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鋁業有限公司

銅川鋁業從建廠之初品種單一、設備工藝落後、電解鋁產能隻有區區5000噸到如今設備工藝先進、品種豐富、電解鋁產能猛增到25萬噸的發展蛻變過程,不得不說,是創新理念,是求新、求變、求強的不懈努力,最終幫助銅川鋁業實現了振翅高飛。

創業之艱

在銅川鋁業誕生之前,陝西省的用鋁均由外省調撥,1965年中央確定了在陝西建設鋁廠的方案,1966年10月陝西開始了在銅川的籌建步伐。之所以選定建市不足10年的銅川,是看上了銅川有坩土,是電解鋁的原料氧化鋁的原料,籍此也使銅川改變總是石渣、黑煤的單一。1969年11月1日,市鋁廠首批7台自焙側插電解槽投產,3日正式出了鋁,到年底總產量為44.6噸。電解鋁年產量到1972年完成5079噸,終於達到了產能設計,隻保持了兩年生產好態勢,因為原材料、設備工藝等的掣肘,1974年產量又掉頭向下,隻有產能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一,隻到1978年才走出怪圈,產量接近產能,1979年後完全達到產能設計。

突圍之勇

思想決定成敗。對於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凝結創業者無數智慧和汗水,耗時10年才達到最初5000噸設計產能的現狀,1983年挑起鋁廠重擔的李有華陷入了沉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偉大轉折,改革開放的春風與戰鼓激蕩著神州大地,也激蕩著鋁廠領導班子的神經和心扉。憑著對事業的熱愛,“創新”在他們那裏達成了共識。

不願固步自封的鋁廠新一屆班子將創新的第一步定為先在企業“量”上尋求擴張,進而再在“質”上取得突破。經過一番努力,省上批複了鋁廠擴建工程計劃書,同意鋁廠在當時年產5000噸電解鋁的基礎上擴建,按年產電解鋁9500噸建設,按15000噸設計,最終發展到30000噸,工程總投資5000萬元。補償貿易,以鋁錠換資金!1984年到1985年,上海市政府向鋁廠擴建提供無息資金3600萬元,1986年到1993年鋁廠按供貨時的國撥價補償對方鋁錠50000噸。規模這樣大的橫向經濟聯合協議當時在全國也沒有幾份,在省內更是吃了螃蟹,這艱難邁出的創新第一步竟得到當時國家計委、經委等上級部門的表揚。有了上級肯定,廠裏又和多家單位簽訂了類似的補償貿易協議,不但順利完成了一期擴建,在1987年形成了年產15000噸的生產能力,還在電解生產上配備了由抽風、洗滌、回收三部分組成的淨化回收係統,成為國內第一個鋁冶煉淨化回收係統工程,大大改善了電解廠房內的工作環境。趁熱打鐵,二期15000噸的改擴建工程接續開工,同樣以橫向經濟聯合、補償貿易的方式,又籌得6000萬元資金,到1990年形成35000噸的能力,產量一度躍居全國地方鋁廠之首。企業檔次也由中小型企業躍升為國家大型企業,其發展模式開市屬企業先河。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結合銅川實際,一個以煤發電、以電促鋁、用自己的電產鋁的發展藍圖初具雛形。藍圖變現實,又是一個“錢”字擋路。這次他們沒有用產品鋁錠去換,而是創新舉措,用產權去換。通過原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牽線搭橋,鋁廠將企業3.5萬噸電解鋁及相關產權的51%出讓給珠海鑫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出讓給陝西三聯有色工貿公司,共同組建了銅川鑫光鋁業有限公司。按照協議,這兩家公司購買產權的資金,全部用於企業電解鋁的三期改擴建和自備電廠建設,興建一條年產能力為1.5萬噸電解鋁的生產線和一座與5.5萬噸電解鋁生產線相匹配的15萬千瓦自備電廠。這招以存量換增量、盤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國有資產產權形式重組的妙棋,既引進了資金,搞大搞活了企業,又完成了企業由工廠製向公司製的過渡,奠定並夯實了銅川作為陝西省鋁工業基地的基礎。此舉受到陝西省人民政府和原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的充分肯定。在銅川市委、市政府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全力支持下,銅川鋁業在“質”的拓展上環環相扣,2001年銅川鋁業再次進行資產重組,組建成立了陝西銅川鑫光鋁業有限公司,成為陝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公司成員單位,進入省屬企業行列;2002年開始自籌改造資金,采用國內領先的自動控製點式加料預焙槽新技術,在不影響生產的前提下,邊生產邊改造,對公司原有3個係列的406台自焙槽、整流二所整流機組直流係統進行改造和擴容,在企業節能降耗、提高科技含量上邁出了堅實一步。為將企業打造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2005年銅川鋁業采用國內領先的240KA大型預焙槽工藝生產技術建成電解鋁環境治理技術改造工程,該工程的建成不僅為企業新增產能16萬噸,而且采用氧化鋁吸附的幹法淨化技術,可將吸附的載氟氧化鋁收入袋式除塵器進行氣固分離,實現廢氣達標排放,固相載氟氧化鋁作為原料進行回收利用,達到國內清潔生產先進水平。昔日一個依山傍溝、汙染嚴重、環境髒亂差、工人苦累重的冶煉小廠如今被位於銅川市印台區雷家溝100KA和耀州區240KA兩個花園式工廠園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