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類終生的追求(1 / 1)

古人雲: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就是說,人生就像匆匆過雁,有些人並不是太看重物質利益,因為人的肉體存在是很快就會消失的,所以,人們就對精神追求更加注意了,注意加強自身修養,為自己留下美好的名聲。儒家把“立德、立功、立言”作為人生不朽的事業,以一言之就是為了“立名”,因為任何“德”、“功”、“言”都是人所樹立的。的確,人活著就是要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否則你又何必來人世走一遭呢?

人們都有好“名”之心,私下裏都希望自己能成“名人”,能躋身“名流”,能成“名家”。“名”就是最暢行無阻的通行證,“名”就是票子房子車子女子和位子,“名”就是萬眾矚目風光無限……

在美國的匹茲堡大學校園內,有一座高高的教堂。每年新生入學的時候,這個教堂就會發一些關於它曆史的小冊子給每一個路過的人。這個小冊子記載的是關於這座教堂的捐贈者。他捐贈的目的是為了紀念他的母親,並且將他的名字和他母親的名字一起留進這個龐然建築裏。當然,這個人不可能是一個窮人。捐贈一座教堂或者其他的建築給一些大學,這是那些富人們在世上留名的一貫手法。富人們為了留名,不惜用金錢購買。

至於那些沒有多少錢的人,他們就不能用金錢去購買一座建築來捐贈了。可是,他們仍然對留名於世感興趣。有些人在一座建築落成時,花一些錢,買下他們的名字被刻在路邊的石塊上的權利。可惜,這些名字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經過多少人走路的摩擦,後來已經完全脫離了原來的本相,字跡也變得模糊不清了。如果你走在那些石板上,停下來想辨認那些模糊的字跡,卻發現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心中不免要感歎一番:那些花錢買下在石板上刻其名字的人們,他們一定也曾想到過,有一天他們刻在石板上的名字將會因為歲月的侵蝕而變得完全無法辨認,他們的名字也就無法得到永生,然而這並不能阻止他們留名於石塊的行動。留名於後人的魅力真的有這麼大?

每個人對名聲的不懈追求,這個追求是自發的、自覺的、被動的,甚至是無法控製的。不可否認,“名”是一種推動社會前進和發展的杠杆和動力。為了成名,人們就不得不去想方設法求奇獵險,也給社會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才不會感到寂寞和無聊。比如說貝多芬交響曲、查理香檳、蔡倫造紙、後羿射日等,都是天下聞名的、萬古流芳的。所以,人們也並不反對“人過留名”的種種行動,隻是不要被它給糾纏住而不能自拔就行。但是,“名”字決不能擺脫開生活的本身,它們與生活緊密相連。要生活就得有生活的技能,技能越高,生活的難度就會越小。所以,對於人類來說,生活的技能是最重要的。

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培根、成吉思汗……那一個個遙遠而熟悉的人名,就如同天上的太陽,永遠散發著燦爛的光輝,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內心。

有句古訓叫“人怕出名豬怕壯”。然而,五千年來,有幾個不想出名的人?最早的關於人生意義的論述是“三不朽”,不朽就是名垂青史的意思,人都是要死的,但能成名,而且青史留名,就心滿意足了。於是,英雄也好,才子也罷,都要去取個“功名”。在科舉時代,一些書生們“十年寒窗無人問”,圖的就是“一舉成名天下知”!

古往今來,想出名的人不計其數,但名不是那麼好出的,於是有些人為出名就會不顧一切、不擇手段。“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就是這些人的內心寫照。“名”陷入於瘋狂和不義的例子也有很多,有些人為了能出名,而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做出違法犯罪的事。

曾有一位青年想出名想得發瘋,他居然跑到清華北大校園餐廳裏去用自製的爆炸裝置製造爆炸案。事後還怕警方不知道,親自給北大、清華校園網電子郵箱發郵件,詳述爆炸裝置情況。警方順藤摸瓜抓到了他。在接受警方審訊時,他坦率地說:“選擇在清華、北大製造爆炸案,是因為兩校都是名校,在那裏搞爆炸可以出名。”這個青年果然一炸成名了,不過成的是臭名、罵名而已。

英雄美名,流芳百世;小人罵名,遺臭萬年。“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這“名”就與“名聲”、“名譽”、“名望”牢牢焊接在一起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堅守自己的節操,不讓自己的“名譽”沾上半點齷齪,成了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曆史深處對嶽飛的讚譽,則更是為人們豎起了一麵關於“名”的鏡子。

人們追求“名聲”,講究“名譽”(這裏的“名聲”和“名譽”當然是流芳百世的美名,而不是遺臭萬年的惡名),無疑是有利於社會文明的進步的。社會發展告訴我們,一個時代,如果其成員都不把自己的“名聲”、“名譽”和“名望”當一回事,隻顧削尖腦袋不擇手段地去追名逐利,這個時代就將是一個毫無希望的時代。如果人們都不去追名逐利,社會也是無從進步的。追名逐利本沒有錯,對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也無需苛責。雁過為了留聲,人過為了留名,這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