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六十一章 神秘的喜馬拉雅山脈(1 / 3)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分布在華夏國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境內,其主要部分在華夏國和尼泊爾交接處。西起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東至雅魯藏布江急轉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全長2450千米,寬200~350千米。

喜馬拉雅山的山峰,令人驚歎不止山穀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穀,複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了動植物和氣候不同生態聯係的係列海拔帶。

從南麵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穀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

喜馬拉雅山脈可以分為四條平行的縱向的不同寬度的山帶,每條山帶都具鮮明的地形特征和自己的地質史。它們從南至北被命名為外或亞喜馬拉雅山脈;小或低喜馬拉雅山脈;大或高喜馬拉雅山脈;以及特提斯或西藏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東西綿延2400多公裏,南北寬約200~300千米,由幾列大致平行的山脈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華夏國和尼泊爾境內是它的主幹部分。平均海拔高達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截止1997年,全世界8000米以上高峰僅14座),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喜馬拉雅山脈在地勢結構上並不對稱,北坡平緩,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帶,是華夏國青藏高原湖盆帶,湖濱牧草豐美,是良好的牧場。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幾乎都發源於北坡,切穿大喜馬拉雅山脈,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峽穀,河水奔流,勢如飛瀑,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喜馬拉雅山連綿成群的高峰擋住了從印度洋上吹來的濕潤氣流。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較少,植被稀疏,形成鮮明的對比。隨著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區的自然景象也不斷變化,形成明顯的垂直自然帶。

在喜馬拉雅中段北坡,山穀冰川上有世界上最雄偉壯麗、形態多姿的冰塔林。冰塔高度為數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和金字塔。有的冰塔表麵有密集的淺圓形消融坑,晶瑩閃耀,有的冰塔間有星羅棋布的冰湖,十分奇妙。有的冰塔內部有河道,在這些冰融水的長期作用下,又形成了冰橋和水晶宮殿般的冰洞、冰簾、冰鍾乳石、冰柱和冰筍等,鬼斧神工,好似天然形成的冰雕群。

喜馬拉雅山脈形成冰塔的因素主要有兩點,首先,多支冰流彙合後,冰川運動使冰層產生褶皺和縱橫裂隙,這是一個必要的前提;其次,在低緯度的高山區,極強的太陽輻射使裸露冰麵的溫度升高,冰麵的消融強度遠遠大於中高緯度的冰川,冰塔間的融水侵蝕下切能力很強。這也是地球上其他高山冰川地區,如阿爾卑斯山、昆侖山、祁連山、天山等都沒有發育出如此壯觀的冰塔的原因。

喜馬拉雅山脈作為一個影響空氣和水的大循環係統的氣候大分界線,對於南麵的印度次大陸和北麵的中亞高地的氣象狀況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由於位置和令人驚歎的高度,大喜馬拉雅山脈在冬季阻擋來自北方的大陸冷空氣流入印度,同時迫使(帶雨的)西南季風在穿越山脈向北移動之前捐棄自己的大部水分,從而造成印度一側的巨大降水量(雨雪兼有)和西藏的幹燥狀況。南坡年平均降雨量因地而異,在西喜馬拉雅的西姆拉和馬蘇裏為2米,在東喜馬拉雅的大吉嶺則達4米。而在大喜馬拉雅山脈以北,在諸如印度河穀的查謨和喀什米爾地帶的斯卡都、吉爾吉特和列城,隻有0.1~0.2米的降雨量。

當地地形和位置決定氣象的變化,不僅在喜馬拉雅山脈的不同地方氣候不齊,甚至就是在同一山脈的不同坡向也有差異。

喜馬拉雅山脈的植被可以大體分為四帶--熱帶、亞熱帶、溫帶及高山帶。

地方地形和氣候以及光照和風吹的差別,造成每一帶內植被構成的相當大的變化。熱帶常綠雨林局限於東喜馬拉雅山脈和中喜馬拉雅山脈潮濕的丘陵地帶。常綠龍腦香科森林--一個可產木材和樹脂的樹群--是常見的;它們的異種生長在不同的土壤上和陡峭程度互異的山坡上。鐵木可見於183~732米這一高度內可滲透的土壤上;竹子生長在陡峭的山坡上;櫟樹和栗生長在石質土上,覆蓋了從華夏國藏南地區西部至尼泊爾中部,在1097~1737米高度的砂石。榿木可見於較陡的山坡水道沿線。在更高處,它們為山地森林所取代,林中典型的常綠樹是一種露兜樹。除了這些樹外,估計約有4000種開花植物生長在東喜馬拉雅山脈,其中20種是棕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