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入韻須根據詩的情懷內容加以選擇,不得易犯。
注釋:這裏舉的平韻隻錄選了常用的一部分。
六 詩的平仄
詩的聲律主要指平仄,沒有平仄規則就淡不上詩的格律,即使是歐文詩俄文詩也一樣有詩的聲律節奏。至於談到平仄規則,就必須說明什麼是平仄。漢語語音實際上有四個聲調,即平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平聲以外都是仄聲,所謂“仄”就是彎曲的意思。平聲是漢語拚音的第一聲和第三聲,第一聲為陰平ā,第二聲為陽平á,這是比較長的音,不升也不降,一個平調,上聲就是漢語拚音的第三聲ǎ,由高到低複至高,有降有升,去聲是漢語拚音第四聲à,由平至下,是降調,入聲就是輕聲,由於語音發展,現在已不常用,這裏就不談了。詩人們便是利用這種平仄對立來抑揚頓挫造成詩的節奏詩。這是自覺的,實質上在最早的民歌以至現在的新詩對話當中已經在不自覺地應用了。
要談聲律平仄,先談律詩要求和格式。
(一)律詩要求:
1.必須符合平仄規則
2.必須入詩韻
3.不準轉韻
4.不準押仄韻,隻入平韻
5.五言或七言
6.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7.五言首句以不押韻為正常,七言以押韻為正常
8.嚴禁雷同上尾合掌
9.詩字忌題,詩中不能出現題目
10.不準押重韻或重音韻
11.對仗必須工整
12.不許犯孤平
13.不準用虛字
14.不準失粘,單句句腳必須是仄聲
15.不準用僻典
16.雙句一押韻,七言首句入韻
17.一韻到底,但首句通常可以用別韻
18.句型必須一致
19.關於“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是不全麵的,七言第五字必須講平仄
20.平仄韻不能輪用
21.含蓄清新
22.要有詩眼即動詞
23.詩中要求不得出現重字
24.不能用過多的仄聲字(這隻是一部分要求)
看起來,怪嚇人的。真束縛思想,實際上掌握要領並不難,關於詩眼、失粘、孤平、雷同、上尾、合掌等問題我們下文便談到。
(二)關於詩的格式:
一般是五言或七言,至今四言六言、四律六律文史上也有,這裏就不敘述了,因為較為罕見。
律詩四句為絕句,又稱律絕。
八句為律詩,實際上是絕句的一半,但絕句不要求對仗,一般對仗在首聯,律詩則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詩往下延長,稱為排律,又叫長律,但除首尾兩聯不要求對仗外,中間聯聯必須對仗,排律字字講求平仄,所以很不易排,南京詩人楊萬裏一生作詩二萬多首,連一首排律都沒有,杜甫平生遺詩二千多首,可隻作了七首排律,可見之難。排律可見杜甫《麗人行》。下麵將詩的聯名介紹如下:
遊山西村
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肫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
柱杖無時夜叩門
第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
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
(三)平仄規則:
①五言絕句
五言以仄起格為正格譜,七言以下起格為五格譜。律詩平仄格式共有四種:
1.平仄腳
登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隻是近黃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登鸛雀樓
王之渙
平仄腳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 更上一層樓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備注:劃框處可不講求平仄
2.仄平腳
聽 箏
李端
鳴箏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 時時望拂弦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仄仄腳
行 宮
元稹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4.平平腳
閱人贈遠
王涯
花明綺陌春 柳拂斷溝新
為報遼陽客 流光不待人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種為最常見,其次是第三種,其餘兩種都是少見的。
②七言絕句
七言絕句是以五言絕句為基礎的,跟五言絕句一樣,七言絕句共有四種平仄句式,隻是在五言的前麵加兩個音,如果是平起的五言便變成仄起的七言句。
1.平仄腳
贈日本歌人
魯迅
春江好景依然在 遠國征人此際行
莫向遙滅望歌曲 西遊滿了是封神
題金陵渡
張社
金陵津渡小山樓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裏 兩三星火是瓜州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平腳
贈人(其二)
魯迅
秦女端容理玉箏 梁塵踴躍夜風輕
須臾響急冰弦絕 但見奔星勁有聲
赤 壁
村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腳
憶江柳
白居易
曾栽楊柳江南岸 一別江南兩度春
遙憶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4.平平腳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蓋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五言律詩
1.平仄腳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無花隻有寒
笛中聞折柳 春色末曾看
曉戰隨金鼓 香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 直為斬樓蘭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仄平腳
山居秋瞑
王維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麵照 清泉石上流
行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仄仄腳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戌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末休兵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4.平平腳
風 雨
李商隱
淒涼寶劍篇 羈泊欲窮年
黃葉仍風雨 青樓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舊好隔良緣
心斷新豐酒 銷愁鬥幾千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④ 七言律詩
1.平仄腳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 水麵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蔭裏白沙堤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平腳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沾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裏目 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 猶自音書滯一鄉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腳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餮市遠無兼味 樽酒家貧隻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蘺呼取盡餘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4.平平腳
閣 夜
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 天涯霜雪霽寒霄
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山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 夷歌幾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音書漫寂寥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講到這裏,我們可以把平仄規則總結一下。單句稱為出句,雙句稱為對句,出句和對句加起來算作一聯,這裏有一“秘訣”即:
一、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反的,叫作“對”。
二、下聯出句的平仄和上聯對句的平仄必須是相同的,叫作“粘”。
三、在“粘”時,五七兩字(五言是三五二字,七言是五七兩字)的平仄不可能相同,否則為“失粘”。
四、每句平聲不得超過三個,這是指連續而言,平平平平(×)否則犯“孤年”。
因為“變格”不常用,因而這裏就不講了。
4.關於“一二三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我不同意蕭滌非、鄒問軒的意見,而采用王力意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還是要論的。
七 詩的對仗
對仗又稱對偶,絕句可不用,律詩在中間兩聯講對仗,有時多到四聯,一般多到三聯,如:
登 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亭濁酒杯
對仗要求詞型相對,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各詞中又分若幹小類,凡同一小類相對,詞性句型一致,叫作二對,鄰類相對又為二對,我總結對仗共有三十種:
一、數目對
孤 獨 數 偕 滿 億 兩(一 百 千 萬 雙 遍 諸)
千條鐵鎖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山河影動搖
杜甫《閣夜》
二、顏色對
(紅 黃 青 綠 翠 白 雪)玄 朱 藕 煙 湖 素 藍
黃鶴一去不複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崔顥《黃鶴樓》
朱弦已為佳人絕 青眼聊因美酒橫
黃庭堅《登快閣》
三、方位對
(東 南 西 北 旁 上 下 左 右)側 頭 畔 岸 中 邊 腳 巔 懸
西山白雪三城戌 南浦清江萬裏橋
杜甫《野望》
南冠終日囚軍府 北雁何時到上林
宇文虛中《感興》
四、天文對
(星 月 煙 霽 雪 雨 雷 霜 霧)風 電 雲 霰 雹 冰 閃 鳴 虹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過零丁洋》
曉鏡但愁雲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無題》
五、時令對
(春 夏 秋 冬 朝 暮 文 年 歲 夜 來 天 日)載 史 仲 孟 元 季
晝 月 世 紀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霧中看
杜甫《小寒食舟中坐》
桃李春風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燈
黃庭堅《寄黃幾複》
六、地理對
鹹陽 夏門 嶽陽 漢陽 西湖(金陵 洛陽 瓊台 塚 野 江 閣 樓)
一去紫台連朔漠 獨留青塚向黃昏
杜甫《詠懷古跡》
樓船夜雪瓜州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遊《書憤》
七、人物對
袁紹 周郎 諸葛亮 裴度 謝安 陶潛 王粲 謝眺 張良 賈誼 屈原 曆史人物
賈生年少虛垂涕 王粲春來更遠遊
李商隱《無題》
淮西勳業歸裴度 江右聲名屬謝安
戴複古《聞時事》
八、動物對
(虎 龍 魚 鶴 鵑 鳥 鹿 蛇)龜 雀 鳳 犬 鵲 熊 鷺 狼 牛 馬 蝶
清淚秋荒遼海鶴 古魂春冷蜀山鵑
林景熙《聞家則堂士參歸自北寄呈》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無題》
九、植物對
(葉 楊 柳 杏 蘭 蓮 桃 梅 菊 桂 鬆 李 梨 棠 花 草 蝶戀花 仙
人掌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風
晏殊《無題》
偷來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縷魂
林黛玉《詠白海棠》
十、重疊對
(冉冉 瀟瀟 朝朝 溶溶 淡淡)悠悠 曆曆 寂寂 迢迢 嫋嫋
穿花蝴蝶深深見 點水晴蜒款款飛
杜甫《曲江》
晴川曆曆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崔顥《黃鶴樓》
不愁屋漏床床濕 且喜溪流岸岸深
曾幾《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風三日 秋苗以蘇喜而作》
十一、反義對
(早 晚 老 小 深 淺 熱 冷)上 下 樂 悠 明 滅 去 來
千壑有聲含晚籟 數峰無語立斜陽
《山行》
十二、句中對
古今 天地 楊柳 山水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遊《遊山西村》
十三、朝代對
(吳 蜀 漢 唐 清 宋 秦 周 魏 晉)明 商 夏 陳 齊 梁 隋 元 五 代)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詠懷古跡》
十四、玉器對
(珍珠 瑪瑙 玉簪 寶釵 翡翠 珊瑚 銀瓶 金玉 理石 手鐲)
越裳翡翠無消息 南海明珠久寂寥
杜甫《諸將》
十五、典故對
(曆史典故)
傳聞又築西河館 自許能肥北海羊
宇文虛中《感興》(上句是東周晉典,下句是蘇武牧話)
十六、諧音對(又稱借對)
西山白雪三城戎 南浦清江萬裏橋
杜甫《野望》
“白”對“清”是借對,因為形容詞“清”與形容詞“青”是諧音,成顏色對。
十七、人體對
頭 首 手 足 顏 眉 身 肢 肱 股 肝 膽 腸 心 指 發 鬢 腿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自嘲》
十八、衣飾對
(襟 裳 巾 冠 履 衣 袍 甲 裙 袖)褲 衩 纓 盔 襪 套 帶
明月入枕席 涼風動衾幬
王安石《即事》
十九、折扇對
江北江南猶斷絕 秋雨秋風敢淹留
曾幾《寓居吳興》
二 十、連珠對(又稱聯珠對)走馬對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元稹《行宮》
二十一、同義對
夜聞歸雁生鄉思 病入新年感物華
歐陽修《戲答元稹》
二十二、寓意對
本為聖明除弊政 敢將衰朽惜殘年
(上下兩句緊聯為寓意對)
二十三、雙折對(又稱折疊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裏歎零丁
文天祥《過零丁洋》(實為詩海一明珠)
二十四、宮閣對
宮 樓 台 榭 閬 亭 廊 閣 塢 材 殿 閣 軒 橋 齋 界 洞 宇
池 廟 寺 奄 館 院
佛氏解為銀世界 仙家多住玉華宮
蘇舜欽《中秋新橋對月》
二十五、呼應對
船頭放歌船尾聽 蓬上雨鳴蓬下坐
揭奚斯《夏五月武昌舟中觸目》
二十六、全折對
陰疑陽戰玄黃血 電挾雷攻水火並
魏源《寰海十章》
二十七、器物對
簫 弦 笛 琴 瑟 琶 戈 齊 刀 劍
一聲羌笛吹關柳 萬卒雕戈擁賀蘭
張居正《塞下曲》
二十八、詩眼對
對詞對動詞
雙鳳雲中扶輦下 雲鼇海上駕山來
《元宵》
二十九、名稱對
君 王 帝 妾 客 才 妃 相 妓 將 兄 弟 人 家 俠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杜甫《客至》
三十、書香對
歌 賦 風 詩 詞 曲 章 冊
狂去詩渾誇俗句 醉餘歌有過人聲
王令《感憤》
以上談的共是三十種對仗方法,其實還能歸出許多,由於篇幅關係就不一一敘述了。從以上講的對仗可以看出對仗需要工整,而且有許多技巧,這恐怕就是杜老夫子“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緣故罷!但是不能為對仗而對仗,當形式和內容發生衝突時,形式應讓給於內容,但是是有程度的,否則就不能稱其為律詩。在“典故對”時應注意不要用荒典僻典,更不能全用典故相對,否則衝淡了詩的味道,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詩家犯忌》一章中將談到。
毛主席詩詞在對仗方麵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範,我們不妨可舉幾例說明:
一、地理對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毛澤東《長征》
二、折疊對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三、人體對
牢騷太盛防腸斷 風物長宜放眼量
千村薜藶人遺失 萬戶蕭疏鬼唱歌
《送瘟神》
五、顏色對
紅雨隨心翻作浪 青心著意化為橋
《送瘟神》
六、方位對
雲橫九派浮黃鶴 浪下三吳起白煙
《登廬山》
七、反義對
洞庭波湧連天雪 長島人歌動地詩
《答友人》
八、重疊對
高天滾滾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氣吹
《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