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儒家思想的幸福觀之EAP借鑒(1 / 3)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結合曆史傳承逐漸演化彙集成的具有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蘊含的智慧,無論是在倫理層麵還是在哲學層麵,都同EAP的原理、目的、方法相契合,且具有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和生命智慧的價值。因此,企業EAP的研究和應用不能脫離文明古國千年傳承的傳統文化,通過將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智慧進行提煉,與EAP在理論層麵進行有效銜接和導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EAP理論體係。

幸福是人類的永恒追求,也是儒家傳統哲學的重要主題,正與EAP主旨契合。儒家思想中的經典幸福觀——“孔顏之樂”和“君子之祿”,企業可參考借鑒,引導員工尋找“幸福”的道路。用健康的、科學的、高尚的精神追求與企業EAP結合,讓員工能夠由內而外地感受幸福,培養對幸福的感受力。

孔顏之樂

儒家幸福觀把幸福與道德緊密相連,無論是講幸福的具體形態、基本原則,還是講幸福的實現途徑、超越境界,都與道德難解難分。“孔顏之樂”是儒家幸福觀的典範,是一種安貧樂道的德性幸福。在孔子的哲學思想中,“安貧”和“樂道”構成了德性幸福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麵,道德主體的德性精神對於幸福主體的愉悅體驗發揮著關鍵作用。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意思是:孔夫子讚許道:“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孔子的意圖並非是要人們刻意追求“簞食、瓢飲、陋巷”,而是告訴人們即使是在簡陋的外在環境中,仍能樂在其中,仍能孜孜好學,仍能具備感受幸福的能力,感受內心深處流露的喜悅。

孔夫子本人也有著樸素的生活觀。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意思是:“即便是吃簡單的食物,喝白水,彎起胳膊就能當枕頭,快樂自在其中。非道義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簞食”、“瓢飲”、“陋巷”、“飯疏食”、“飲水”、“曲肱枕”的生活立場鮮明地宣揚樸素的幸福觀,孔顏的這種境界將精神升華到了突出的地位,強調幸福不僅僅取決於感性欲望的實現程度,從而進一步凸顯了人不同於一般生物的本質特征。在理性對感性的超越中,人作為道德主體的內在價值,也得到了更為具體的展示。“孔顏之樂”奠定了儒家德性幸福的基本形態,此種幸福強調德性的完滿、人格的成就、境界的升華,在儒家幸福觀中確立了德性至上的原則。

“孔顏之樂”所表達的是一種通達坦蕩、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一個人排除了物質生活貧困窘迫的幹擾,也就排除了最易動搖人、使人憂懼、使人信念易變的幹擾源。能夠笑對貧困,自然可以笑對人生;能夠笑對貧困,自然可以笑對權貴;能夠笑對貧困,自然可以坦然笑對世間一切向倫理挑戰的愚行。這是一種灑脫自得、曠達放逸的境界,有了如此境界,才能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論語·學而》),才能“樂以忘憂”。

“孔顏之樂”的幸福觀對企業的EAP管理有以下借鑒:

1.感受“幸福”的超然心態

通過對“孔顏之樂”的深度剖析,我們認識到,聖人、君子之樂是不受外界環境的幹擾,無論麵對何種處境都能泰然置之的超然心態。當今社會,人麵對的外部環境紛繁複雜、誘惑頗多,如果企業的員工能夠明白,幸福並非來自外界而是內心的感受與情懷,便能夠經受住物質與利益的誘惑,減少虛榮帶來的內心折磨,無論麵對如何複雜多變的環境,都能夠保持一顆恬淡、安然的內心。

2.安住當下

聖人、君子之所以在任何環境都能夠享受幸福、快樂、喜悅的感受,是因為他們不但有著超然的、平和的內心,更因為他們時刻保持冷靜,能夠與每一個當下和諧共處。他們不挑剔環境,無論是逆境、順境都能夠坦然麵對,他們的內心與每時每刻外部發生的一切形成一體,不批判、不抗拒,貧乏就享受貧乏,疼痛就享受疼痛,簡陋就享受簡陋。如果現代企業員工能夠向聖人學習,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崗位,被分配了怎樣的工作,都能夠在每時每刻與自身所處的外部環境和諧相處,安住當下,少一分幻想、浮躁,多一分專注、鑽研,自然就能從內心深處流露出一種喜悅的力量,這便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