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低穀中走出來的劉鳳花
劉鳳花今年44歲,是橋北管理區北紡路東社區居民。由於丈夫不幸去世,使本來並不富裕的家庭 “雪上加霜”。家中有一個女兒正在讀初中,她自己又沒有一技之長,所以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成了零就業家庭。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麵對生活的 “低穀”,她整天愁眉不展,不知所措。
2006年初,北票市政府在全市組織開展了援助零就業家庭活動,街道勞動保障機構通過對轄區居民的入戶調查了解掌握了劉鳳花一家的實際情況和就業的需要。社區主動上門與劉鳳花商談,一方麵安慰她,另一方麵積極為他們尋找再就業的機會。在街道及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努力下,將其安置在北票市環衛處做了一名公益崗位保潔員,月工資350元,並為其繳納 “三險”,劉鳳花終於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
在獲得了新的就業崗位後,她在工作中從不遲到早退,認真清掃自己分管的片段,每天雖然很辛苦但她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用她對保潔員工作的熱情換來了領導的表揚,女兒為媽媽的第二次就業整天樂得合不攏嘴,家裏有了穩定的收入她們又重新過上了穩定的生活。
現在,劉鳳花一家又恢複了歡樂,劉鳳花逢人便說:“還是黨的政策好,我感謝黨、感謝社區幫助我走出了生活的低穀。”並表示一定加倍努力工作,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
就業援助暖人心 提供崗位見真情
“父母的生養是生命之始,絕不能忘;人有恩於己是關愛,是幫助,有時甚至是旱禾得雨,絕不能忘。”這是白秀英流淚道出的肺腑之言。
白秀英,北票市城關管理區五工村社區的居民。初中畢業後沒找到合適的工作,一直在家待業。因為丈夫李桂慶是礦務局工人,工作比較穩定,所以白秀英沒感覺到生活有多艱難。2001年隨著礦務局企業破產,李桂慶失業了,家裏的生活從此就沒了著落。俗話說 “屋漏偏逢連天雨”,這時候年邁的公公又得了腦血栓,生活不能自理,丈夫隻好在家護理老人,不能外出務工,家裏的重擔一下子就落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因為沒有一技之長,而且年齡也偏大,她隻能靠打零工維持生活。
打零工的收入極其不穩定,辛辛苦苦幹一個月所賺到的錢,有時連維持家庭的正常開支都不夠,孩子上學的費用更是無法保障。麵對家庭生活的困境,夫妻兩人不知暗地裏哭過多少回。
2006年6月,北票市政府在全市組織開展了援助零就業家庭活動,北票市城關管理區勞動保障服務所和五工村社區,通過對轄區內的居民進行拉網式入戶調查,在了解到白秀英家的實際情況和就業要求後,積極采取幫扶措施,介紹她到北票市公路段五間房公路段做養路工。北票市公路段不僅和她簽訂了合同而且還給她繳納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每月工資350元。因為有了這份固定的工作,白秀英生活有了保障,籠罩在家中的陰雲也逐漸散去,陽光又重新回到白秀英的臉上,全家人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白秀英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她逢人就說:“是政府開展了零就業家庭援助活動,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這項活動對我們這些零就業家庭來說真是雪中送炭,我一定要努力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懷。”
好生活源於好政策
每個人都向往有個穩定的工作,較好的收入,幸福溫馨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可以快樂地生活,享受那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家住北票市台吉管理區興台社區的居民張秀榮,也渴望著這樣的日子早日到來。
但現實和理想總是有很大的差距。因為丈夫常年有病,孩子也正在讀書,生活的擔子都壓在她這個柔弱的女子身上。自己的身體不好,又沒有什麼技術。麵對生活的壓力,有時真的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但一看到有病的丈夫,懂事的孩子,她隻有默默承受這些本不該她自己承受的壓力。平時一家人就靠著 “低保”勉強度日。到了年底,就盼著政府的救濟。日子就在愁苦中一天一天地熬著、過著。從前愛說愛笑的她也失去了往日的笑容,人都仿佛老了許多。
這個苦難家庭的遭遇,台吉管理區興台社區的工作人員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千方百計為她的生活尋找解決的出路。社區領導也跑前跑後的為她聯係了幾家工廠,但看到她的條件,廠裏的領導都婉言謝絕了她的請求。時間就在貧困和無助中流逝,張秀榮此時的心更加沉重了。
就在這個萬分危急的時刻,勞動保障局開展了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作。社區抓住這個大好時機,為她辦理了零就業家庭就業手續。終於可以工作了,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好轉了,她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就這樣,張秀榮高興地到了為她安置的環衛處工作了,麵對著得之不易的工作,她十分珍惜,因為她知道,這份工作得來不易。正因為有政府的好政策,自己才能看到生活的亮光。所以她對工作十分的認真負責,雖然每天麵對的是街道和公路,但她都清掃得特別仔細,無論做什麼都是不怕髒,不怕累。
轉眼間,半年過去了,張秀榮在這個工作崗位上越幹越適應了。由於有了固定的工作,也有了固定的收入。每月的固定工資和低保金使這個本來貧困的家庭終於有了很大的轉變。丈夫的身體也有了好轉,孩子也更努力學習了。這個在風雨中飄搖的家庭真的是重見了光明。生活的擔子減輕了,張秀榮好像也年輕了許多。每當一提起這些事,她總是開心地說:“是社區領導幫助了我,是再就業的好政策挽救了我的家庭,我的好生活是來源於好的政策。”
好政策使他的臉上又露出笑容
提起北票市台吉管理區大井社區居民王文禎一家,那日子過得真是苦哇。2000年5月36歲的王文禎下崗了。由於身體不太好,又沒有技術,不能出去打工,於是妻子自告奮勇外出打工去了。王文禎在家管著孩子上學,做著家務,同時還在附近打了一些零工,勉強度日。到了年底,可算把妻子盼回來了。以為能帶回來錢過個好年,誰知妻子是回來離婚的。於是好端端的一個家就這樣解體了。妻子一個人頭也不回地走了,把孩子和家庭的負擔全部推給了王文禎。離異後的王文禎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孩子上小學,不能離開人,自己身體又不好,幹不了重活,從此王文禎的臉上整天是愁眉不展。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差了。
這件事,台吉管理區大井社區的工作人員是看在眼裏,急在心上。
雖說是給他辦理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證金,但杯水車薪,供孩子上學都困難,更不用說提高生活,保養身體了。社區領導給他聯係了幾家企業打工,說盡了好話,但終因身體狀況不行,都讓人家給退了回來。社區也挺為難,怎麼辦呢?時間一年一年過去了,能眼看他一家越來越困難嗎?能眼看孩子麵臨失學的危險嗎?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候。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作開展起來了,給王文禎的生活帶來了曙光。社區為他辦理了零就業家庭就業手續。就這樣,王文禎到環衛處報到了。他的工作是每天早晨往垃圾車上裝垃圾。剛開始的時候,他還有些不好意思,社區領導也擔心他身體吃不消,也怕他再打退堂鼓。於是幾次找他談話,鼓勵他這份工作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不管幹什麼活,髒點也好,累點也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首先你應該想到自己家庭的生活,多想想上學的孩子,想想你有困難時的難處,要鼓起生活的勇氣,像個真正的男子漢一樣挑起生活的重擔。剛開始時可能有點不適應,但慢慢地幹起來就好了。在社區領導的幫助和鼓勵下,王文禎放下了思想包袱,認真地幹起了這份工作,也逐漸地愛上了這份工作。
轉眼間,半年過去了,王文禎在工作崗位越幹越來勁了。由於有了固定收入,每月工資350元。加上低保金80元。供孩子上學也寬裕些了。由於增加了營養,心情也好了,他的身體也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於是,王文禎的臉上露出了久違了的笑容。他逢人就說:“是社區幫助了我,是勞動局零就業家庭就業工作的好政策救了我一家。”
政府關懷讓她重振生活的信心
陳雪,女,32歲,是北票市南山管理區合興社區的一名無業人員。
愛人鄭宏斌原在鐵路上班,每月收入800元,是家庭的物質和精神支柱,雖說日子不算富裕,但還過得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原本很幸福的家庭,在2005年3月突然變故,愛人因腦出血不幸病故。突如其來的天災,讓本來就體弱多病的陳雪,無法再支撐下去,甚至精神有些頹廢。想想年幼的女兒,今年暑期即將要上小學,年老體衰多病的公公和婆婆還需要人照顧,自己又沒有工作,沒有了經濟來源,孩子學費指望何人,以後的生活該怎麼辦,陳雪沉默了……2005年4月,社區的工作人員來到她家,入戶走訪,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她家的實際情況,並給予精神慰藉。在與陳雪的談話中,她也堅強地向社區工作人員表示:要勇於麵對現實,從痛苦和困惑中解脫出來,重新再來,同時迫切地希望社區幫助她解決就業問題。社區了解她的想法後,經過聯係,於2005年4月把她介紹到中百八珍熟食店從事服務工作。初來乍到,她對這項工作很不適應,首先時間上,與以前的安逸閑適相比,每天起早貪晚,一天下來,腰酸背痛腿抽筋。其次麵對每天來來往往的人群和他們的每一聲叫喊,都心煩不已。她心想不幹了,回家呆著多幸福,可又轉念一想,不行啊,在家賦閑,固然輕鬆、自在,可家裏麵上有老,下有小,四張嘴在等著她來撫養照顧,加之社區領導的關心和幫助,使她又咬緊了牙關,產生了戰勝困難的勇氣,繼續工作下去。
屋漏偏遇連天雨,兩位老人身體又罹患重病,孩子年齡幼小,需要人照顧。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她不得不辭去剛剛適應的工作,2006年6月份,北票市政府和勞動就業局啟動了 “援助零就業家庭就業活動”,管理區、社區工作人員積極落實政策,全麵入戶走訪調查,並進行麵對麵的溝通。經過調查了解到,陳雪仍然有就業的願望和意向,希望找到一份便於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工作。確認為零就業家庭後及時上報,北票市政府出資購買公益崗位,統一安置零就業家庭人員。陳雪被安排到了北票市行政執法局從事清潔、保潔工作。每天上班4個小時,月工資350元,並繳納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這份工作她很滿意,既能照顧家人,又有穩定的收入,她不再苦惱,又找到了生活的亮點。現在,陳雪在這個崗位上很努力地工作著,她很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讓她重新振作起來,樹立起生活的信心。
為自己加油
高儷,女,今年37歲,二院社區居民。2001年,於北票礦務局下崗,對於這個丈夫剛剛下崗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她無所適從。夫妻雙雙下崗,使得並不寬裕的家庭生活失去了保障,他們還有一個上小學的兒子,孩子要上學,家庭中的各種生活費用需要支出,一下子沒有了經濟來源,怎麼辦?他們隻能靠父母兄弟朋友的資助過活,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剛下崗,她不敢出門,彷徨過,曾經一度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她知道彷徨不能解決問題,人總不能白活一回,不能向命運低頭,市場經濟不相信眼淚,適者生存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為了生存,她決心從頭做起,要靠自己的雙手,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生存之路,她在醫院做過勤雜工,在大街上擺過地攤,同時也從事過家政服務。但是,這些收入並不穩定,每天隻能掙點零花錢,那微薄的收入隻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
2006年6月份,市政府開展了援助零就業家庭就業再就業活動。
社區及管理區工作人員來到她家了解情況,確認為零就業家庭,需要援助,采取了 “一對一”的幫扶措施。上報市就業局後不到20日,在市裏統一安排下把她介紹到北票市園林處工作。
她終於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穩定工作,獲得了新的就業崗位。由於她本人工作兢兢業業,肯吃苦,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好評。她的月工資已經達到了350元,再加上丈夫在外打零工的收入,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不再為孩子上學交不起學費犯愁了。
用她自己的說法:“下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端正態度。在黨的領導下,有政府的關心,有熱心的幹部的幫助,我們下崗職工不再怕,他們為我們排憂解難,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我一定好好工作,為自己加油!用我的行動回報社會,回報那些關心和幫助過我的社區工作者!”
讓我的汗水灑在生我養我的家鄉大路上
北票市政府響應遼寧省政府號召,對零就業家庭實施就業援助工程,此項活動深得民心,也為創建平安和諧北票起到了積極作用。
我是援助零就業家庭就業工程受益人李桂榮。家住北票市城關管理區寰宇社區,一家三口人,沒下崗前生活就不寬裕,僅靠基本工資維持生活,打針吃藥有時還報銷一部分。自北票民族靴鞋廠破產後,我家就更是度日艱難。丈夫身體一直不好,體弱多病,不能外出打工,孩子又已長大,學費及各種開銷增多,無疑給我家生活雪上加霜。人家下崗後憑著在單位時掌握的一手好技術都能掙大錢,有的同事已經成了老板,或是自謀職業的個體戶,我卻因丈夫有病,孩子又小,家裏一貧如洗,自己又是一個年齡偏大的女人,所以一直打零工。打零工的日子很難,每月300元—400元。起早貪晚不說,更怕家裏突然發生什麼事,自己一旦請了假,這個工就打到頭了。所以總是心不在焉,幹不長就再次下崗。打工的日子我深有體會,但又沒有什麼辦法。丈夫常年有病,幹不了力氣活,我一人打零工掙錢也就是勉強維持溫飽和供孩子讀書。就是丈夫常年用藥也要多靠父母哥姐資助,日子久了心情總有點不是滋味,也不好意思找社區麻煩,但是我們社區趙主任知道後,非常同情我的生活處境,也曾幾次幫助過我,但杯水車薪,隻能解決燃眉之急。自從北票市按照遼寧省援助零就業家庭就業工程啟動後,社區主任把我的情況報給 “零就業安置辦”,我非常榮幸地被安置到五間房公路段做養路工,每月350元工資,並給我入了 “三險”,真是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項偉大的民心工程解決了陷入困境的我,我們全家人都非常高興,我丈夫的心情好了,身體也較以前好多了,他在家能幫我操持家務,教育孩子,父母哥姐也替我高興,我不用再為打零工東跑西奔了,家的親情更濃了,是政府為我分憂,是共產黨想到了我們這些零就業家庭的實際困難,為我們分憂解愁。
我代表我們全家人感謝黨,感謝各級政府,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表示一定要加倍努力幹好養路護路這一行,讓我的汗水灑在生我養我的家鄉大路上。
零就業援助政策鼓起他生活勇氣
寧君峰是冠山管理區冠山醫院社區一名普普通通的居民。小時候,媽媽就病逝了,扔下了他、爸爸和年邁的奶奶。這對幼小的寧君峰來說,內心的世界可想而知。沒有母愛、沒有人傾訴、沒有保護傘,在別的小朋友眼裏,他總是唯唯諾諾,不敢大聲說話的小人物。在大人眼裏,他是一個沒有母愛的 “可憐見”。
事情總是不盡如人意,命運總是那麼不公平,2005年下崗失業的爸爸又因糖尿病並發症去世了,撇下了他和80多歲臥床不起的老奶奶,這天大的打擊,寧君峰崩潰了。
自己以前在機械廠上班,每月幾百元錢加上爸爸的失業金,三口人勉強可以生活,可現在自己又下崗了,還有一個臥床不起的奶奶,以後的生活怎麼辦?自己20多歲了,還沒有成家。生活的前景對寧君峰來說不敢想象,他絕望了,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管理區的領導和社區的領導知道後,主動找他談心,采取不同的方式對他家進行救助。可這些隻能解決燃眉之急。
2006年6月勞動局實施對零就業家庭進行援助政策,寧君峰列為援助對象,不久後他被分配到了環衛處,每月350元,入三險 (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半天工、兩班倒,既照顧了年邁的奶奶又有了經濟收入,生活總算有了保障。
如今,寧君峰臉上出現了久違的笑容,對生活有了信心,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前不久,經人介紹,他與一位善良姑娘相識,兩人相處非常好,相親相愛。他逢人便說:千好萬好,不如黨的就業援助政策好,零就業家庭援助鼓起我生活的勇氣。
援助零就業 開出光明路
王淑雲是七彩虹社區居民,礦務局破產後,夫妻雙雙下崗,下崗後兩人一直沒有找到固定工作,靠丈夫開三輪車維持生計。
她有一個11歲的乖巧女兒,學習也比較好,本來挺幸福的家庭,突然發生了不幸,去年5月份丈夫患了白血病,這一晴天霹靂讓她難以接受,她天天以淚洗麵,可哭又有何用?性格剛毅、善良的她,心想:
無論如何也要給丈夫治好病。於是,她向親戚、朋友求助借錢,求醫、吃偏方,到外埠天津進行治療,經過一段時間不懈的努力,丈夫的病稍得到了控製。但此時她已經身負上萬元的債務。為了繼續治病、維持生活和還清債務,她到社區求助,看能否安排適合自己幹的活。
今年3月份市政府實施零就業家庭援助工作,發動各級黨、政、群、機關、團體,確定包扶單位,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實現有一人穩定就業。社區領導考慮到她家的實際情況,覺得由執法局包扶,安置的清理小廣告工作比較適合她,在管理區領導的幫助下,使其優先安排在執法局就了業。可是,就在她到執法局上班的第三天,丈夫的病情又發生了變化,不幸去世。半個多月過去了,還沉浸在悲痛中的她,想想身負萬餘元債務,想想還要供女兒上學,還要生活,她與社區主任道出了自己的想法,試試看吧,於是她到執法局去找領導,求助領導是否能讓她再回執法局幹清理小廣告的工作。
她找到了執法局的領導,說明了家裏發生的不幸和家庭狀況,領導安撫她後,迅速吩咐辦公室主任為她辦理了相關手續,她激動地哭了,她非常感激執法局領導為她解決了生計問題,也非常感謝市政府和社區對零就業家庭的重視,她逢人就講:“援助零就業,開出了我生活的光明路”。
現在的王淑雲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雖然負擔較重,但她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她有每月350元的生活費,再利用空閑時間賣點雞蛋,依靠自己的堅強毅力,她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腳下的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走下去前麵一片天
寶君華,原是建平縣富利紙廠的一名普通工人,丈夫肖宜軍自己經營著一家微型超市,孩子在讀初中,小兩口的收入雖然不是很多,但除正常的家庭開銷外,還能有一部分存款,一家人的生活挺溫馨的。
2002年由於企業改革,麵臨倒閉破產,她不幸下崗了。不久後,丈夫經營的超市由於競爭激烈,無法再支撐下去也倒閉了。再加之婆婆、公公身體有病,沒有人來護理,也搬到她家來住,給他們一家又增加了不小的負擔。這突如其來的多重打擊,擊破了他們原本溫馨的家庭生活。以後的日子如何度過?一家5口的生活費用從何而來?寶君華困惑萬分……家庭收入沒有了,使她和丈夫亂了方寸,以前本來不多的存款,早已花得一幹二淨了,而這時丈夫的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家庭花銷很大,孩子原本優異的學習成績,也因受家庭困難的影響而下降,並且麵臨失學的困境。迫於生活的壓力,寶君華不得不走出家門四處尋找新的就業門路,但由於年齡偏大,又沒有專業技術,她一直沒有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
為生存,她曾在勞務市場打過零工。但由於自己從來沒有幹過體力活,加之身體狀況本來就不好,一段時間下來,她已是疲憊不堪;後來,她又到火柴廠幹臨時工,到飯店當過服務員,雖然收入還算可以,但這些工作不是 “三班倒”,就是太 “靠時間”,這樣一來,她就沒有一點時間來照顧公公婆婆,她不得不又一次次放棄了。經過求職路上多次的風雨坎坷之後,她的身心受到極大的創傷,再也扛不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幾乎失去生活的信心。
2006年3月份,社區按照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組織人員在本轄區內開展了零就業家庭情況調查。將她家庭的基本情況詳細地錄入了微機,建立了台賬。社區專門成立了零就業家庭工作領導小組,召開了零就業家庭援助工作會議。當了解到寶君華一家的情況後,社區領導非常重視,決定以寶君華一家為典型,對她家進行重點援助。對於她低落的情緒,從思想上進行開導,緩解她的思想壓力,讓她建立起再就業的信心。經過我們的耐心開導,她終於走出了低穀,表示一定要支撐起這個家。為援助確實到位。經過研究,製訂了一個具體實施方案,先是在縣城內各處搜集一些用工信息,從中挑選適合她的崗位。如果沒有適合的,再到各用人單位去協商,請求他們的幫助。方案有了,我們說幹就幹,由勞動保障員專門負責到各處收集用工信息,經過幾天的奔走,雖然收集了幾十種用工信息,但是沒有一項是適合她的,這種辦法失敗了。可我們並沒有灰心,於是開始實施第二套方案,到處尋求用人單位的幫助,我們先後去了十幾個單位,可是這些單位有的根本不缺人手,有的不錄用女工。最後,我們來到了一家私營的手機超市,說明了來意,並把寶君華一家的家庭情況向超市的劉經理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之後,他們表示非常同情,並立刻表態,可以考慮給她安排一個適合的崗位,我們這些天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
在社區的協調下,在手機超市劉經理的幫助下,寶君華於今年6月份再次走向了就業的崗位,她所從事的是保持超市內的清潔工作,每天的工作量不是很大,月工資是400元,這樣她就可以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家裏。她的問題解決了,可是她的丈夫由於身體原因還在家待業,光靠寶君華的微薄收入是不能養家糊口的。我們經過市場調查,發現雖然現在街裏的出租車比較多,競爭比較激烈,但由於每天的流動人員比較多,還是有一定的市場,而且還不用動體力,很適合他。於是,在社區和親朋好友的幫助下,他買了一輛二手三輪車,幹起了出租。
一個月後,當我們再次看到寶君華一家時,他們臉上的笑容多了,現在一個月的收入加起來有1000元左右,家庭生活有了保障,而且孩子學習也更加努力了。她說:“這都是黨的再就業政策好,非常感謝政府各級領導對我的支持和幫助,我會盡我的全力努力工作,回報社會對我的關愛!”
抓住機遇 實現自身價值
高奇,今年32歲,中專畢業後分配到縣糧庫工作,2005年企業改製,她再一次下了崗。同年,丈夫的單位也不景氣,也離崗回了家。孩子正在讀書,鄉下年邁的公婆需要撫養,家庭生活難以維持。怎麼辦,才30出頭就無所事事,愁眉苦臉,不能這樣等下去,麵對無奈的現實,應該怎麼辦?
零就業家庭援助活動的開展,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希望,決定依靠政策扶持自主創業。缺少資金,找姐姐合作,動員她一起做服裝生意,開始姐姐不同意,認為壓本錢,沒做過,怕進貨有困難。她說,沒經驗,可以從小做起,不進高檔的,等了解市場行情後,再做品牌的。在她的勸說下,姐姐終於同意了,倆人湊足2萬元,在通勝租了幾平方米的一個小攤位,在經商的行業中邁出了第一步,第一次進貨,沒經驗,進回來的貨,一件也賣不出去,姐倆急得嘴起泡,哭的心都有了。
看到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她有了信心,也堅信付出的艱辛一定能得到回報。為了能讓孩子有個寬敞舒適的學習環境,為了能給年邁的老人多盡一份孝心,必須堅持下去。
她們也改變了經營策略,一是改進服務態度,二是壓低價格,就是賠錢也得把名打出去,三是更換了進貨渠道,去北京進貨,經過幾個月的艱辛拚搏,加上對服裝市場新的了解,功夫不負苦心人,生意總算有了起色。
看著丈夫在工程隊打零工賺錢,就和丈夫商量,在黃金地段開間精品屋,丈夫犯難了,錢不是小數目,上哪去借呀。社區知道了她們的困難,幫助她們申請了兩萬元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加上幾個月的盈利。在百貨大樓租下100平方米的精品屋,專營高檔男裝,由於她們服務態度好,對顧客熱情周到,價格又都控製在中檔左右,加上質量、信譽都有保障,很受廣大顧客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