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文/苗煒
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中肥胖者的人數超過了饑餓者。所有人都在談論減肥,紐約市長布隆博格說:你要少吃多運動,這不是什麼醫學問題,這是熱力學問題,你吃的超過你需要的,那些東西就會儲藏起來。聽起來這是條真理,可科學告訴我們,肥胖還有更複雜的因素。失眠和過大的壓力都會破壞人們的新陳代謝,燈光和空調也會讓人吃得更多,原來天氣熱,或者到了深夜,人們就不會吃飯了,現在大家總是置身於溫度適宜的房間裏,也習慣晚睡,所以吃得就更多了。最近有研究說,肥胖和化學品泛濫可能有關係。
簡而言之,肥胖有很多很多原因。那熱力學定理到底還靠譜嗎?近來有不少文章談論禁食,哈伯斯雜誌上有一篇文章,作者說,“禁食”可以預防癲癇病糖尿病可以降低血壓,當然還可以減肥。作者禁食20天,減了20磅,維持了兩年多一直沒有反彈。最近英國有一本暢銷書叫《The Fast Diet:Lose Weight,Stay Healthy,Live Longer》,作者之一是BBC的科學與健康記者莫斯利,他提倡“間歇性禁食”,節奏是一周之內五天正常膳食另外兩天禁食,所謂的兩天禁食,也不是一點兒都不吃,男人卡路裏攝入量最多600,女人卡路裏攝入量最多500,這基本上正常卡路裏攝入量的四分之一。莫斯利說,這種“饑一頓飽一頓”的膳食節奏原本就是我們的飲食習慣,現代社會富足了,人們才能頓頓吃上飽飯,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應該是饑一頓飽一頓的,這樣儲藏熱量的機製才會轉變為燃燒脂肪的機製。莫斯利的這套做法堅持了九個星期,減去了20磅體重,體脂含量從28%降到了20%,血糖也正常了,整個人都覺得精神煥發。
別看莫斯利有一個健康記者的身份,他的這一套做法也隻適用於自己。有一位叫阿巴斯的作家,看了莫斯利的書後,決定也嚐試一下禁食,他和妻子決定禁食一周,一周之內除了喝水,不吃任何東西。他們做了詳細的規劃,隨時記錄自己的身體狀況。作家說,禁食一周帶來的最大感受是茫然,如果老婆問他什麼事,他需要5秒才明白問的是什麼,然後要想5秒才能回答,最難受的是每天晚上6點到10點這一段時間,這本是他們去買食材準備晚飯的時間,可不做晚飯了這段時間幹什麼呢?看電視看電影,都心不在焉,都不能和一頓晚飯相提並論。作家說,早飯午飯晚飯,這就是日常生活的標點符號,不吃飯了,生活就失去了節奏感,生活就失去了結構,生活就變得茫然了。至於好處,作家的血壓沒什麼變化,他七天之內減下去5公斤體重,可恢複正常飲食三天後就長回來3公斤。在禁食的七天內,他沒性欲,從來沒動過這個念頭。作家強調,這隻是他的個人體驗,沒有任何科學價值。
我有一位朋友,在北京的時候總是大吃大喝,她的工作是品酒師,所以吃喝是避免不了的。每隔一段時間,她就要去日本一趟,很神秘。後來得知,她去那裏參加“禁食”之旅,到一個溫泉酒店住下,在山間散步,在屋中冥想,有管家伺候著,每天就給端來一杯橙汁一杯稀飯,禁食的過程一共48小時,據說,餓過這48小時之後,就會感到身輕如燕,腸胃裏也幹淨了好多。她從日本回來,再投入到吃吃喝喝之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