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煤城銅川:建設生態文明新家園(1 / 2)

光明日報記者楊永林

“白天鵝落戶銅川?”聽到這個消息,對陝西省銅川市有所了解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議,因為過去的銅川汙染嚴重,被稱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

然而,從去年開始,確實有白天鵝把銅川當成了新家,今年落戶的更達百餘隻。除了這100餘隻白天鵝外,還有18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鸛和二30隻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豆雁等也聚集於銅川玉皇閣水庫,成為銅川天藍水清、人鳥和諧相處的一道亮麗風景。

綜合治理科學發展銅川天藍了水清了

“走路打著傘,吃飯捂著碗”,這曾經是銅川環境汙染的真實寫照。銅川市因煤而興,是西北重要的煤炭、建材基地,“挖煤賣資源、采石燒水泥”一直是過去幾十年銅川經濟的主要支撐,但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給“煤城”銅川帶來的是煤煙、水泥粉塵的嚴重汙染,空氣汙染最嚴重時,白天能見度不足100米,市區每平方公裏每月降塵35噸以上,流經市區的漆水河完全成了沒有生物的黑水河。惡劣的環境不僅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也極大地製約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怎麼辦?銅川市委、市政府經過認真思考後認識到,既要改善環境,又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的思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擺脫嚴重依賴資源的粗放發展方式,破解資源萎縮與環境汙染的雙重困境。為此,銅川市委市政府提出並實施了“5523”發展思路,即:提升壯大鋁業、煤炭、水泥、陶瓷、果業五大傳統產業,培育發展電力電源、裝備製造、食品、醫藥、旅遊五大新興產業,抓好新區開發建設和老市區改造提高兩個重點,破解環境汙染治理、沉陷區滑塌區群眾整體搬遷和水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三大難題。按照這個思路,銅川市著力打造煤、電、鋁、水泥聯產聯營循環經濟產業鏈,以煤發電、用電煉鋁、電廠煤渣用作水泥原料,實現了資源的多層次轉化增值,促進了產業間的良性循環,減少汙染,降低能耗。同時,以治理水泥粉塵汙染為突破口,持續開展了大規模的環境汙染綜合治理。

幾年來,銅川市拆遷了老市區20多個煤炭和汙染企業,在市區全麵禁燒煙煤,推廣天然氣、液化氣等清潔能源。按照“上大關小、治旋關立、集中煆燒、分散研磨”的思路對中小型水泥企業進行綜合治理,建設了3條日產5000噸、1條日產2500噸的符合國家環保政策的水泥熟料生產線和一大批大型粉磨站,關閉拆除了22條工藝落後、汙染嚴重的機立窯和中空回轉窯水泥生產線,關閉了100多個小水泥、小陶瓷、小石灰、小電石、小造紙等汙染企業,以水泥粉塵為主的大氣汙染得到有效遏製。在治理大氣汙染的同時,加強水汙染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建成了日處理能力3萬噸的汙水處理廠,對市區汙水全部進行了歸集回收處理。堅持不懈地開展了城市直觀山坡綠化、城市防護林建設、210國道綠色長廊建設、廢棄礦山治理綠化等一係列生態建設活動,城市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27.3%和32.86%。

通過環境綜合治理,銅川市區大氣環境質量逐年好轉,2006年二級和好於二級標準天數達276天,較2005年增加47天,2007年二級和好於二級以上天數達到296天,成為國家環保總局通報表彰的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中二級和好於二級天數增長最快的9個城市之一。今年上半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天數達到163天,比2007年同期增加17天,其中一級標準天數34天,成為銅川有監測記錄以來空氣環境質量最好的時期,一個天藍、地潔、山綠、水清的新銅川已經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