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猴的品種(1 / 2)

在動物世界中,猴屬於最高等的一個種類――靈長類。這一種類的動物,與其他哺乳類動物相比,身手格外靈活,智力極其發達,故被以“靈長”來命名,具有“萬物之靈,眾生之長”的意思。

靈長類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種屬眾多,目前共發現有200餘種。從進化程度講,它們大致可以分為低等的原始猴類、中等進化的猴類及高等進化的猴類。低等進化的猴類,包括馬達加斯加島的各種狐猴、大狐猴、指猴,非洲大陸的嬰猴、樹熊猴等,亞洲的懶猴及跗猴,等等。中等進化的猴類,包括各種闊鼻類新大陸猴及各種狹鼻類舊大陸猴,它們分別為南美洲的狨、節尾猴、各種卷尾猴,和亞非兩洲具頰囊的雜食猴子及具複胃的素食猴子。高等進化的猿類,包括各種長臂猿、合趾猿以及幾種巨猿(猩猩類),同時,現代生物學上把作為動物的人,也劃歸到了高等進化的猿類當中。

靈長類的動物,在形態、生理和生態等方麵,主要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征:四肢靈活並有分工;大多是短下巴,牙齒相當發達;視覺敏銳,能夠準確判斷距離、辨別色彩;腦容量不斷增大;高級猿猴雌性多有月經;除了人類和少數狒狒之外,大多數是過著樹居的生活;大多保持著雜食的習慣。

靈長類中除人以外的動物,通常被稱做“非人靈長類”。我們看到,非人靈長類所包括的動物,實際就是猴和猿。這正好說明,猴與猿是具有密切關係的兩種動物。而這一點,在我國,也早已為傳統社會的人們的經驗所認識。在提到猴子時,人們通常都是“猿”、“猴”並稱。盡管對於二者之間的區別,曆代都積累了不少的知識,但是,除了在一些文人作家的筆下之外,大多時候,人們一般並不著意強調猿、猴的不同,而往往習慣於把它們當做相同的一類來看待。由於這個原因,我們在談論有關猴的各種問題之時,也必然要大量涉及關於猿的各種材料。

這裏,有必要對猿與猴兩者間的不同做一簡要的說明。生物學者是這樣從形態上區分此二者的:“猴是指有尾的高級似人猴類,所謂狐猴跗猴,隻是原猴或擬猴,嚴格地說稱不得猴;猿是更高一級的無尾似人猿。簡單地講,有尾的是猴,無尾的是猿……”

猿猴種類繁多,每一種猿猴,在形態、行為習性、分布環境等方麵,又都具有著各不相同的特征,有的甚至大異其趣。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多姿多彩、妙趣橫生的猿猴世界。例如,從體態大小看,許多猿猴之間往往便有著很大的懸殊:矮小的猴類,如倭狨、鼠狐猴、毛耳倭狐猴、倭嬰猴、跗猴等等,身長大都隻有10餘厘米、體重多的不超過140克,少的則僅為40克。而大型的猿猴中,黑猩猩的雄性體長最大可達170厘米,體重可達90千克;大猩猩的雄性,體長則最大可達180厘米,體重可達350千克。在形貌上,不少猿猴之間也存在著很大差別。比如,指猴的中指和無名指細如鐵絲,狐猴麵似狐狸,蜂猴頭圓眼大,禿猴額頭無毛,長鼻猴具有奇大無比的鼻子,山魈麵部色彩斑斕,綠猴毛色為淺橄欖綠色中略帶鏽紅……

不同種類的猿猴,生存繁衍於不同的地域當中。在中國境內分布著的猿猴,主要有獼猴、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紅麵猴、毛麵短尾猴、台灣猴、熊猴、豚尾猴、黑葉猴、白頭葉猴、黑長臂猿、白頰長臂猿、白掌長臂猿和白眉長臂猿等。其中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毛麵短尾猴、台灣猴及白頭葉猴為中國特有種。金絲猴產於陝西、四川、湖北、甘肅幾省,棲息在北溫帶人跡罕至的山地闊葉林、針闊混交及針葉林地帶,因毛呈金色且光亮如絲而得名。滇金絲猴產於雲南西北和西藏芒康,棲息在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針葉林中,體毛棕黑發亮,為世界上分布在最高寒地帶的猴子。黔金絲猴產於貴州東北部地區,棲息在海拔1400-1800米的梵淨山闊葉林中,體毛呈石板灰色,因肩背處有一橢圓形白斑,故又名白肩仰鼻猴。毛麵短尾猴又名藏酋猴、大青猴、四川猴等,產於川、黔、滇東北、桂東北、鄂西、湖南及甘南、藏東南的廣大地區,棲息在多崖岩的稀樹山坡,常在石縫或岩洞過夜。其最顯著的特征是成年猴的麵頰和下巴生有絡腮胡似的濃須,因此而得名,傳說中的“毛公”,實際就是這種猴。台灣猴產於台灣島南部和中南部,棲息在沿海岩壁和內陸山林中。它體毛呈藍灰石板色或褐色,手足為黑色,故得名黑肢猴。白頭葉猴產於廣西一些石灰岩山地地區,棲息在亞熱帶季雨林。因頭上豎立一撮白色冠毛而得名,手足、顏麵及體毛皆黑,但頭、頸、肩及尾尖均生有白色絨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