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科學規劃合理建設城市麵貌日新月異(1 / 2)

王平

建市50年來,銅川城市建設在城市規劃的指導下,從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入手,不斷優化城市空間格局,積極開辟新的城市建設用地,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城市功能不斷提高,城市人居環境有了較大改善,形成了“兩區一廊”新的城市發展格局,城市居住人口達到39.23萬人,建成區麵積達到37.36平方公裏,城市化率達到52.7%。

一、科學編製城市規劃,指導城市合理建設、協調發展

建市50年來,銅川根據不同階段城市發展要求,先後三次編製城市規劃,科學指導城市建設。建市初期,以生產建設為中心編製了城市發展指導性規劃,對城市建設發揮了積極的指導作用。規劃區自三裏洞(今延安路)至川口,將城市確定為煤炭工業城市,當時的人口規模僅6萬人,規劃用地6平方公裏。城市建設圍繞服務工業生產實施了城市道路改造,對僅有的一馬路進行路麵改平、拓寬,路麵由泥結碎石改造為瀝青路麵。進入70年代,城市的發展已遠遠超出規劃確定的規模,期間根據城市實際對60年代的城市規劃進行了修改,以適應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依據修改後的規劃,建設了紅旗橋、體育橋、川口橋、青年路立交橋;組織實施了第一次漆水河治理工程,整治河道、修築河堤,增強了城市防洪抗洪能力;建成了柳灣水廠,鋪設城市排水管道,並著手建設城市汙水處理廠;開展城市園林綠化與直觀山坡造林活動,建成了市人民公園與工人文化宮。這一時期基本形成以一、二馬路為主的城市交通路網格局,城市公共交通體係、自來水供應體係建設初具規模,園林綠化、環境衛生、城市管理等有了新的發展。

在城市規模格局基本形成的情況下,80年代初,正式編製了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並得到省政府批準。這一規劃明確城市性質為以煤炭、建材工業為主的工業城市,提出了“積極改造、合理布局、嚴格控製老區、適當發展新區”的工作思路,確立了“一水二路三綠化及汙染治理”的城建方針,實施道路改造工程,解決了過境交通穿越市區問題,拓寬改造了市區一、二馬路與次幹道,修建了河濱路立交橋、大同路立交等,新建並拓寬改造黃堡橋、北關橋等,使城市交通狀況得到較大改善;實施園林綠化工程,建設了重興公園、擴建了人民公園,通過開展城市綠化翠屏工程和直觀山坡綠化,增添了山水城市特色;實施城市供水工程,使城市日供水能力達到8.5萬噸,從根本上解決了城市用水問題;搬遷市區煤台及汙染企業,實施天然氣城市氣化工程、煤煙治理工程及汙水處理工程,使城市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和提高;實施住宅小區綜合開發,建設了育才、幸福、紅旗橋等住宅小區。為妥善解決老城人口、建築密度過大,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轉,城市發展已無新的建設用地,以及城市環境、產業發展麵臨諸多困難的問題,經省政府批準,於1992年在城市南部開發建設新區,為銅川城市發展謀求新的更大空間。

隨著新區開發建設步伐的加快、耀州區設立,城市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上一輪城市規劃也已執行到期,我市於2003年開始著手編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新版規劃的城市人口與建設用地規模於2004年3月通過國家建設部核批,2007年7月經省政府批準實施。規劃明確了把銅川建設成為陝西重要的以能源、現代建材業為主的工業城市、開放型的產業城市、生態城市和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規劃到2020年,城市建城區規模達到55平方公裏,城市人口達到55萬,城市化水平達到65%。通過大力發展南市區(新區、耀州區),積極建設黃堡―董家河綠色走廊,努力改造調整北市區(王益區、印台區),實施漆水河、沮河、趙氏河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玉皇閣水庫休閑度假娛樂園、藥王山風景保健醫藥園、新區和耀州區組團之間的沮河兩側城市綠色生態園、耀州窯遺址陶瓷文化園、北市區城市綜合公園、小河溝城市森林公園,並利用城市周圍的溝壑、坡塬、溪地等進行植樹造林和山體退耕還林,構建縱橫交錯的帶狀綠化空間,逐步形成“一城兩區一廊、三河六園多帶”的山水園林帶狀組團城市結構。目前依據總體規劃編製了城市分區規劃與控製性詳細規劃,完善了綠地係統規劃與道路交通、廣場、環衛設施等一係列專項規劃,並在規劃的指導下實施城市建設改造工作,促進了城市的有序建設與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