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透視設計教育—麵向未來的設計教育前沿理論:設計教育隨著時代和社會發展而前進,今天的設計教育需要有不斷更新和完善的設計教育理念作為指導,推動設計教育不斷進步。

中國設計教育的問題:設計教育怎麼了?由“設計生態”理念視閾反思中國設計教育張夫也本文首次提出“設計生態”理念,提倡設計中的各種設計理念和設計要素相生相克、和諧共處,設計生態的目標是平衡穩健、平衡發展。同時,本文由“設計生態”理念重新觀照和反思中國設計教育,提出設計教育應關注理論、關注文脈、重視審美和提倡人文關懷。

一、提倡“設計生態”理念

現代設計發展時間不長,設計教育也在探索進程中,要做好中國設計教育,必須先理解中國設計。中國設計發展雖然興旺蓬勃,但總體處於不成熟而又趨於成熟的回旋式上升進程中,要建構中國設計的健康發展,必須有東方哲學思維的“設計生態”概念。

(一)“設計生態”的概念

“設計生態”有別於“生態設計”,生態設計是環保設計、低碳設計、綠色設計,“設計生態”

則是以生態學的思想和方法來解釋設計活動。生態學是一門研究有機體及他們所處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A。設計是一個不斷變化豐富的綜合生態係統,設計中的許多要素處於變更成長完善中,類似生態係統一樣,通過模仿、共生、協作和競爭相互聯係在一起,形成“設計生態”。設計生態中的各種設計理念和設計要素相生相克、和諧共處,設計生態的目標是平衡的前進,平衡的發展。

(二)“設計生態”的基本觀念

1.反對異化,提倡平衡發展設計生態最早基於自然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生態,與“設計生態”

類似的概念有“文化生態”“創意生態”等,任何領域都具有“生態”概念,找對平衡點,實現生態平衡,整個領域才能達到最好,反之則有害。

例如,自然生態失衡意味著自然災害;人類生態失衡時則意味著貧富差距、戰爭,社會生態失衡意味著產生差異很大的階層,產生明顯的貧富差別,人人都有權利在世界上生存。文化生態也應提倡平等共存,都有共生共存的權力,不應是一種文化消滅另一種文化,或讓一個發展,其他文化擱淺,這都是文化生態不平衡。

世界組成的理想狀態就是平衡,宇宙的規定就是平衡,白天與黑夜共存,太陽和月亮共生,設計生態也是如此,正因為我們有各種各樣形式的設計,有各種理念的設計,這其中容易出現良莠不齊,使我們找不到良好的平衡和準確的方位,例如出現過度商業化的設計獨大、過度奢侈化設計橫行、過度功能化的設計等,這些都是失衡的問題。

若出現這樣的設計成為主流的現象,設計本身就無法取得平衡,也不利於設計發展,這是設計的悖論、設計的異化。設計本來是人的專利,人懂得設計,人的設計為人服務,為人的合理化生活狀態設計,為人的合理生存的環境而服務設計,為人的行為、生活方式而設計,但設計失衡之後,這些都走向歧途,這樣的失衡使設計毫無意義,甚至使設計成為人類走向衰敗的工具、走向邪惡的幫凶,這很令人擔憂,這就是設計的悖論和設計的異化,所以要糾正這些情況,所以我們要提倡“設計生態”。

設計生態除了保持平衡,還要提倡發展,發展需要有益的引領,提倡有益的前進方向。平衡並非抹殺和齊頭並進,而是在平衡中有益地發展。反對浮躁和繁複不便,提倡穩健節製當前的設計界麵臨這樣一個問題,各種設計創意太過泛濫,各種創意和理念的運用過於頻繁地切換,呈現出設計的浮躁之風。過於頻繁和泛濫的創意,與我們的社會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中國現在正處於一個浮躁的發展階段,這種浮躁發展表現在各個方麵,例如人的語言、人的行為,例如,我們現在進入信息文明時代,電子文明時代,出現很多電子產品、信息產品設備,這些電子設備的發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例如,現在已經不發電報了,手機短信實現即時傳播信息的功能,但短信之後,有微信、微博私信、彩信……各種社交化媒體溝通工具發明了之後,既能節省時間,又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這是好處;但不好的方麵,是社交化媒體出現異化現象,反而讓人的感情距離變遠,反而稀釋掉人的感情,也帶來冷漠,例如,飯桌上的同伴不麵對麵地溝通交流,而用微博交流;親密的朋友相約到美麗的大海邊、湖邊,但相互卻不停地掏出手機撥弄,這個距離並未近,反而更遠了,這是設計異化的表象。

3.反對獨大,提倡多樣性共存設計教育中不能忽視掉傳統文化的培養,傳統文化是一個“根”,設計不能做無根之源,不能因為設計是現代之物,就丟棄掉傳統。現代的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東西提倡得很不夠,設計到最後較量的是文化、是文化根基,不是電腦技術水平的高下。“後現代主義”比“現代主義”更進步的地方在於講文脈,不再是冷漠無情和千篇一律。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