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敷衍的學問(1 / 1)

我們一旦被人敷衍,便會憤憤不已,甚至橫眉立目、咬牙切齒。其實大可不必。

有哪一日我們不被人敷衍,又有哪一日不敷衍別人呢?如同牢騷,在我們勸別人不要發的時候,自己何嚐沒有發呢?

敷衍是社交主旋律中不可少的一個音符,敷衍是人際關係大棋盤上的馬和炮,是時刻都用得著的常規武器。

何謂“敷衍”?《現代漢語詞典》說:“做事不負責或待人不懇切,隻做表麵上的應付。”有時,這種“應付”不僅是應該的,而且簡直是必需的,是無可抱怨和指責的。

比如你為了招待幾位久別重逢的好友,精心設置了豐盛的家宴,然而,第一個敲門的卻是位關係平常的不速之客,你當然不能熱情地拉他的胳膊了,但又不能失禮。唯一的辦法就是適度地顯露出“不懇切”來,把他“應付”走。如果你不善於敷衍,使貿然登門者坐下了,你就會感到很別扭,同時,還可能因此而傷害了好友,出現不愉快場麵,而“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卻可能“吃孫、喝孫、不謝孫”,你豈不氣炸了肺?相反,你的“不懇切”使來者悟到了,使得他知趣地走了,他就不太可能抱怨和指責你。

又如,你在上班的路上遇著一位關係尚可的“神聊大王”,礙於麵子,不能不答理,但是,又怕被“黏”上,前三皇、後五帝扯起來沒完沒了。你就得一邊走、一邊敷衍他,千萬不可停步,不可“懇切”,否則,豈不要遲到?

敷衍,幾乎無禁區,對上級、對同事、對下級、對朋友、對親人均可施之,因此,我們也理所當然受到這種人或那種人的敷衍。隻要是省時間、省口舌,無損於感情,當對其敷衍時就敷衍之。敷衍是消極之舉,其結果卻可能積極。

當然了,不該敷衍則萬萬敷衍不得:你是檢查官,絕不可以對舉報人敷衍;你是醫生,絕不可以對患者敷衍,等等。

總而言之,敷衍和被敷衍都是正常的生活現象,我們不能以“一律”的態度對待,而應以科學的眼光,區別觀察,繼而做出相應的不同判斷。該敷衍就大膽地敷衍,該受敷衍便喜滋滋地受敷衍,豈不妙哉。

在我們因各種原因不想幫人時,應巧妙地敷衍他人,避免求助不成造成的情感危險,使求助者空手出門而能心和氣順。

對麵子大、根子硬的人,以攻為守來敷衍。

有的人,來頭大,直來直去地拒絕會使他感到“丟麵子”,日後可能會找你的麻煩。以攻為守就是拒絕這些人的一個良策。

個體戶陳某聽說工商局長的兒子要向他借一大筆錢。他知道這錢如果出手,就有可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但又不想得罪這位公子,於是他靈機一動,在工商局長的兒子剛一進家門時,就立刻說:“你來得正好,我正想找你去呢。這兩天可把我急壞了,有一批貨非常便宜,可人家非得要求一口吞掉,我怎麼也湊不齊這筆資金,正想找你拆借幾萬呢。”對方一聽這話懊悔自己到和尚廟借梳子——走錯門了,趕緊搪塞幾句,一走了事。

對一些沒有實交的借者,用拖延時間來敷衍。

賈某和甄某生意上有來往,但沒有實交。當甄某提出要向賈某借一筆錢時,賈某犯了難:借吧,怕擔風險;不借吧,又怕得罪這個用戶。

思忖再三,最後他說:“你有難處時,找到我,這是瞧得起我。不過,這幾天我手頭很緊,剛剛裝修完房子,花了五六萬,又進了一大批貨,把所有的錢都用上了,又貸了兩萬,你看,貸款條子還在我口袋裝著呢。這樣吧,你先等幾天,等我的貨出手後,我一定借給你。”好言好語送走客人。這樣以後就可以一拖再拖,不了了之。

用暗示來求人的,就用暗示來敷衍。

有些求人的人,由於種種原因,不好意思直接開口,喜歡用暗示來投石問路。這時你最好也用暗示來拒絕。

兩個打工的老鄉,找到城裏工作的李某,訴說打工之艱難,一再說住旅店住不起,租房又沒有合適的。言外之意是要借宿。

李某聽後馬上暗示說:“是啊,城裏比不了咱們鄉下,住房可緊了。就拿我來說吧,這麼兩間耳朵眼大的房子,住著三代人。我那上高中的兒子,沒辦法晚上隻得睡沙發。你們大老遠地來看我,不該留你們在我家好好地住上幾天嗎?可是做不到啊!”

兩位老鄉聽後,就非常知趣地走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