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林業建設為我市發展奠定良好生態基礎(1 / 2)

銅川市林業局

曾經缺林少綠、汙染極度嚴重的銅川市,近年來狠抓林業建設,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市委、市政府以綠化銅川、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以全民義務植樹為總抓手,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林業建設,夯實責任、強勢推進,特別是近10年來,我市林業建設的形式不斷變化,內容不斷豐富,措施不斷翻新,由主幹公路沿線及城鎮周邊直觀山坡、廢棄礦山綠化治理到建設160萬畝鮮幹果經濟林基地,逐步形成了“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圍繞兩大目標,綠化三條流域,把銅川建設成為城在林中、水在城間、交通順暢、環境優美的生態園林城市,為銅川城市大格局奠定生態基礎”的發展思路,使銅川的麵貌發生了顯著變化,灰色基調逐漸變為綠色主旋律。到2007年,全市森林麵積已發展到178.6萬畝,比“八五”末淨增66.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9%,增長15個百分點;城市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分別達到32.86%和7.31平方米;主幹公路、河渠基本得到綠化,治理水土流失麵積以每年150平方公裏的速度遞增,累計治理度達到56.4%,林業建設為我市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態基礎。

――大力開展機關義務植樹活動,全力推進北市區綠化美化。“八五”末,作為我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市區,粉塵漂浮,煤煙籠罩;漆水河兩岸缺樹少蔭,兩邊直觀山坡植被稀少,黃土裸露。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搬遷市區煤台、汙染企業,改造燃煤鍋爐,市區禁燒煙煤,實施以綠化城市周邊直觀山坡為目標的翠屏工程。為確保綠化效果,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工程建設指揮部,按照“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原則,精心規劃、細化綠化方案。以機關幹部為植樹主力軍,采取義務植樹的辦法,按機關單位數量、人員編製分配植樹任務,劃定植樹地段,落實栽管責任,統一苗木,集中上勞,栽大苗,成大綠。經過十多年的連續奮鬥,累計在北市區直觀山坡栽植常青樹1775畝,在臨近市區的22條支毛溝造林6387畝,市區主幹道和漆水河兩岸全部栽上了法桐、中槐、垂柳等風景樹,初步實現了綠化覆蓋。如今的北市區已是滿目青山翠為屏,漆水兩岸柳成蔭。

――全黨動員,全民參與,大打三大流域綠化攻堅戰。漆水河、沮河、趙氏河縱貫銅川南北,流域麵積覆蓋了整個南北市區。漆水河北市區段經過九十年代以來的治理,已基本實現綠化目標。而沮河、趙氏河分別是耀州區和新區、新區和坡頭工業園區的連接帶,植被稀少、荒坡連片。綠化好三大流域,對於打造招商引資綠色窗口、促進新耀一體化、加快工業園區開發步伐至關重要。2003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在210國道銅川段沿線兩側營造寬幅林帶,並對直觀山坡重點區域進行綠化,建設綠色長廊。從此,我市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綠化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義務植樹隊伍由市級機關拓展到四個區縣、廠礦企業職工,采取任務、地塊、責任三落實的辦法,機關幹部栽植“公仆林”,企業職工栽植“曙光林”。當年栽植,次年驗收。對達不到成活保存標準的,除通報批評外,責令栽植單位自行購苗補栽。6年來,全市機關幹部和企業職工累計上勞120萬人次,栽植各類樹木300餘萬株;綠化重點區域直觀山坡18649畝;在210國道銅川段84公裏沿線兩側,建成了寬20-30米的寬幅林帶,麵積達4709畝;綠化治理公路沿線廢棄礦山及立體斷崖共五期320畝。在新區,動員組織市級機關及中、省、市屬企業、單位等開展“我為新區添點綠”活動,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的園林式城市,建成了規模較大的牡丹園,栽植各類牡丹百餘種10餘萬株;在北市區,嚴格“控建增綠”,實施漆水河河濱景觀綜合改造工程,建設七個景區段,形成了10萬平方米水麵和14.4萬平方米綠地。今年,隨著第30個“植樹節”的來臨,市委、市政府站在可持續發展和推進生態文明理念的高度,要求提升三大流域綠化水平,不斷擴大義務植樹參與麵,提高公民盡責率。全市上下總動員,機關幹部、社團組織、廠礦職工、個體工商戶、城鄉居民齊參戰,真正形成了全黨動員、全民參與綠化的生態建設格局。為確保義務植樹基地化,在每個植樹點上立石刻碑,既作為紀念,又作為監督,保證了植樹效果。今年春季,全市共掀起3次義務植樹高潮,累計上勞40萬人次,栽植各類樹木100餘萬株,公民盡責率達到85%以上,趙氏河流域玉皇閣水庫東西山坡,漆水河、沮河耀州段直觀山坡基本實現綠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