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遺精頻繁,那麼可能是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的:一是精神因素。這主要是指男孩子對性過分感興趣(如經常看黃色書籍等)。二是體質虛弱。如果孩子各髒器的功能不夠健全,如大腦皮層功能不全,失去對低級性中樞的控製,也會發生遺精。三是局部病變。如果孩子的性器官或泌尿係統的局部病變,如包莖、包皮過長、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也可以刺激性器官而發生遺精。
遺精通常會給處在青春期的男孩帶來苦惱、困惑、羞愧、恐懼、不安,甚至罪惡感,這其中的原因是與遺精發生的方式有很大關係。男孩遺精不像女孩月經那樣單純,一般都含有比較強的心理活動。當然,這種心理活動,常常是在無法控製的情況下發生的,尤其是第一次遺精,絕大多數男孩都是從睡夢中醒來之後發生的,而且做的夢大都與性有關。有些男孩對遺精有不正確的認識和心理反應,這往往引起不良的心態而影響情緒和健康,甚至產生嚴重後果。實際上,遺精是一種很正常的生理現象,就和女孩子會有月經一樣,它不僅不醜惡,而且還是男孩子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既然是這樣,身為父母就應該告訴孩子坦然地去麵對它。
我國的性教育明顯滯後於青少年心理的發展狀況。受封建陳腐性觀念的影響,“性肮髒”、“性恥辱”的觀念,使大多數中國人談性色變,對性難以啟齒。男孩的煩惱與焦慮正是由於缺乏適時、適當的性教育引起的。遺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除體內積累的性緊張,達成一種生理平衡。
青少年時期,男孩子性生理已經逐漸發育成熟,但性心理還不是很成熟。男孩子首次遺精時往往會感到驚恐和疑慮。因此,家長不僅要尊重他們生理發育的事實,還要注意向他們宣傳科學的性知識,使他們能懂得身體的這一重要變化。
1)讓孩子了解青春期的知識
父母要結合孩子生理發育的具體情況,適當地進行較為深入的性知識內容的教育,幫助孩子認識男女第二性征的表現及差異,向孩子介紹兩性生殖器官的構造及作用等。作為父母,有責任、有義務對孩子傳授係統的性知識,讓孩子認識性、了解性,因此要因勢利導,針對孩子的生理變化,幫助孩子重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2)培養對性的科學態度
父母要在向孩子傳授青春期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孩子對性的科學態度,讓孩子明白遺精和其他第二性征的出現是自然的現象,是每個男子漢成長都必須經曆的,是自己健康的標誌,而絕不是什麼可恥、肮髒的事情。
3)遠離刺激源
父母應該注意使孩子遠離不必要的性刺激。比如說,房間裏的溫度不要太熱,晚飯不要吃得太飽,給孩子準備一套寬鬆的、棉質的睡衣褲。當發現孩子遺精的時候,給他準備一條小毯子,或一條幹淨的內褲,放在他的枕邊,再準備一些手紙。睡覺前,不要讓孩子太興奮。
4)教育孩子注意生理衛生
父母有義務教育孩子保持生理衛生。這一時期,男孩子的褲子不宜過緊。此外,還要注意保持外生殖器的清潔。
5.我的好像比別人小
——解除男孩子的憂思
高中的時候,學校組織學生去體檢。小海檢查完後在屏風後麵穿衣服。偶然間聽到兩個同學在談論陰莖短小的事。小海在想,什麼是陰莖短小?這個問號在小海心裏紮了根。小風是小海的好朋友,小海把自己心裏的疑惑告訴了小風,小風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結果,兩人跑到省圖書館待了一上午。在一本介紹性知識的書,上麵寫道:“17歲以上的正常男性陰莖在常態下(即非勃起狀態時)的長度為7厘米,平均8)5厘米……”看過資料後小海跑到家關好門,在臥室裏,量起陰莖的長度來。結果不達標。小海在想:“我們已經18歲了,陰莖是不是還會長呢?”
男孩到了青春期後,麵對自己生理上的發育,身體上的改變,心理上都會出現一些困惑,有的甚至惶恐不安,特別是青春期男孩對陰莖發育較小感到苦惱。個別男孩由於覺得自己的陰莖長得小而終日惶恐不安。其實,陰莖形態的大小、發育的早晚,個體之間會有一定的差異,不必為此過於緊張。
孩子陰莖大小的差別其實就如同人的高矮胖瘦、五官相貌的差別一樣,是很普遍,也是很正常的。在正常的非勃起狀態時下,陰莖的長度應為4)5~8)5厘米,平均為6)5厘米;直徑為2)0~3)0厘米,平均為2)6厘米;周長,陰莖中部為7)0~9)5厘米,平均為8)2厘米;陰莖冠部為7)2~9)8厘米,平均為8)5厘米。一般來說,發育成熟的男子陰莖的長度與周徑在常溫下小於這個正常的平均值;發育不正常、隻有在小於4厘米,且沒有勃起能力,同時伴有第二性征發育不良,無生育能力,且影響性生活者,才可稱為陰莖短小。陰莖短小大多是因為先天的原因,出現幾率極小。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由於過於肥胖,陰莖埋藏在脂肪層內,外露的部分較小。這種隱匿性陰莖尚屬正常,但在生長過程中進食過多,運動量較少,一旦脂肪繼續積累,陰莖就漸漸隱埋皮下。對這種情況,隻要在青春期發育時適當控製飲食、加強運動並減肥後,情況就會好轉,所以不需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