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另眼看辛莊(1 / 2)

從麻河看辛莊村建築

辛莊村麻河呈油鍋狀,共有六個。從布局看,分布在主幹道附近,靠近洞門和廟宇附近。1號麻河靠近西洞門和三官閣,2、3號麻河(是村裏最大的麻河)靠近大覺寺與堡子,4號麻河靠近中洞、小洞門和財神廟,5號麻河靠近觀音廟,6號麻河靠近東洞門與真武廟。

從麻河布局看其特點有二:一、主幹道附近。二、在廟和洞門附近。村裏人說“有麻河的地方就有廟,凡有廟的地方可見到麻河”。

為什麼會形成以上特點?筆者認為是在修造洞門廟宇時需要大量的土,而簡捷實用的辦法就是就近取土,這樣就挖出了六個大土坑。由於是在主幹道附近,加之村的地形是東高西低,綿延二華裏,玉泉山之水又是穿村而過,六個大土坑就起到了雨天緩流、旱天蓄水、平時調節氣候的作用。古人這種就地取材、一箭雙雕的可持續發展做法是可取的。

附:麻河小憶

家鄉至少有大大小小六個麻河,兒時一直認為是幾個“大水坑”而已。而對“大水坑”裏發生過許許多多事情的記憶又是那樣的深。

夏季的上午和下午,麻河是婦女洗衣服、嘮嗑、嬉戲之樂園。嫂子大娘,大姑娘小媳婦端著自家的髒衣物來到麻河邊,先占好空兒,也就是石板大些的位子。把衣物浸泡在麻河裏一會兒,就將衣物撈在石板上,掄起棒槌敲打起來,“劈劈啪啪”響成一片。她們手動嘴也閑不下來,昨夜誰家的漢子沒回家了,誰和誰相好呀,誰家小子看上誰家的閨女啦,誰家的婆婆管媳婦太嚴啦,誰家吃的沒米啦,“武金鳳”(東梁村挑著賣貨的“貨郎擔”之人)賣的塑料頭繩可漂亮啦、藍頭巾比紅頭巾質量好、這回買的藍顏色(買染布的染料,本村人叫“買顏色”)染的衣服可好看了,誰昨夜聽見鬼叫了……所有的家長裏短,神神鬼鬼的消息在這裏彙聚、擴散。同時又把所有的煩惱與憂愁一股腦拋進麻河裏。

洗衣物者把洗好的衣物一般情況下就晾曬在左右的草坪或樹枝上,麻河周圍就呈現出一道紅花柳綠亮麗的風景線。麻河裏的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她們可真有點“樂不思蜀”的樣子。

臨近中午和晚上,麻河是牛羊的飲水源,當它們奔跑著,不管三七二十一,呼嘯而來時,其他都得乖乖讓位給這些生靈。

夏天的中午,麻河成了男人們的天下和孩子們的樂園,會鳧水(遊泳)的男人在麻河裏表演仰、踩、鑽水(潛水)絕技。閻敬榮、郭月喜的踩水,北京知青的仰泳是非常令人羨慕的。後生們經常撩水起哄沒有洗完衣物的大姑娘小媳婦,有的將洗衣物用的石板,背在背上來個鑽水把它丟到麻河底,有的抓個青蛙偷偷放在準備洗的衣物裏。小男孩光著小屁股,肆無忌憚地、有恃無恐地露著小雞雞,反複練“狗卜騰”。筆者70年代時也曾在大麻河被“慫恿”著表演過所謂的各種絕技,喝過了多次麻河水,但也沒覺得過“倒胃”,到是留存了許多的記憶。

蜻蜓、燕子圍繞麻河穿梭不斷,蝌蚪、青蛙滿地串,蟬鳴蛙叫聲不絕於耳。特別是雨季的夏夜,麻河裏的青蛙組成的原生態合唱團“肆無忌憚”地不間斷地表演。

冬天到了,1、4、5、6號麻河凍得像鐵殼一樣結實,是孩子們爬冰、滑冰的樂園。2、3號麻河水較深,一般在三九以後才敢在冰上麵“撒野”。

家鄉的麻河,實際不是河,也不是單純的大水坑!是家鄉在明代時為建洞門和廟宇而取土開挖的大坑,夏天充沛的雨水流進去後就成了死水潭,有人說是先人用這樣的死水來漚麻,因此而得名麻河。筆者與父親確曾也在這樣的死水潭漚過六七年的麻。是否是因漚麻而叫“麻河”我也不得而知,但麻河吸納了許多蟬鳴蛙叫,包容了太多的故事,化解了很多憂愁與煩惱。麻河,給我的很多歡樂,至今讓我忘也忘不掉。

從地名看辛莊村建築

辛莊村的地名大約有:為王、順道、中道渠、道角、蛇絲坡、封神坡、羊圈坡、馬咀、北坡、廟灘、小廟咀、小廟咀溝、東西窯頭、橋上、官莊、東坪、西坪、二畛、三畛、柳蔭、南梁、狼坡、達裏地、施家墳灣、許家墳、桃兒墳、張家墳、趙家墳、道兒北、錢咀溝、錢咀坡、滿牛、兔兒腦、大東溝、長溝、少林寺、暮迎望、牆西、牆東坡灣、牆後頭、南場、南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