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香枝鬆弛法
利用氣味作為鬆弛身心的媒介,其實不是西方專有的事情,原來早在數千年前的東方人亦對此道深有研究,“燒香”便是其中一個流行的例子。
對於一般的都市人來說,他們都以為燒香隻是拜神才用的,而對一些不拜神的人來說,很少有機會接觸香木,而且燒香給他們的印象,可能是煙霧彌漫、氣味濃烈,甚至使人眼淚直流,完全談不上有鬆弛的作用。
事實上,燒香在古代東方人生活中是用來改善生活環境,助人達致鬆弛的境界。而且優質的香是用名貴、罕有的香木製成,例如沉香木便是其中例子,同時絕不含化學香料,所以燃燒後所發出的氣味亦是幽香、自然的。對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其用途除了可供神佛以表尊敬外,亦助人集中思念,專心念經。一些帶甜味的沉香更使人自然生津解渴,可幫助打坐靜思一段較長的時間。可能亦因相同原因,古代的書生在繪畫、寫字之時,亦喜歡燒香,不是為拜神,而是令自己的身心鬆弛,更能享受悠閑之樂。所以用燒香來鬆弛身心,絕不是一件新發明的事情,而且亦適合現代都市人的采用。
利用“燃燒香枝鬆弛法”時,可采用以下步:
一、以“基本調節呼吸法”把精神集中過來。
二、集中精神在燒香所散發出來的氣味,再配合上平均、緩慢的呼吸節奏,整個人便會放鬆。
三、如果未能一下子集中精神把眼睛合上,亦可靜靜地坐著,看著燒香的嫋嫋輕煙,緩緩向上飄開的動態,然後煙霧擴散至整個空間的過程。因為輕煙的活動是緩慢及柔軟的,定神觀看不久,便會自然帶來平靜、舒暢的效果。
要是經常以燒香來鬆弛精神,那麼在平日生活中,隻要再嗅到練習時燒香的氣味,便會自然放鬆起來,令人工作起來也更加平靜、鬆弛。所以在工作室內,燒香有緩和緊張氣氛的效果。
一枝長六寸的優質香枝,大約可燃燒一個小時,要是能以香的長度作為每天休息身心,放鬆精神的計時方法,亦不失為好主意。練習者可以實習鬆弛三十分鍾(半炷香時間),然後讓其餘的香氣作為美化環境之用亦可二十二)。
除了利用一些經過製作過程變成香枝形狀的香木外,有興趣的亦可以采用“香木直接燃燒法”,所需要的工具除香爐和香爐灰外,亦需要引粉及小型的噴火器具,當然優質的原身香木是不可缺少的。但正因這個方法所需的步驟比較複雜、講究,練習者在預備及燃燒香木的過程中已經能享受個中樂趣,之後就是能抱著舒暢的心情進行鬆弛練習。
直接燃燒香木的步驟如下二十三至二十九):
一、在香爐內的中心位置,微微抹開一個凹位。
二、將引粉放在凹位裏,然後用噴火器將引粉燃燒,引粉便會有光和煙冒出。
三、代引粉所發出的煙略為散聞後,便可將一小片的優質香木種放在這些已儲存熱量的引粉上,這時便可觀看到香木漸漸也冒出煙來;同時因為引粉的熱量把木內所儲存的油也迫了出來,一點點黑色的液體便會從木裏流出來,香木的氣味便隨著輕煙散發開來。
利用燃燒香木或燒香來把嗅覺集中、鬆弛身心時,適宜與香爐保持一段距離,這樣氣味便不會過濃,並達到清新幽香的效果。
視覺集中鬆弛法
一天二十四小時裏,除了睡眠的時間,大部分人的眼睛都是張開的。而且在繁忙都市生活的人,節奏不單隻緊湊,而且有大量的資訊,無時無刻地希望可以吸引我們視線及注意力。例如從地鐵出入口步入地鐵的車廂內,這段短短的路程中,已經有數十個不同形式、顏色奪目的廣告展示在我們視線範圍內。在這種視覺感官會易於負荷過重的生活環境裏,眼睛要休息便惟有把它合上。但是對精神緊張的人來說,要在非睡眠狀態把眼睛合上,可能會有不自在的感覺。“視覺集中鬆弛法”便是一個把眼睛張開,利用視覺鬆弛身心的方法。在平日緊張的生活裏,視覺不知放在那裏才可集中下來,因為周圍有太多信息刺激我們的視覺,練習此法時可令眼睛張開來放鬆,把它集中起來,並帶動整個人也享受到鬆弛的感覺。
燭光鬆弛法
“火光”在人類社會中,一直是占著一個既特別又重要的位置。在原始時代,人類利用火光來驅走妖魔鬼怪、猛獸等令人恐懼的事物,亦會圍著火光興奮地舞動,慶祝一番。人類喜歡在夜裏或黑暗的地方燃點火光,圍著它傾訴心事,甚至沉思。到了現代社會,火光依然是保持著它獨有的魅力,不少的宗教都會以燃燒某種物質,達到火光長明的儀式來表示神靈永遠存在。儒家教人以一點火光來幫助達到冥想的理想境界,彷佛從火光之中,人類會尋覓到無窮的智慧,亦可看到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因此火光對人有很特別的吸引力。
“燭光鬆弛法”便是利用火光的吸引力,使人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達到身心鬆弛的效果。由於蠟燭是較普通的東西,而且容易購買得到,這裏便以蠟燭為供應火光的媒界。但要是能找到其他媒界,例如油燈,亦可以進行這個鬆弛練習,隻要是它能保持一道火光約二十分鍾便可。火光不宜太猛,一道長度少於四厘米的柔光最為理想。若能在黑暗的空間裏練習此法,更容易達到理想效果。
練習時可跟隨以下的步驟:
一、以“基本調節呼吸法”先把精神集中、放鬆。
二、將注意力及視線集中在已燃點的燭光中,眼睛及燭光的距離約五十厘米。在練習進行時,練習者可微動身體,使自己有一個坐得舒適的位置。一般在練習的時候,練習者會有越坐越靠近燭光的傾向,這也是可以的,隻要不可太近,造成危險便可。
三、當凝望著燭光時,細心留意燭光以下的特式,便能夠保持注意力在燭光上。這些特式包括:燭光的顏色、形態、層次及活動等。亦可以注意一下,蠟燭被燃燒後所變成為油狀的蠟油。這些包圍著燭光的蠟油,當中是有一個很有節奏的活動的,它們會不斷向著火光處湧去,然後又被彈開,成為了一個有節奏的回旋活動。若這些蠟油中,染有雜質,例如碳粒,練習者便可以從這些黑色小粒的活動,更容易觀看到這個節奏三十)。
四、在練習此鬆弛法時,若眼睛因集中在燭光中而感到疲倦,可以把雙眼合上,讓眼睛得以休息,之後才繼續凝望燭光,直至練習完成。整個練習需時十五至二十分鍾才可達到最佳效果。
視覺集中放鬆圖
我們身體的動作會隨著視覺給予的信息而改變,這對生存十分重要的,例如突然看到有東西迎麵拋過來,很自然便會用手接著或擋住它,亦可能會立刻避開它。同樣,當我們望向太陽時,亦會自然提起手來,把太陽的光擋著,好等眼睛舒服一點,不要被強烈的陽光照射著。這種身體動作與視覺的配合,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毋須刻意學回來。這個利用“視覺集中放鬆圖”的練習,便是利用視覺的提示,達到放鬆、集中的境界,而同時利用視覺帶動身體活動的微妙效果,令練習者能從那不刻意做出來的活動中,感到自己的精神是完全鬆弛,達到互相放鬆的循環效果。
自製一張“視覺集中放鬆圖”,是非常容易。隻需在一張白紙上繪畫一個七寸乘七寸的正方形,在正方形內寫上“放、鬆、集、中”四字便可三十一)。
練習的步驟如下:
一、練習者找一個舒適的位置坐下來,麵前要有一張桌子。將“視覺集中放鬆圖”平放在桌上,圖中的集中點放在前麵,距離眼睛約四十厘米。
二、手拿著一條有吊墜的練或繩子,把吊墜放在圖中集中點上麵約四厘米處的空間三十二)。練習進行時,手保持靜止狀態。
三、視覺隨著呼吸的節奏,由集中點開始,吸氣時望向圖中的“放”字,呼氣時便轉向下麵的“鬆”字,再吸氣時又望向“放”字。這樣,視線便會隨著呼吸,上下流暢地來回轉動,而節奏是穩定、緩慢的。練習進行約數分鍾,便會發覺手拿著的吊墜會“自動”搖動,擺動的方向通常是跟隨視線轉向的。練習這部分時,便是前後的擺動了。
練習者可讓它自由擺動,同時繼續練習。吊墜的擺動可作為精神集中、放鬆的指標。
四、以相同的方式,練習視覺來回於左邊的“集”字和右邊的“中”字。同樣以呼吸作為節奏,持續約數分鍾,手上的吊墜便會擺動。
第三及第四的程序可自行調配,但不適宜轉換太過快,每步最好能練習不少過三分鍾才進行另一部分的練習。
觸覺集中鬆弛法
若以接收感官信息的器官分布範圍及麵積來說,觸覺在身體的感官分布,可說是感官中最大的。基本上,整個人體大部分與外界的接觸點,都是布滿了接收觸覺信息的細胞,時時刻刻地把這些信息傳送到大腦去。若遇到可能會構成危險或損害的觸覺刺激,例如被門夾到或被火燒,大腦便會立即命令身體的肌肉作出敏捷的回避反應。
藉著觸覺的刺激來達到舒緩精神的效果,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反應,例如我們感到身體某處地方痛楚的時候,便會自然想用手去輕鬆地撫摸或擦擦患處,這樣可帶來舒服及減輕痛楚的感覺。事實上,亦有醫學及心理學的證明,指出身體觸覺上的刺激是有助嬰兒身心健康成長的,所以近年在育嬰班裏,提倡母親為嬰兒作全身的按摩。利用觸覺上的刺激來舒緩緊張的精神狀態,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在現代的社會裏,因為緊張、繁忙的生活,以及有限的資源和環境,使人與人之間有著強烈的疏離感,隻要人長大了,便會避忌與別人有身體接觸,而比較全麵的觸覺刺激,就隻有在進行性行為時才會得到。所以現代的都市人大多是忽視了觸覺感官可帶來舒緩壓力的效用,亦缺乏在這方麵的認識。
事實上,觸覺上的刺激除了可以把精神集中、放鬆之外,亦可以藉著刺激觸覺時與身體皮膚及肌肉的接觸,而令緊張的肌肉鬆弛,所以這不失為一個理想的身心鬆弛法。但是由於一般的觸覺集中鬆弛法(手指輕撫集中法除外),都會有助血液運行,和產生肌膚磨擦的效果,所以若有以下情況,便不適宜練習及要聽取醫生的指示。
一、患有嚴重的疾病;
二、剛接受過手術;
三、皮膚有損傷;
四、發燒;
五、被細菌感染,例如感冒、肺炎;
六、作嘔。
按摩鬆弛法
大家可曾被猴子互相捉蚤時的舉動吸引?不論它們如何淘氣,但當在為別的猴子捉蚤時,往往是一本正經,十分專心地去捉的。而在接受“捉蚤服務”的另一隻猴子,亦會聚精會神、集中注意力地享受這個肌膚上帶來的感官刺激。
事實上,由古至今,在不同文化中,人類都有像猴子般互相捉蚤的“搔癢”行為。而在人類的社會中,互相搔癢、按摩是屬於親密的身體語言,例如在家庭裏,成人會為小孩子拍背,使他們舒舒服服地入睡;小孩子亦會替大人捶骨等。
按摩可令人放鬆身體肌肉,在集中精神享受之時,便會帶來身心鬆弛的效果。若可與家人或親密的朋友“互相按摩”,就更能增加感情溝通。
進行按摩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一、寧靜、溫暖的環境——若在嘈吵的環境中進行按摩,便會令被按摩者難以集中精神在被按壓的觸覺感覺上,這樣會使按摩所能帶來的身心鬆弛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寧靜的環境十分重要。同時,因為接受按摩最理想是可以有肌膚直接的接觸,被按摩者便可能需要把接受按摩的身體部位的衣服脫下,所以進行按摩的地方必需要有適當的溫度,太熱或太冷也不適合。
二、舒適的位置——接受按摩時可視乎被按摩的身體部位,而找出一個舒適的位置坐或躺著。若隻是按摩肩膀及手以上的身體部位,隻要找一張可舒服承托身體及下背部分的椅子來坐便可;若是接受全身按摩,便可躺在按摩床或一張較硬的床褥上亦可,用一些大毛巾或軟身墊褥放在地上亦可。除了要注意接受按摩者的位置是否舒適,亦需留意替別人按摩的那一位的姿勢,讓他在按摩時能夠舒適及自然地發力。
三、身體的清潔——接受按摩的身體部分要清潔,而按摩者的手亦需要清潔。按摩者的手指甲不適宜過長,不然可能會在按摩時抓傷對方。
四、選擇按摩油——在按摩時利用按摩油,可幫助肌膚互相按摩時有潤滑的感覺,減少因摩擦而導致不適的情況。選擇按摩油時可考慮其散發的氣味及效用是否適合自己。
以“按摩鬆弛法”來鬆弛身心,可跟隨以下步:
一、放鬆精神——先以“基本調節呼吸法”把精神集中、放鬆過來,這樣亦可為身體肌肉的鬆弛作出心理準備。
二、集中注意力——在按摩進行時,集中注意力在按摩帶來的觸覺感官刺激上。
三、按摩方式——按摩者可隨著被接受按摩的部位作出以下適合的基本按摩方式:
按撫法:手指放鬆,用手掌在肌膚上按撫,即來回掃來掃去三十三),這是最簡單及基本的按摩方式。可在按摩進行的初期把表麵的肌肉鬆弛過來,亦可在按摩完畢後用以舒緩已被按摩的位置。
捏挾法:用手指及手掌以搓揉、擠挾及旋轉的方式把身體的肌肉以有節奏及搖動的動作來按摩三十四)。這樣像捏麵粉的動作,可用不同的力度來進行,這按摩法可把拉緊的肌肉鬆弛過來。
指壓摩察法:用拇指以有力及旋轉的動作在肌肉上按摩三十五)。這類按摩有助鬆弛緊張的肌肉,但要注意這樣按摩的對象是肌肉,而非脊本身。指壓摩擦法可能導致少許痛楚,若太痛便需要停止。拉緊的肌肉可先以“捏挾法”令它略為放鬆,然後不時以“指壓摩擦法”來把繃緊又沒有彈性的肌肉鬆弛過來。
按打法:用手邊,以槌手方式或把手掌曲成環形在肌膚上敲打三十六)。按打完後可用“按撫法”令肌膚感到放鬆、舒服,按打法不適宜在骼的位置進行。
按摩的位置可視乎環境及身體的狀況來決定,若能在每次按摩後說出接受按摩的感受,按摩者便可因應你喜歡的力度及位置,在下次按摩時帶出更理想的效果。
自我按摩鬆弛法
雖然自我按摩總不及被別人按摩那麼舒服、鬆弛,但依然可以幫助達致身心鬆弛的效果。
練習時的步如下:
一、放鬆身體——坐在一張結實的椅子上,要穿著鬆身的衣服,最好是把鞋子脫掉。
二、集中注意力——先以“基本調節呼吸法”把精神及注意力集中,然後才開始自我按摩的步。
三、自我按摩——跟隨以下方式按摩身體八個部位:
肩膀:用右手中間三隻手指,以旋轉的動力按摩左肩三十七),然後用左手手指以同樣方式按摩右肩,每邊按摩一至兩分鍾。
背部:把上身坐直,不要靠背,雙手以逆時針方向轉動,壓向背的下半部分三十八),按摩約一至兩分鍾。
額頭:由額頭的中間開始,用雙手中間的三隻手指緩緩地向額頭兩邊移動,直至發邊三十九)。可重複這動作,並按摩一至兩分鍾。
眼下肌肉:用雙手中間的三隻手指,以柔和的力度輕壓,位置是由眼下兩旁移向鼻子部分四十)。
手臂:用右手的整隻手掌握著左手,由上臂開始,一直按摩至前臂及手腕四十一),每隻手按摩一至兩分鍾。
手掌:用左手的拇指,以旋轉的動力在手心各部分進行按摩四十二),一至兩分鍾的按摩後,便轉移按摩另一隻手的手掌。
腿部:用雙手以按壓的方式按摩其中一腿,由大腿最上端開始一直向下按摩,直至前腿及腳跟部分四十三),每次按摩一至兩分鍾。
腳部:把右腳放在左腳大腿上,用雙手的拇指以旋轉的動力在腳底進行按摩,位置是由腳跟開始,一直緩緩向腳底中心及腳趾處四十四)。一至兩分鍾,便可用相同方式按摩另一隻腳底。
在進行自我按摩時,動作要緩慢及力度適中,而且要保持注意力集中,感受每一部分按摩所帶來的感覺。
四、精神的鬆弛——約用二十分鍾的時間便可完成自我按摩的動作,之後再以“基本調節呼吸法”使精神再次集中,整個練習便更能達致身心鬆弛的效果。
手指輕撫集中法
一般的觸覺鬆弛法是需要較長時間及較大的空間和動作才可以練習,因此在日常緊張的工作環境中未必適用。但若能經常練習便可增加個人對觸覺帶來舒緩效用的敏感度,並且在無需要時自然會把肌肉鬆弛起來。遇到精神緊張的情況時,亦可以用“手指輕撫集中法”來舒緩一下。這法毋須練習者作出明顯的大動作,所以在任何地方及時候皆可進行。
練習此法的步驟:
一、注意力集中——坐或躺於一個舒適的位置,然後以“基本調節呼吸法”把精神集中。
二、手指輕撫——用其中一隻手的拇指在另一隻手的手背上,以緩慢的速度,輕輕地來回撫摸四十五)。輕撫的節奏要配合呼吸的節奏,並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手背觸覺的感覺上。
這樣練習約二十分鍾,便會有舒緩緊張精神的功效。
練習者亦可參考一些有關“穴位按摩”的書籍,找出一個易於接觸到的部位來代替手背,隻要在按壓時手指的動作保持穩定、緩慢的節奏,並把注意力集中到按壓帶來的感覺,亦可達致(手指輕撫集中法)鬆弛精神的效果。
洗擦皮膚鬆弛法
一般習慣了緊張節奏、行動快速的都市人,在不需要韓時間或應可放鬆下來及休息的時候,都可能會保持著緊張、快速的動作。正如在洗澡時,通常都是在一天疲倦的工作後,可以放鬆及清潔的時候才進行的。但緊張的人們依然保持著匆忙的速度,草草地完成這個其實可以幫助鬆弛身心的過程。
當人在洗澡時,差不多整個身體的觸覺感官會被洗澡時塗肥皂的動作,以及衝洗時的溫水所刺激。若能好好地利用這段可休息的時間,把精神集中到身體觸覺上的刺激,是有助舒緩精神緊張以達致身心鬆弛效果的。
除了要用適合的肥皂來清潔皮膚外,身體亦需要不時接受洗擦式的清潔過程。因為在皮膚裏,除了藏有從外間染上的汙穢外,亦會有那些從自己身體裏排瀉出來的廢物。正因如此,就算一個人從不外出,隻是坐或躺著不動,但若不洗澡,又不更換衣服,不久便會有體臭的情況出現,而且亦會影響健康。這些汙穢可能會積藏於皮膚較深層處,而非塗肥皂於表層所能清除。同時,用適中的力度洗擦皮膚時,不但有助血液循環,亦可幫助皮膚的新陳代謝,擦除已被代替的舊層皮膚細胞。當然,洗擦皮膚時正好是帶來全身觸覺上的刺激,是練習“觸覺集中鬆弛法”的理想機會。
練習“洗擦鬆弛法”的步:
一、濕潤身體——先用溫水令身體濕潤,這樣可幫助在洗擦時,汙穢較容易清除。
二、洗擦皮膚——可先塗上肥皂,然後用洗擦身體的工具來洗擦皮膚四十六至四十九),洗擦時動作要緩慢、柔和,而且力度不可過大。
三、衝洗皮膚——洗擦完畢後,便可衝洗皮膚,抹幹身體後可在身體各處塗上適合的潤膚露。
在整個洗擦過程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皮膚被清潔時所帶來觸覺上的感受,而且動作要緩慢,有節奏,這樣才可達致身心鬆弛的理想。若身體有任何損傷,便不適宜在傷處進行洗擦,但在完全痊愈後,適度的洗擦可幫助皮膚的新陳代謝。
味覺集中鬆弛法
人類的五種感官之中,以帶來味覺的感官,即舌頭,最不易接受外間的刺激。由於這個帶來無盡滋味的舌頭是收藏在口腔之內,而且需要直接的接觸才會產生刺激,帶來味道的感覺,所以我們可以選擇放甚麼東西進口內,以刺激舌頭上的味蕾,並帶來自己喜歡的味道感覺。這個特性是與其他四種感官有很大分別的,相對來說,我們對那些會刺激聽覺、嗅覺、視覺及觸覺的事物便沒有這麼大的選擇能力,因為在日常生活中,負責這些感覺的感官都是通常保持在開放的狀態,以及不斷地在接收外間的信息。我們隻可以刻意地把這些感官收藏起來,例如掩著耳朵或閉上眼睛,才可暫時避開外間信息的刺激。
基於以上這種特性,味覺便不會像其他感覺般,那麼容易受資訊爆炸的都市生活所影響,亦甚少會有像疲勞的感覺出現。反而,因為緊張的精神狀態,和繁忙的生活節奏,令很多人忘記了要給予味覺足夠的時間去細意品嚐食物。這樣不但很浪費了味覺所能帶來滿足感官的刺激,若進食過於急促亦對腸胃等消化係統構成不良影響。
這裏介紹的三種味覺鬆弛法,都是利用味覺所帶來的刺激,把注意力集中起來,令人鬆弛下來的。
緩慢進食鬆弛法
一般生活在節奏緊張的都市人,都會因為工作量及感到時間不足,而養成快速進食的習慣,這不但在午膳時是這樣,連吃晚膳時亦會是這樣。這裏所指的進食時間,並不隻是決定於坐在飯台邊多久。有不少人會坐下來進膳超過半小時,但實際上,大部分時間是花在談話、做生意、看電視或閱讀報章等事情上。真正用在咀嚼、品嚐食物的時間卻十分有限,他們會以緊湊的節奏把食物送到嘴裏,隻是略為咀嚼數口,便會把食物吞進食道裏。當嘴在咀嚼之際,便會選擇下一口的食物,用筷子挾在自己麵前,待口裏的食物一吞下,便立即把另一口食物送到嘴裏。如是者,不到十分鍾便已經吃了整頓午餐或晚餐所需要的食物。對於那些一邊進食、一邊談話或看電視的人來說,雖然每口食物之間可能不會這麼緊密,但很多時都是會快快地把食物略咀嚼幾口便吞下,然後繼續談話或幹別的事情。
久而久之,便養成不良的進食習慣。趕時間時固然會吃得快,就算是清閑、不用趕時間時,亦依然保持著這急促的進食節奏。一般來說,若不把幹其他事情的時間計算在內,而單花在進食的時間是不足二十分鍾,便可說是超過了理想及健康進食速度的時間。
“緩慢進食鬆弛法”便是針對這種緊張的進食節奏而設的,若能經常練習此法,一至兩星期後,便可把進食的速度自然地減慢,到時便毋須刻意練習也可以用鬆弛、適當的速度進食。這樣,進食便會成為一個鬆弛身心、享受味覺、接受美味食物刺激的時間。
練習此法時可依從以下步:
一、快速進食時間的底線——在完全未開始練習此法前,先計算平日進食的時間,作為底線,例如平日花在進食的時間是五分鍾,那麼距離理想的時間便是十五分鍾。用這個在完全未開始練習的進食時間作為底線,便可比較在練習此法後的分別,亦有助循序漸進,達到理想速度的目標。
二、注意力要集中——練習此法時,應把注意力盡量集中在食物上,避免一邊吃一邊幹其他事情,“食不言”亦是練習此法時的理想條件。
三、慢鏡進食動作——練習者要盡量把全部與進食有關的動作減速,感覺就像在放慢鏡頭般,將自己整個人在進食時的動作配合也放慢下來。這包括了把食物拿到跟前的來回動作,把食物送入嘴裏的動作,咀嚼的動作及把食物吞進食道時在口腔內的活動。當然,把動作盡量放慢,不會是要求練習者真是如放慢鏡頭般那麼怪異,隻要是盡量放鬆自己,減慢動作便可。
四、細意品嚐——除了要咀嚼動作緩慢外,亦需把食物盡量咀嚼至鬆軟才吞下,這時食物的味道才會是最濃鬱、有味的。隻要在練習時,留意這點,盡量細心品嚐食物的味道便可。
五、循序漸進——在練習的初期,練習者可能會有不自然的感覺,這是與習慣了急促的進食速度有關,亦不會那麼容易,在一、兩次的練習後便可把長期的習慣改變,但若是能每天最少有一餐,用作練習此法,一至兩星期後便會有顯著的效果。到時進食的時間與初時計算的“快速進食底線”應有分別。若還未到達理想的二十分鍾進食時間,也毋須氣餒,隻要繼續練習此法,且進食速度比前緩慢,便已是進入了成功的步伐。
要注意練習此法並非鼓勵個人孤獨地用膳,或在用膳時間完全不與他人交談,這樣亦會影響個人的人際關係。所以要靈活地運用此法,勿矯枉過正,必要時能大致達到精神放鬆、把注意力盡量集中到食物上,和盡量實行第三及四部分的練習便可。若在練習後,已把進食的速度減慢下來,那這種健康的進食節奏便會漸漸成為習慣,到時便不用再刻意練習,也會自然地以鬆弛、集中的心態和適當的節奏進食。
吃糖也可帶來鬆弛
一般感到精神緊張,或長時間處於生活節奏急促的人,都可能會有吃零食的習慣,因為吃零食的時候可算是小息的時候。這種在幼稚園或上學時所養成的習慣,的確對緊湊的工作節奏,帶來一點舒緩的效用,而且若是在辦公室內,可以拿些零食出來與別人分享,亦有助培養同事之間的關係,令人工作得更開心、起勁。但是很多時,緊張的都市人就算在吃零食時,也並非是精神放鬆的。其中很明顯的例子便是當他們吃糖時,大多數人都會以急促的節奏,把糖咬個不停,所以很快便會把本來頗為堅硬的果汁糖完全咬碎、溶化、吞下去。這種情況其實反映出吃糖人的心情也是相當緊張、麻木,如此吃糖雖可帶來點點的發泄、舒緩,但每粒糖在口腔裏可停留的時間,卻十分短。因此,可能需要不時地把糖送入口,才可滿足舒緩的效用。那便越吃越多,不但對牙齒有害,亦會影響進食正餐時的胃口。
其實,若可把精神鬆弛過來,在吃糖果時把注意力集中到味覺上,那麼吃糖果亦可是一個鬆弛身心的途徑。若能首先練習這裏介紹的“吃糖果鬆弛法”,便可以在每次吃糖果時間,更能享受吃糖果的樂趣,以及讓精神放鬆過來。
練習此法的步驟:
一、糖果的選擇——選擇一種自己喜愛的糖果作為帶來味覺刺激的媒界,這些糖果的味道要比較溫和、清新。亦要可以含在口裏最少十分鍾,而不會完全溶化掉的,例如一些果汁硬糖或是果皮便可。糖果的體積不宜太大,要能夠把它全部含在口裏,而不會感到不舒服的。
二、集中精神——將糖果放入口裏含著,然後以“基本調節呼吸法”把精神集中、放鬆下來。
三、注意味覺——把注意力集中在糖果含在口裏所帶來的味道,把糖果含放在口裏,讓它自然、緩緩地溶化,毋須咬或大力吸啜,隻讓唾液把它慢慢溶化便可。練習進行時,除了因糖果溶化而帶來味道,亦會刺激口腔內的唾液腺排出大量唾液,而排出唾液本來就是人在鬆弛狀態的生理反應特征之一,所以練習者隻要把唾液自然地吞下便可。
就是這樣把注意力集中在味覺上,直至口裏的糖果完全溶化,或約十至二十分鍾,便可完成此練習。
在練習此法時,與平日吃零食的習慣是大有分別的,練習時要放下工作,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吃糖果時的味覺上,所以亦不會與人談話。但若可偶爾練習此法,那緊張的進食糖果及其他零食的速度,便會漸漸緩慢下來,這時就算是在非練習的時候,即在平日的生活裏,在吃糖果時也更能達到休息緊張精神的效果。當然亦有不需要那麼大量的糖果才能使自己發泄、放鬆。
香口膠鬆弛法
對於一些性格較為急躁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感到“吃糖果鬆弛法”難於練習,隻要把糖果一放入口,便會忍不住要把它立刻咬個不停。這些略為心急的人便可練習另一個形式的味覺集中鬆弛法,這裏介紹的便是“香口膠鬆弛法”。
練習的步驟:
一、集中精神——用“基本調節呼吸法”先幫助精神集中過來。
二、咬食香口膠帶來口腔肌肉的緊張——將香口膠放入口裏咬食,要繼續保持口腔咬食香口膠的動作約十分鍾。這時口腔的肌肉,就像練習肌肉鬆弛法般,因不停地在用力咬食而處於緊張狀態。同時,舌頭的味蕾亦會受香口膠味道的刺激,帶來味道上的感覺。
三、口腔肌肉的鬆弛——不停及緊湊地咬食香口膠約十分鍾後,便可把香口膠吐出,然後集中注意力在口腔肌肉的鬆弛狀態上,以及味蕾這時帶來的後遺感覺,這樣停留在放鬆狀態中約十分鍾。口腔肌肉會因為第三步的活動,而疲倦下來,就如肌肉鬆弛法般,這一緊一鬆的活動,會令人更易集中精神來放鬆身心。若這時味覺上依然有“齒頰留香”的現象,便會繼續刺激口腔內的唾液腺排放唾液。這種方法既能把精神緊張、性急的人把注意力集中、放鬆,亦可幫助產生人們在鬆弛時排出唾液的自然生理反應。
練習此法時,食香口膠的節奏及規律當然與平日吃香口膠時有別,但若經曆過這練習所帶來鬆弛的感覺,便會在平日吃香口膠時,自然地亦會以口腔肌肉的緊鬆步來舒緩緊張的精神。而香口膠所帶來的味覺刺激,亦會像在練習時般帶來鬆弛的效果。
要睡得好
在談到身心鬆弛法時,睡眠是不可缺少的話題。事實上,擁有健康的睡眠不單隻對保持身心健康相當重要,亦會直接影響個人日常的工作表現。一個長期受失眠困擾的人,在日間有極度渴睡的情況出現,精神難以集中,情緒容易變得暴躁,而且身體的抵抗力亦受到影響而容易染上疾病。但是生活緊張的都市人,卻有不少是經常感到自己是睡眠不足或有類似失眠的睡眠問題。在香港,不難聽到身邊的人說及失眠的經驗,而每年亦有很多人因失眠,或因失眠所導致的各種身體及情緒問題而求醫的;亦有不少人會自行購買安眠藥來解決問題,甚至做成濫用藥物的情況出現。
事實上,大部分與睡眠有關的問題,都是因精神壓力及緊張生活所導致的。所謂失眠,其實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難以入睡——對一些人來說,他們就算是感到相當疲倦,但躺在床上長久也不能入睡,因而輾轉反側,甚至感到焦躁,那便是難入睡了;亦有些人因為長期有難以入睡的問題,所以便有“無心睡眠”的心理,他們會通宵達旦地工作或娛樂,直至自己疲乏不堪或喝醉了才罷休。這樣做雖然可令他們避免了躺在床上睡不著的難受感覺,但若長期如此,亦對個人身心健康有損,反而再增加自己的精神壓力。
二、半夜蘇醒——真正有這問題的人會在半夜從睡眠中清醒過來,然後一段時間也不能再次入睡。對他們來說,雖然有足夠的時間躺在床上,但實際上有不少時間是“眼光光”,睡不著的。有些幹脆起床,過一段時間之後再睡。
三、提早蘇醒——受這問題困擾的人,本身並沒有早起的習慣,而在困擾期間,提早便醒來了,又再難以入睡,並導致日間的精神疲乏。這種提早蘇醒的睡眠問題,一般是與情緒低落,心裏感到憂鬱有關的。
睡眠問題除了因為精神壓力所導致之外,很多時亦與缺乏對睡眠有正確的認識,因以引至誤解有關。同時,不良的睡眠習慣亦會使人容易出現失眠的問題,所以增加對睡眠的知識,以及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對解決一般的睡眠問題是有一定的幫助。
一般對睡眠的誤解
一、不是人人也需要八小時睡眠
有關睡眠的心理學研究指出,有很多自以為經常失眠的人,根本沒有失眠的症狀,例如日間極度渴睡。同時,安眠藥對他們來說,亦不會增加他們在日間的清醒程度。研究結果反映出,如果能夠增加一般人對睡眠模式的認識,反而可幫助不少自以為有失眠的人,明白到自己原來沒甚麼失眠的困擾。
首先,很多人誤解以為八小時的睡眠才是足夠,要是自己睡不足八小時,便是失眠。這種誤解會令人產生心理作用,總相信自己是睡眠不足而心情煩躁。事實上,對很多人來說,六小時的睡眠已經足夠。甚至亦有些研究記錄曾發現有些個別例子,每天隻需三小時或甚至少於四十五分鍾的睡眠已經足夠。對這些本身不需要那麼多睡眠的人來說,就算再多睡一點亦不會令他們更加精神,研究中那些自以為是長期失眠的人,與其他人相比較,在日間甚至有更清醒的表現,這都說明了沒有八小時的睡眠並不代表睡眠一定不足,而是因人而異。因此首先要摒除這個“八小時睡眠才足夠”的誤解,小心地觀察自己實際需要多少睡眠時間,不要以為每晚睡不足八小時便醒過來就一定是睡眠不足,心裏想著自己是失眠了。
事實上,有一部分自以為是失眠者,在日間感到疲倦並不是因睡眠不足所致,其主要成因可能是長期壓力過大或情緒低落所致。在這情況下,要根治的,是壓力帶來的精神緊張或情緒問題,而非睡眠本身。因此要分辨出隻因為睡眠不足而帶來日間渴睡感覺,與一般性因壓力而感到疲倦,對事物不感興趣等症狀之不同十分重要。
二、半夜曾經醒過來不算是失眠
第二種經常使人誤解的,是不少人認為要是在夜間睡眠時曾經醒過來數次,便等如未有熟睡或睡得不好。事實上,一般人都需要用一段時間緩緩地進入睡眠狀態,且會經常出現有睡驟醒的現象。而且一般的正常睡眠模式亦不是睡著後便越睡越熟,直至起來那一刻才清醒的。雖然睡眠是休息的時間,但是當人在睡眠時,腦袋亦同時有不少的活動在進行,例如要繼續指揮我們呼吸,亦會有做夢等的能力。有關睡眠的研究指出,睡眠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至第四個階段是與睡眠的深淺程度有關的,而第五個階段便是“眼球快速轉動”(Rapid EyeMovement)(REM)的睡眠狀態。
表三:圖中所顯示的,是由腦電描記器所測量得來的腦電波圖。可是當人從清醒轉至睡眠各階段時,會有不同的腦電波形聲出現。在“眼球快速轉動”(REM)階段,腦電波的形態與第一階段相若,但:第一至第四階段中是沒有出現的,因此亦被稍為“非眼球快速轉動”
表四:圖中顯示了在正常約七時半的睡眠中,睡眠狀態是會循環於不同的階段。“眼球快速轉動”(REM)階段(做夢期)會經曆的五次之多,而且時間一次比一次長。(節緣至卡偉於一九七八年的研究)
從表三中可看到在這五個不同階段的睡眠狀態中,由測量腦電波的“腦電描記器”所得出的腦電波圖是有分別的。由第一個階段至第四個階段,可說是進入熟睡狀態的步。但是在一晚約八小時的睡眠時間內,睡眠狀態亦會由第四階段回到第三及第一的階段,四所示,這樣由較為熟睡的階段到接近剛入睡的狀態,一晚會出現約五次之多。而且正常來說,隻是在入睡後首三小時內,睡眠狀態才可達到第四階段的熟睡狀態,之後便會是來回於第二及第一的階段。在這些時候,睡眠者亦是較在第三和第四的睡眠階段容易醒過來的。
所以有驟睡驟醒的情況出現,實屬正常睡眠狀態的現象。隻要這種由睡眠到知覺的狀態少於十五秒,睡眠者便不會記得自己曾經醒過來的段節。這段節越長,睡眠者便越有可能知道自己是曾經醒過來。因此一般人以為自己是失眠的人,其實很可能是在一夜裏曾經驟醒過,而時間是超過了十五秒,因而使他們以為自己是一直沒有好睡過。曾經就有關的睡眠研究發現,大約半數自稱為失眠者的人,其實在整晚的睡眠中,最多是驟醒過來不超過三十分鍾,但這些人卻以為自己沒有好好入睡過。明白到正常的睡眠狀態便可以更加放心,要是真的發現自己曾在睡眠中醒過來,那不再太過擔心,以為是失眠,明天必然因睡眠不足而會表現欠佳。反而,隻要放鬆心情,繼續讓睡眠狀態由第一階段開始,再次入睡便可。
三、做夢不等如睡得不好
“昨晚不停做夢,睡得不好!”相信一般人對以上的怨言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很多人都會誤解以為做夢是代表了腦子在睡眠時沒有好好休息,所以要是在醒過來時,知道自己曾經做夢,便會感到自己並沒有安睡。但事實上,正常的睡眠是必然包括有做夢這部分的,而且一夜的睡眠中,約有四至五次做夢的時間。
這做夢的部分正是指睡眠的第五個階段。三所示,第五階段的腦電波圖與睡眠第一階段時相似,但與此同時磁五階段睡眠者會出現“眼球快速轉動”的現象,他們的眼球會在眼皮內急促地活動,若在這時把他弄醒,他是會說自己正在做夢的。
從表四可看到,在一晚正常的睡眠裏,會經曆四至五次這個睡眠的第五階段,不但有眼球快速活動的現象,亦表示了一晚裏會做夢數次,而且這個做夢的時間,會隨著睡眠時間變得越來越長。這種現象在入睡後約一小時便開始出現,直至從睡眠狀態中完全清醒過來的前一刻,亦會是在這個第五階段的。
一般我們清醒過來所記得的夢境,便是在清醒前最後一次“眼球快速轉動”期所做的夢。所以在睡眠時,夢是一定會有的,隻是未必人人會記得起自己曾經做夢罷了。明白到這點便毋須擔心做了夢便等如睡得不好。反而若是夢的內容令人感到緊張、不安,那便會是與精神緊張、生活壓力有關。要解決這些問題,便不是靠安眠藥可達到的,適當的減壓,例如運動、身心鬆弛等練習才是治根的良方。
良好的睡眠習慣
清早時總不願起床,但到了晚上又不想睡覺,於是到了另一天,又是帶著黑眼圈和一臉倦容,半睡半醒地工作。
相信以上敘述的精神狀態,有不少人也經曆過,而且必然會影響個人的工作表現,以及給人一個不太好的印象。事實上,很多時這情況的出現都是因不良的睡眠習慣所導致的,所以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對大部分受失眠困擾的人有一定幫助。以下是良好睡眠習慣須注意的事項:
一、盡量避免日間睡眠,因為這會減少夜間的睡眠。有不少人因為工作的關係,需要在零晨四、五時起來,一直工作至下午才有機會休息。對這些人來說,日間要爭取睡眠時間是有所必要的。但是對一般在日間才需要工作的人,便無需要在正式睡眠時間到達之前,養成午睡的習慣,要不然到了晚上,應該要睡的時候仍感到精神奕奕,甚至睡不著了。當然,要是生活的社會中,人人也有午睡習慣的,那就另作別論。最重要是睡眠及清醒時,能配合自己的工作及社會一般的生活節律。
二、無論晚上甚麼時候入睡,日間盡量保持同一時間起床。在放假的日子,偶然較遲才起床是可以的。但若是經常不定時起床,便會容易擾亂正常二十四小時的“日辰節律”(即日間清醒,夜間睡眠的循環習慣)。久而久之,便會形成各種的睡眠問題。
三、感到想睡的時候才睡。如果上床十五分鍾後依然覺得精力充沛,或未能漸漸入睡,可以離開睡房,做一些輕鬆的事情,這樣可幫助避免上床睡眠成為一件苦事的情況出現。直至真的覺得疲倦,希望睡覺了,才上床去睡,那麼上床睡覺便是一種享受,可帶來舒服、鬆弛的感覺。
四、避免在睡房或床上工作。若經常在睡眠的環境及範圍內工作,到了要睡眠時,精神便會自自然然回到正在工作中的狀態,帶著工作時的精神狀態又怎能安然入睡呢?就算是睡著了,也可能會在做夢中繼續工作,給你一個緊張的夢境和內容。所以不應把睡覺的地方,特別是床,變成是工作室或辦公桌,反而要盡量使它成為一個舒服、可完全鬆弛的地方。
五、切勿在黃昏後飲用酒精或咖啡等刺激物品。過多的酒精及咖啡等刺激飲品,固然對身體有害,而在黃昏後飲用,就大有可能會影響當晚的睡眠,相信這點毋須多加解釋。
對於一些有不良睡眠習慣的人來說,要重新培養良好的習慣是要一定的恒心。初期可能依然會出現晚上不能入睡,日間渴睡的情況,但通常若能繼續堅持,數天至一星期便會有好轉。如果可以配合一些身心鬆弛練習,便更加有效了。
哭泣與呻吟
——自然的安全瓣
一上台詞便哭並不容易,你得先重新創造痛苦經驗,集合所有傷感,淚水才會自然地流下。事實上,像哭泣和呻吟這種本能性渲泄情緒的管道,有些研究人員已將之列入保護身體免受情緒下跌之害的安全係統。
第一位提出此種理論的,是明尼蘇達州聖保羅醫學中心心理治療部的生化學家佛瑞。他相信情緒低潮會在體內產生毒素,而哭泣可讓它排出體外。
“這可以說明為什麼悲傷的人大哭一場感覺較好。”他說。
佛瑞博士為印證他的理論,研究情緒化的淚水和異物產生的淚水化學成份有沒有不同。自願者先看好萊塢的濫情影片,如被感動的哭了,就將淚水滴進試管中。幾天後,再以切洋蔥讓同一群人落淚,收集起來。
佛瑞博士分析報告指出,因悲傷而流的淚和洋蔥刺激出來的淚,化學成份不同,他在一九五七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提出,情緒化的眼淚,蛋白質含量較高。但以今天對情緒中化學角色的了解,和較佳的測量設備,佛瑞博士希望能指證更精確的差別。
“目前我們在情緒淚液中找的是,在情緒壓力下所釋出的某些化學物質,包括內啡素、止痛劑、各種荷爾蒙、以及幾茶酚胺,其中之一是腎上腺素。而測量淚水中這些化學成份含量,非常複雜,過程困難,還有待努力。但我已經發現情緒化淚液中含有幾茶酚胺,如果含量超過外物刺激的淚液中的含量,那麼我的理論就可能是正確的。”
消除緊張
許多心理醫生和心理學家,盡管沒有生物化學的證據,仍相信哭泣是有益的。
“抉擇”一書的作者,亦即紐約州康乃爾大學醫學院會診心理醫生弗雷契教授說:“哭泣能消除緊張,不管任何問題,累積出來的感覺,都會引起哭泣。”
他說,壓力導致失衡,哭泣使你恢複平衡,使中心神經係統的緊張消除。我們若不哭的話,那份緊張就無法獲得紓解。弗雷契博士也相信哭泣是溝通的一種形式。
“例如,某對夫妻起爭執,妻子開始哭泣,這場爭吵的惡意便大量流失。因為她已告訴先生她受傷害;她哭並非順從或受辱的表示,而是表達她的痛苦。除非她丈夫非常殘忍,否則該會試圖安慰她。”
求救訊號
“情緒——心理革命合成”一書的作者,紐約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心理學及心理治療教授普魯契克博士,也同意哭泣是溝通。
“哭泣是求救的訊號,需要援助的意思。那種訊息發自哭泣者,傳達給其他人,尤其是親近的人,告訴他們這裏需要援助。”
普魯契克博士相信,以淚水發出求救訊號,通常會被接收。
他說:“哭泣有效,雖然不見得事事有用,就像有人被搶了,有的人不理會,有的人就會想辦法;因此當你哭了,有的人幫你,有的人不理。但向別人的受傷或失落做出回應,是我們都會做的。”
既然哭泣是健康自然的溝通形式,學習不哭對我們健康有害,就人類進化而言,也較不適合生存。
普魯契克博士說,就進化過程看,情緒成為一種溝通的方式,使人的意圖被了解,確保他的生存。而社會常教育人們壓抑哭泣,使人們在受傷害時壓抑所有的感受,像害怕、焦慮和怒氣等等;同時也壓抑了一個人的效率,減少人類生存的機率。在失意時溝通彼此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讓淚水自由流下
若哭不出來該怎麼辦?
普魯契克博士說,應該認清自己有哭泣的需要,自在地說出想哭的衝動。當然,你想哭就哭,但不妨也談談使你哭泣的失落感。
弗雷契博士也相信人應該不受拘束地哭,他說:“不哭,否決了一項發泄情緒和溝通的重要形式。但諷刺的是,受沮喪所困的人常哭不出來。當你對情緒的反應不當時就會沮喪,而沮喪的人最早想出的方法就是哭泣,他們開始體驗且溝通悲傷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