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動適應環境(1 / 1)

毛澤東說,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達爾文講,適者生存。環境也許是無情的,但人應該是聰明的,應該主動去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

有一個人很有才華但卻總是落魄不得誌,便向一智者請教。智者舀起一瓢水,問:“這水是什麼形狀?”這人搖頭:“水哪有什麼形狀?”

智者搖了搖頭,先把水倒入杯子,然後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花瓶。最後再把水倒入盤子裏麵。

對於智者一連串的動作,這個人想了半天,最終開竅了,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通過水告訴我,我們經常麵臨的各種環境,就好像這一個個容器。而人應該像水那樣,主動地改變自己,去適應各種環境,盛進什麼容器就是什麼形狀。”

法國著名科學家法伯發現了一種很有趣的蟲子,這種蟲子都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它們外出覓食或者玩耍,都會跟隨在另一隻同類的後麵,從不另尋出路。

法伯做了一個實驗,他將這些蟲子一隻隻首尾相連放在了一個花盆周圍,這些蟲子就隻會不知疲倦地在圍繞著花盆轉圈,直到累死為止。

這種可憐的蟲子給我們的提示就是:不要自以為是,不要一條路走到黑,要主動尋找出路。

在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穀。山穀的西坡長滿鬆、柏、女貞等樹,而東坡卻隻有雪鬆。這一奇異景色的謎底是什麼呢?

原來,在下雪天,當雪鬆上的雪積到一定程度,雪鬆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會向下彎曲,直到雪從枝上滑落。這樣反複地積,反複地彎,反複地落,雪鬆完好無損。可其他的樹,卻因沒有這個本領,樹枝被壓斷了。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這方方麵麵的壓力,有時候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這時候,我們需要像雪鬆那樣具備彈性,去主動改變自己,彎下身來,釋下重負,就又能夠重新挺立了。這主動的彎曲,並不是低頭或失敗,而是一種隨遇而安的生存方式,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在一次大會上,赫魯曉夫大肆揭露並批判斯大林的暴政。有人遞上紙條,質問赫魯曉夫:“您當時也是權力核心集團的一員,為什麼當時不起來反對斯大林?”

這是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赫魯曉夫很難堪,他很難做出回答,但他又不能不回避這個問題。赫魯曉夫沉思了片刻,拿起條子,大聲念了一遍條子的內容。然後望著台下,大聲喊道:“誰寫的這張條子?請你站起來。”

沒有人站起來,所有的人都心怦怦地跳,不知赫魯曉夫要幹什麼。寫條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心裏後悔剛才的舉動,想著一旦被查出來會有什麼結局。赫魯曉夫又重複了一遍他的話。全場仍死一般的沉寂,大家都等著赫魯曉夫的爆發。

幾分鍾過去了。赫魯曉夫平靜地說:“好吧,我告訴你,我當時就坐在你現在的那個地方。”

赫魯曉夫巧妙的回答說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在這世界上,能夠改變環境的是極少數人,多數人是不能改變環境的,隻能夠適應環境。

中國革命為什麼會最終選擇毛澤東作為領袖,就是因為他能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將馬列主義適用於中國的具體環境,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等一係列獨特的見解。雖然被陳獨秀等人指責為“農民意識”。然而,中國革命的實踐證實了毛澤東對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是正確的,充分體現了毛澤東思想裏麵的實事求是的作風。

一個人想要成功,能不能適應環境,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不能適應,就不能生存,談何發展,又如何能成功呢?

毛澤東說,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達爾文講,適者生存。環境也許是無情的,但人應該是聰明的,應該主動去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