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浩瀚的大洋——太平洋地區素描(1 / 3)

太平洋,浩瀚的大洋。 打開世界地圖,這個地球上最大的海洋,立刻以它那跨度極大的一片藍色,醒目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它象一個巨大的、不等邊的三角形,橫亙在亞洲、美洲和南極大陸之間,並且環圍著大洋洲。

這個極不規則三角形的頂端,是連接北冰洋與太平洋的著名的白令海峽。

它的西緣,自楚科奇半島的克利古貢角(一說迭日涅夫角)開始,沿西南走向,經西伯利亞、東亞大陸至印度支那半島再沿馬六甲海峽北端、蘇門答臘西岸、爪哇島南岸、梯摩爾島和新幾內亞島(即伊裏安島)南岸,經過托雷斯海峽、澳大利亞、巴斯海峽,繼而沿塔斯馬尼亞島之南角直到南極洲。上述各島嶼及大陸之間,均取最短距離,與西麵的印度洋為界。這一側的底角,在南極大陸的東經147度處。

它的東緣,則自蘇厄德半島的約克角(一說威爾士太子角)開始,從阿拉斯加沿美洲大陸西緣而下,至南美南端,沿德雷克海峽西端,從奧斯特島到南極大陸格雷厄姆地的查爾斯角。東與大西洋相望。 太平洋跨度極大。從白令海峽至南極大陸南北最長為15,900公裏;自巴拿馬至泰國克拉地峽,東西寬度19,900公裏。太平洋(含內海)總麵積為179,679,000平方公裏,占地球總麵積的35.2%(也就是說,比陸地總麵積約大五分之一),占世界海洋總麵積的49. 8%。太平洋總容積為723,699,000立方公裏,平均深度4,028米,最大深度11,034米(馬裏亞納海溝),均為世界海洋之最。

根據國際間的協議,以赤道為界,劃分南、北太平洋。此外,國際日期變更線沿東經180度穿過太平洋。

在這片浩淼無際的大洋邊緣或它內部的島嶼之間,有許多海和海灣。例如:

亞洲和北美洲之間,有白令海;

沿亞洲海岸南下,有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南海;

印度尼西亞群島各島嶼之間,有蘇祿海、蘇拉威西海(西裏伯斯海)、班達海和爪哇海,等等。

澳大利亞附近,有珊瑚海、塔斯曼海;

沿南極洲,有羅斯海、別林斯高津海等。

在太平洋東緣,則形成一些巨大的海灣,如阿拉斯加灣、加利福尼亞灣、特萬特佩克灣和巴拿馬灣,等等。

在太平洋內部,還有著占地球上絕大多數的島嶼,其數字難以精確計算,總麵積達300萬平方公裏。這些島嶼從構成上看,可分為三類,有大陸型島嶼(如庫頁島、日本列島、台灣、馬來群島、新西蘭,等等)、火山型島嶼(如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琉球群島、夏威夷群島等)、珊瑚型島嶼(多在熱帶,如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和湯加群島等)。

其中,位於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三大島群係,對於我們遙遠而 陌生,有必要特別加以介紹。

密克羅尼西亞島群此名意為“小島群島”。它位於中太平洋 區,絕大部分在赤道以北,波利尼西亞以西。主要分布在東經130 度至180度,北緯28度以南,西南以赤道為界,東南達南緯4度。 陸地總麵積頗小,僅3,450平方公裏,占太平洋島嶼麵積不足 1‰。島群雖也含火山型島嶼,但以珊瑚島為主,總數多達2,500餘 個。重要的有馬裏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瑙魯和吉爾伯特群島,等等。密克羅尼西亞島群以馬裏亞納深海溝為界,在排列上可分為兩個類型或係列。海溝以北,是東亞式弧狀,有帛琉群島弧、雅浦群島弧、烏魯齊群島弧、馬裏亞納群島弧和小笠原群島弧,等等。海溝以南,則是澳洲式弧狀,有威克島一拉達克群島弧,吉爾伯特群島弧、拉利克群島弧,坡那皮群島一瑙魯島一大洋島弧、特魯克群島弧,等等。

美拉尼西亞島群此名意為“黑人群島”。它位於西太平洋區,在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主要分布在東經180度以西,赤道以南。總麵積為155,000平方公裏。重要的島嶼有俾斯麥群島、所羅門群島、新赫布裏底群島、斐濟群島、新喀裏多尼亞群島、聖大克魯斯群島,等等。有時也將伊裏安大島歸入此列。這些島群大都地處澳大利亞外圍.屬大陸型島嶼,多由弧狀山脈的斷續殘片所組成,各弧均突向東北方向。常有火山伴隨,珊瑚礁附著,結構上豐富多姿。

波利尼西亞島群此名意為“多島群島”。它位於東太平洋區,主要分布在經度180度以東,南、北緯30度之間。陸地總麵積約43,000平方公裏。多由火山島與珊瑚礁組成。島群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分五列形狀展開。它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