均達到4畝果,農業增加值50年增長了54倍;三是第三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三產增加值50年增長220倍;四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煤、電、鋁、水泥聯產聯營循環經濟產業鏈初步形成,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高;五是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形象不斷提升。大力度改造提高老市區,大規模開發新市區,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市區麵積由建市初的2平方公裏拓展到37平方公裏;堅持不懈地整治汙染,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廣泛深入開展了創建省級衛生城市工作,通過三年的不懈努力一舉實現了創建目標,昔日“煤城”已變成山清水秀天藍地潔的宜居城市。六是社會事業全麵進步,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全麵發展,銅川榮獲省級“雙擁模範城”稱號。七是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建市以來增長37倍,農民人均純收入50年增長60倍。認真實施“民生十大工程”,民生問題不斷改善。八是黨的建設得到全麵加強,湧現出了全國優秀農村黨支部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忠實實踐者郭秀明,以及李雲南、王桂芳、郭豔、“黨員三兄弟”等一批有著鮮明時代特征的先進典型。
主持人:銅川資源豐富,尤其以煤炭、水泥等著稱,曾經被譽為渭北明珠。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銅川的城市定位是什麼,有怎樣的發展思路?
吳前進:銅川因煤興市,計劃經濟時期曾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基地,被譽為渭北黑腰帶上的明珠。近幾年來,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立足於資源優勢和發展實際,著力把銅川打造成為以現代建材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城市,提出並實施了“5523”發展思路,即:提升壯大鋁業、煤炭、水泥、陶瓷、果業五大傳統產業,培育發展電力電源、裝備製造、食品、醫藥、旅遊五大新興產業,抓好新區開發建設和老市區改造提高兩個重點,破解環境汙染治理、沉陷區滑塌區群眾整體搬遷、水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三大難題。
提出這個發展思路基於以下考慮:五大傳統產業是銅川經濟的支柱,有著較強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但按照科學發展和銅川跨越發展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改造提升,做大做強;我們建設新區需要有產業支撐,而五大傳統產業因資源、環保等原因不能進入新區,加之銅川長期過於依賴資源開發支撐經濟發展,從長遠發展出發,必須及早考慮發展非資源性替代產業,基於這些因素和近年來一批項目建設及新興產業發展基礎,我們提出提升壯大五大傳統產業,培育發展五大新興產業。銅川因礦興市,老市區(王益區和印台區)地處狹窄川道,經過幾十年建設,規劃區20平方公裏嚴重飽和,為了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我們從1997年開始大規模開發建設新市區,目前15平方公裏建成區已初具城市規模,新區是銅川的未來和希望,倍受全市人民關注;同時,老市區還居住有26萬群眾,計劃經濟時期受“先生產,後生活”方針的影響,城市建設欠賬多,基礎設施不完善,人居環境較差,為了群眾安居樂業不能建新棄老。所以,我們把開發建設新區與改造提高老市區作為城市建設的兩個重點。銅川煤炭、水泥為主的工業結構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汙染,既影響群眾生活,又困擾銅川的發展;長期的煤礦開采形成了大麵積的采空區、沉陷區,加之過去礦區生活設施欠賬多,許多群眾居住在棚戶區、支毛溝和滑塌危險地帶,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銅川屬水資源短缺地區,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張,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將日益凸顯。破解這三大難題,關乎群眾切身利益、事關銅川長遠發展。為了在諸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重點突破,我們概括提出了銅川的“5523”發展思路。經過五年的實施,“5523”發展思路已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識,變成了全市人民的自覺行動,有力地推動了銅川經濟社會的建設和發展。近年來,銅川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四年位居全省前列,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5.4%,增幅列全省第三位;財政總收入同比增長42.5%,增幅居全省第二位;2003年至2007年累計固定資產投資是前九個五年計劃總和的1.4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9.7%和18.3%,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煤城銅川正在走向新的輝煌。
主持人:抓項目就是抓發展。銅川地處西部,請問吳書記,近年來銅川市委、市政府采取怎樣的措施,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機遇,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吳前進: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建設大關中經濟區以及陝西省加快關中城市群發展、建設渭北能源接續地等戰略思路,為銅川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麵對新形勢,我們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動搖,按照“5523”發展思路,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總抓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兩年進行一次項目建設觀摩評比,增強各級抓項目的壓力和動力。項目建設中,采取了堅持“三抓一改一落實”(抓好招商引資、國家政策性項目資金、信貸資金的爭取,改善投資環境,落實包抓領導、責任部門、項目法人“三位一體”包聯責任製)的工作方法,瞄準大企業、大集團,著力抓能改變產業結構、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大項目,引進和實施了華能銅川電廠、聲威水泥、台灣旺旺食品等一批重大項目,以一係列大項目的實施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主動融入大關中經濟區,參與產業分工與協作,承接產業轉移,舍得拿出優勢產業、優秀企業、優良資產來招商引資,實現強強聯合,把企業做強,把產業做大,實現銅川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