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先對外先對內?
《汽車商業評論》:沒有合資企業,不少國有車企的日子可能就過不下去了,它不就想改變了嗎?
趙福全:都到了過不去的時候,還讓它們和外資品牌直接競爭,那它們不就更完了麼?
我們爭論的核心問題是:是讓它們不行就死掉,還是確保它們不死掉,順利過渡,然後繼續作戰?我認為我們的目的應該是後者。
自主品牌是我們自己的“兒子”,雖然最終目標是要把它們放飛,但絕不是希望它們死掉。這是需要搞清楚的大前提。
我的想法是,雖然切斷了來自合資公司的奶水,國有車企麵臨了困境;但是現在外麵的資本很多,新的奶源很快就可以進來了。
新的奶水進來了,但是要做的事情有差別嗎?還是要做自主品牌,還是一樣的能力不足,還是一樣的差距明顯。那又何必切斷舊奶源呢?
但不同的是,管理層變革了,是真正在董事會授權下進行經營管理。
對,是管理層變革了,但是這和合資與否沒有關係。合資,國企就是做一個投資者。
現在不是把合資撇開與否的問題,而是沒有要求國企專心做自主品牌。你可以讓它不要依賴拐棍,但是在它還不能自己走的時候也沒必要把拐棍折斷。破釜沉舟是迫不得已,現在還是可以把“船”留著的。你可能是“怒其不爭”的極端主義者。
我不是極端主義者,我覺得現在的情況是,國有車企即使自主品牌沒做好,它們因為還有一兩個效益良好的合資公司,就可能還沒有感覺到巨大的危險,至少一些人會覺得在他們任上沒有危險,這種退路很危險。
我認為有一個明晰的前提,爭論股比放不放開才有意義。
即使是按照市場經濟運行,股比也可以選擇不放開,因為WTO並沒有規定放不放開股比。在全麵開放的市場競爭中是可以提升自身的實力,但是這需要給自主品牌、合資自主品牌的中方一個提升的過程,一個準備的過程,我認為要給它們時間,因為以前沒有明確要求它們做好完全放開的準備。
所以我說眼前不放開,未來一定要放開。未來放開是解決你所提的問題——讓中國汽車企業在充分競爭中或成長或被淘汰;而眼前不放開,則是要給它們機會,畢竟做強中國汽車產業隻能靠本土企業。國家如果把本土企業當成自己的孩子,就應該這樣做。
但這些“孩子”,我們認為不一定能夠扶得起來,並不是說現在這些國企的領導人能力不行,相反,他們中有很多優秀者,而是因為國企天生內驅力不足,這些領導人要做成事情,有各種羈絆,所以“合資股比開放”或許是一塊多米諾骨牌,促使國有車企在產權製度上進行改革,變成混合所有製,從而促進企業機製轉變,最終有助於整個產業的提升。
我認同你的部分觀點,但從國家層麵,不能“怒其不爭”就“攔腰斬斷”,一定要有一個緩衝時間。每個企業情況不同,但是如果從整個汽車產業角度考量,我覺得應該留足兩到三輪的產品研發的時間。而且從改革開放的時間表而言,10年時間也不算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