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尋求突破,用智慧塑造完美(1 / 3)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新飛電器有—句廣告語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在創新的道路上,“沒有最好,隻有更好”也應成為指導我們工作的理念。一個人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應該積極主動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在工作過程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解決問題,以求得不斷進步。

有一個剛剛進入公司的年輕人,自認為專業能力很強,對待工作十分隨意。有一天,他的上司交給他一項任務——為一家知名企業做一個廣告宣傳方案。

這個年輕人自以為才華橫溢,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把這個方案做出來了並交給上司。他的上司一看不行,又讓他重新起草一份。結果,他又用了兩天時間,重新起草了一份交給上司,上司看了之後,雖然覺得不是特別完美,但也還能用,就把它呈報給了老板。

第二天,老榭巴這個年輕人叫進了自己的辦公室,問他:“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嗎?’’年輕人一怔,沒敢回答,老板輕輕地把方案推給了他,年輕人什麼也沒說,拿起方案,折回了自己的辦公室。

然後,他調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又修改了一遍,重新交給了老板。老板還是那一句話:“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嗎?”年輕人心中還是忐忑不安,不敢給予一個肯定的答複。於是,老板又讓他拿回去重新斟酌,認真修改。

這一次,他回到了辦公室,費盡心思,冥思苦想了一個星期,徹底地修改完後交了上去。老板看著他的眼睛,依然問的是那一句話:“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嗎?”年輕人信心百倍地回答說:“是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笑著說:“年輕人,我這麼問你並不是向你要最好的方案,因為對於廣告創意來說是不存在最好的,隻有更好的。經過你幾次修改,現在的方案已經比以前的好了許多倍,這個方案可以通過了。”

有了這一次的工作經曆之後,年輕人明白了一個道理:創造性的工作沒有最好,而隻有更好。隻有盡職盡責地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得日趨完美。

明白了這一點,當你麵對新問題的時候,你要逼著自己想出更好的方法。這樣,新的問題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

下麵我們來看一個荷蘭年輕人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荷蘭是花園之國,但由亂丟垃圾引起的城市環境衛生問題也曾讓相關部門很是頭疼。

政府部門動員衛生局的全體員工獻計獻策,很快,員工們提出了第一個解決方案:

對亂堆亂放垃圾者罰款25元。可是,許多居民並不在乎這些小錢,垃圾還是照樣亂丟不誤。

於是,當局把罰款額提高到了50元。一些人白天怕罰款,就晚上偷偷跑到街上一倒了事。

不久,員工們又提出了第二種方案:增加街道巡邏人員,采取強硬措施。但是收效甚微。

該市的衛生工作人員可謂絞盡了腦汁,他們又用了其他幾種辦法,結果也都不理想。

正在局長大為煩惱的時候,一個年輕的職員走進了局長的辦公室:

“局長,我現在有一個更好的辦法能夠解決目前的垃圾問題。”

過了幾天,這個年輕人的方案落實了下去,效果出奇的好。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個年輕人通過對前幾種方案的觀察,提出了新的方案:

設計一種電動垃圾桶,桶上裝有感應器,每當垃圾丟進桶裏,感應器就啟動錄音機,播出一則事先錄製好的笑話,笑話內容經常變,不同的垃圾桶笑話也不同。

這樣,市民們被這個新奇的玩意吸引,開始喜歡往垃圾桶裏倒垃圾了。

凡事總有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法。

那個年輕人的方法難嗎?其實並不難。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來說,所見的電子感應產品並不少,但是隻有具備創新思維的人才能想到這種方法。

因此,在遇到難題時,隻要你運用創新思維多想一下,很多事情都會有更好的結果。

隻要有創新,垃圾也能變黃金

垃圾處理一直是一件讓世人關注的事情。因為如果處理不好,便會引起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那麼,能不能將垃圾合理利用,變廢為寶呢?

也許很少有人會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但麥考爾想到了,而目借此揚了名。

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那些給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廢料,向社會廣泛招標。但好幾個月過去了,沒人應標。正在法國旅行的麥考爾聽說後,立即飛往紐約,看過自由女神像下堆積如山的銅塊、螺絲和木料後,未提任何條件,立即就簽了字。

當時不少人對他的這一舉動暗自發笑。因為在紐約州,垃圾處理有嚴格的規定,弄不好會受到環保組織的起訴。

就在一些人等著看他的笑話時,他開始組織工人對廢料進行分類。他讓人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像;再把木頭加工成木座;廢鉛、廢鋁做成紐約時代廣場的鑰匙。最後他甚至把從自由女神像身上掃下的灰塵都包裝起來,出售給花店。

不到3個月時間,他讓這堆廢料變成了350萬美元。

本來是一堆讓政府頗感頭痛的垃圾,在創新人士的眼中卻可以衍化為各種各樣的資源,善加分類,稍加創意,便可以從“垃圾”中挖掘出財富。

無獨有偶,我國也有一個小夥子愣是利用“垃圾”致了富。

劉亮是一個由湖南去廣東打工的小夥子。

有一次,劉亮跟老板到雲南采購大理石,看見大理石廠的垃圾堆了一地,主要都是一些不成材的大理石邊角料。

那個帶領他們看貨的大理石老板邊走邊對他們說:

“你們看見那些廢料了嗎?占了很多地方,我看見就心煩,可是沒人要,隻好堆在那裏成了垃圾。”

劉亮當時並沒在意,回到廣州後,他看見廣州讀書人鎮紙用的石條,靈感便冒了出來。

他果斷地辭掉了工作,買來機器,到雲南與大理石廠老板簽訂了包清垃圾石料的合約。

之後,劉亮開始創業辦廠了,專門生產大理石鎮紙以及大理石地腳線等。

劉亮將平凡無奇的“大理石垃圾”加工成型後,還在每件鎮紙上刻上各色生肖或名言警句,產品居然供不應求,工廠也一再招工擴產。

劉亮用自己的創意為本是垃圾的石塊賦予了生命,使其成為創富的工具。

一位學者曾說過:世上本沒有垃圾,隻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一件事情的好壞優劣,關鍵在於你以什麼樣的視角來看待它。從正麵看,這是一堆垃圾,那麼不妨將思維轉個彎,從側麵或從反麵來思考,那些原本被定義為廢品的東西,就會變成創造財富的寶貝。

創新中的“多一盎司”定律

著名投資專家約翰·坦普爾頓通過大量的觀察研究,得出了一條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盎司是英美重量單位,一盎司相當於1/16磅,在這裏,以一盎司表示一點微不足道的重量。所謂“多一盎司定律”,意即隻要比正常多付出一丁點就會獲得超常的成果。坦普爾頓指出:取得中等成就的人與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幾乎做了同樣多的工作,他們所做出的努力差別很小——隻是“多一盎司”,但其結果,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實質內容方麵,卻經常有天壤之別。

在創新的道路上,人們也遵循著“多一盎司\"定律。想得比別人深入一點點,就有可能在創新之路上比別人快了許多步。我們所熟知的發明創造故事,許許多多都是因為多付出了一點點,多思考了一步,才和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相遇的。

倫琴發現X射線就是—例。

很多人都知道,倫琴博士是×射線的發現者。X射線的發現是“診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運用X射線造出的X光透視器可以透視人體的內髒和骨骼,能夠使醫生準確地發現病人的病因,從而挽救了千萬人的生命。

其實在他之前,有很多人已經摸索到了X射線的門檻,隻不過由於他們都沒有踏進去,以至於和這項偉大的發現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