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風管道處於開啟狀態,可以進入。
獲得提示的四號操作員,隨即向1號蜻蜓無人偵察機下達行動指令,前往標記區域。
緊接著,保持懸浮狀態的1號蜻蜓,通過複眼係統和紅外探測係統,規避艦尾區域的探測器和艦體監控體係,竄入試車台區域,來到左上角頂端矩形通風管道口前,接著心翼翼通過狹窄的管道口網格,進入管道內部。
華盛敦號通風管道係統規模極其龐大,總共涉及四千多個艙室和二十多層甲板,管道總長度高達數十乃至上百公裏,如同人體血管般複雜且重要,承擔著艦體內部通風換氣的職責。
然而,華盛敦號的通風管道係統,對采用通風管道滲透方案的蜻蜓機群來可不友好。
稍不注意,就會在如同迷宮般的通風管道係統內迷路,無法找尋出口,即便找到出口,也有可能屬於死胡同。
不過,1號蜻蜓無疑是幸運的。
1號蜻蜓無人機沿著如同蜂窩狀密集複雜的通風管道飛行,按照周海不斷給出的方向標記提示,沒多久,便成功來到航母艦體內部主甲板末端通風管道區域。
待繼續平穩飛行約十餘米之後,1號蜻蜓更是如同幸運女神附體般,成功找到一處位於主甲板頂端的通風管道口,並未如同其他蜻蜓那般,仍舊在通風管道內不斷飛行,找尋出口。
正確路線,正確出口!
穿過通風管道口,離開通風管道網絡。
如同落入米缸的老鼠般,整架1號蜻蜓無人機陡然出現於極其寬敞的主甲板內部空間,懸浮於空間頂層,眺望四周,將華盛敦號主甲板內部盡收眼底。
“報告,1號蜻蜓成功進入第一偵察目標主甲板!”與此同時,四號操作員有些興奮的聲音,在艇載無線電加密通信頻道內響起。
最後起飛的1號蜻蜓,竟是整支蜻蜓機群最先進入主甲板內部空間,超越所有蜻蜓無人偵察機。
指揮艙內,有些壓抑的氣氛,伴隨著四號操作員的聲音,驟然間消散。
全體操作員和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都凝聚於四號操作員身上。
偵察行動到現在為止,時間已經過去三分鍾,占總預計時間10%,但是,除開1號蜻蜓之外,其餘十一架蜻蜓偵察進展很低,取得的成果屈指可數,大多數獲取軍事信息皆屬中低級別,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而且,分散而開的蜻蜓機群,還沒有一隻進入預定核心區域。
艦島艦橋、航母打擊群司令部、彈藥庫、主甲板機庫等核心區域,皆未涉足。
沒辦法,蜻蜓雖好,華盛敦航母超大規模的通風管道係統也不是吃素的,誰也不能保證哪條管道線路正確,哪個通風管道口正確。
若是運氣不好,也許到了偵察總預計時間結束,絕大多數蜻蜓無人機都可能還在通風管道係統內亂竄。
現如今,1號蜻蜓無人偵察機傳來的好消息,終於令指揮艙內眾人心裏鬆了一口氣,還好,最重要的主甲板機庫進去了。
“立刻把第1號蜻蜓無人偵察機的圖像放大。”安靜等待的林安瀾眼前一亮,第一時間給出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