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地做事和做正確的事
先不談效能,先聽一個故事。
這是約翰·米勒先生親身經曆的一件事,也許從這件事中你可以體會出“效能”的含義。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在明尼阿波利斯市區,米勒先生經過一家叫“石邸”的餐廳,想吃頓簡單的午餐。
餐廳就餐的人非常多,趕時間的米勒先生,很慶幸找到了一張吧台旁邊的凳子坐了下來。幾分鍾後,有位年輕人端了滿滿一托盤要送到廚房清洗的髒碟子,匆匆地從他的身邊經過。年輕人用眼角餘光注意到了米勒先生,於是停下來,回頭說道:“先生,有人招呼您了嗎?”
“還沒有,”他說,“我趕時間,隻是想來—份沙拉和兩個麵包圈。”
“我替您拿來,先生。您想喝點什麼?”
“麻煩來杯健怡可樂。”
“對不起,我們隻賣賣百事可樂,可以嗎?”
“啊,那就不用了,謝謝。”米勒先生麵帶微笑,說道:“請給我一杯水加一片檸檬。”
“好的,先生,馬上就來。”他一溜煙不見了。
過了一會兒,他為米勒先生送來了沙拉、麵包圈和水,留下米勒先生用餐。
又過了一會兒,年輕人突然為米勒先生送來了一聽冰涼的健怡可樂。
米勒先生一陣高興,卻又有疑問:“抱歉,我以為你們不賣健怡可樂。”
“沒錯,先生,我們不賣。”
“那這是從哪兒來的?”
“街角雜貨店,先生。”米勒先生驚訝極了。
“誰付的錢?”他問。
“是我,才2塊錢而已。”
聽到這裏,米勒先生不禁為年輕人專業的服務所折服,他原本想說的是:“你太棒了!”但實際卻說:“少來了,你忙得不可開交,哪有時間去買呢?”
麵帶笑容的年輕人,在米勒先生眼前似乎變得更高更大了。“不是我買的,先生。我請我的經理去買的!”
米勒先生被這位年輕人高效能的工作作風感動了,他認為這個店員選用了“正確的方式”做了“正確的事”,於是米勒先生當時就決定:把這家夥挖過來,不管多費事!
你明白了嗎?“效能”就是指“用正確的方式做了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保證了做事的效率,“做正確的事”保證了將事做對,二者結合在一起,也就保證了我們說的“工作效能”。
“正確地做事”指的是方法問題。就像這個故事中的年輕人變通地“讓經理替自己去雜貨店買健怡可樂”這一做法就屬於“正確地做事”。他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服務理念,而是以顧客的需求為重,努力找方法創造性地滿足了顧客的需求。這種創造性思維和做法都是我們所提倡的。
要了解“做正確的事”的含義,就要先了解什麼才是“正確的事”。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有許許多多的事情需要去做,是否這些都是“正確的事”呢?不是的。比如,你在第二天有重要的工作要做,現在需要充分地休息,可這時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邀請你去酒吧聊天。那麼,“休息”就是“正確的事”,而“去酒吧聊天”就不是“正確的事”。
我們每天麵對繁多的事情,怎麼才能區分哪些是需要做的“正確的事”呢?其實,按照輕重緩急的程度,我們遇到的事情可以分為以下四個象限,即重要且緊急的事,重要但不緊急的事,緊急但不重要的事,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如下圖所示:
第一象限是重要又緊急的事。諸如應付難纏的客戶、準時完成工作、住院開刀,等等。
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比如,長期的規劃、問題的發掘與預防、參加培訓、向上級提出問題處理的建議,等等。
第三象限是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既然不緊急也不重要,那就不值得花時間在這個象限。
第四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表麵看似第一象限,因為迫切的呼聲會讓我們產生“這件事很重要”的錯覺——實際上就算重要也是對別人而言。電話、會議、突來訪客都屬於這一類。.我們花很多時間在這個裏麵打轉,自以為是在第一象限,其實隻是在第四象限徘徊。
現在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上周的生活與工作,你在哪個象限花的時間最多?請注意,在劃分第一和第四象限時要特別小心,急迫的事很容易被誤認為重要的事。其實二者的區別就在於這件事是否有助於完成某種重要的目標,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便應歸入第四象限。
要學會把時間花在第二象限,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那樣才會減少重要的事進入第一象限,變得緊急。
在工作中,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怎樣做才是創造最高工作效能的最佳方式?找到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之後用上全部的智慧、最恰當的方法去做好它,你的工作就能夠保持高效而平衡了。
機器不轉動,工廠也能賺錢
參觀豐田工廠的人可以看到,它和其他工廠一樣,機器一行一行地排列著。但有的在運轉,有的都沒有啟動,很顯眼。於是有的參觀者疑惑不解:“豐田公司讓機器這樣停著也賺錢?”
不錯,機器停著也能賺錢!這是由於豐田汽車公司創造了這樣的工作方法:必須做的工作要在必要的時間去做,以避免生產過量的浪費,避免庫存的浪費。
原來,不當的生產方式會造成各種各樣的浪費,而浪費又是涉及提高效能增加利潤的大事。
豐田公司對浪費做了嚴格區分,將浪費現象分為以下七種:
(1)生產過量的浪費。
(2)窩工造成的浪費。
(3)搬運匕的浪費。
(4)加工本身的浪費。
(5)庫存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