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自身都有一定的惰性,職場人員當然也不例外,“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對於每個人來說,隻有把自身的惰性克服掉,做到恪守勤奮與敬業,不斷學習與創新,才能在人生職場激烈的角逐中,縱橫捭闔,遊刃有餘,從而贏得職業生涯的輝煌,而不至於“敗走麥城”而導致自己的職場人生出現“滑鐵盧”的情況。
一個“老牌”大區經理在一家企業做了整整8年,後來因為自恃勞苦功高,目無組織性、紀律性,在外派期間,白天在市場上“泡賓館”、晚上通宵“泡網吧”,整天都無所事事,自己的市場可以說做的是一塌糊塗。
一天上午,該企業總經理隨機暗訪時,在市場上沒找到他,後來在一家設施不錯的賓館裏發現了尚未起床的這位經理,為“殺雞儆猴”,維護企業營銷製度的嚴肅性,打造出一支真正的營銷“鐵軍”隊伍,最後,該企業的總經理不得不揮舞起懲戒的“屠刀”,戚戚然而將該經理果斷“殺掉”。在準備開除這位大區經理的時候,企業裏也曾有很多人為他開脫求情,因為這位經理是伴隨著企業的發展而一天天成長和成熟起來的,在當年他是一位“南征北戰”、功績卓著的功臣,曾為企業的快速發展立下汗馬功勞。但該企業的總經理卻不這麼認為,他說:“在我們這樣一個成長型的企業裏,我們需要的是勤奮和敬業,凡跟此人一樣有惰性的人,無論他的能力有多高,功勞有多大,為了整個營銷團隊和企業的希望,我們隻能進行嚴厲的處理,決不寬恕!”
其實,在我們現實的職場生活中,類似以上案側的事情很多。有部分職場人員自認為是老市場而“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這樣做的結果是:市場銷量會急速下滑,經銷商的投訴和不滿大幅度增高,最後甚至會造成“大意失荊州”,市場全軍覆沒直至“敗走麥城”之嚴重後果,最終導致“樹倒猢猻散”,市場一片糟,職位也丟了,前途也跟著完了。而這些都是由人自身的惰性造成的。
人的惰性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表麵的惰性,如手懶得動,腳懶得抬,口懶得開;另外一種是隱藏著的惰性,也稱為“積極的惰性”,例如表麵上忙得不得了,實際上眼睛懶得觀察,腦子懶得思考。人性本惰!而這兩種惰性有很多人是同時俱備。惰性,尤其是“積極的惰性”光顧我們時,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讓你身陷其中,甚至於無法自拔。
楊帆2003年任某著名家電企業區域辦事處經理,手下管著五個營銷主管和一批終端銷售代表,該區2002年銷售額近5000萬,2003年的任務是在上年度的基礎上增加30%。然而由於市場多年來殺雞取卵式的增長,經銷商那邊積壓了大量的庫存,並且由於那年該企業是個費用調整年,各項促銷費用大幅度減少:原先按區域銷售額2%的促銷費降為1%,並且該額度還要和上個月區域銷售完成率直接掛鉤。於是每月完成率總是低於80%,促銷費當然也一點點少了下來,這樣一來,就慢慢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多年以來他們習慣於以大量的促銷拉動市場,而現在這杯水車薪簡直讓人無所適從!麵對業績的重重壓力,楊帆不知道該怎麼辦,總是在辦公室一坐就是半天——思前想後;他總是不斷地和領導“磨”資源——怨天尤人!半年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他與另外一個排名倒數第一的經理一起被下轉一級。楊帆認為業績不好的客觀因素是主要的,況且在位時,在費用極其緊張的情況下,也運做過好幾個效果還不錯的大型促銷活動,所以,他感覺自己很委屈,於是,一怒之下就辭職不幹了。
時間可以把很多記憶衝刷掉,但楊帆每次與朋友提起那段經曆時,他幫說自己沒有錯,說自己很冤。事實上,導致他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因抱怨而引起的惰性。
“人生最大的困擾就是甘於平庸”。創業大潮激勵著每位不甘平庸、心存夢想的人,使他們在經過無數的困苦和掙紮之後,成就了自己的夢想。
懶惰會吞噬人的心靈,使心靈中對那些勤奮之人充滿了嫉妒。
懶惰的人如果不是因為病了,就是因為還沒找到最喜愛的工作。
沒有天生的懶人,人總是期望有事可做。由病中痊愈的人,總是盼望能起床,四處走動,回到工作崗位上做點事——任何事都可以。
懈怠會引起無聊,無聊也會導致懶散。相反,工作可以引發興趣,興趣則促成熱忱和進取心。
克萊門特·斯通曾說:“理智無法支配情緒,相反行動才能改變情緒。”選定你最擅長、最樂意投入的事,然後全力以赴付諸行動!
許多人都抱有這樣一種想法:“我的老板太苛刻了,根本不值得如此勤奮地為他工作。”然而,他們忽略了這樣一個道理:工作時虛度光陰會傷害你的雇主,但受傷害更深的是你自己。一些人花費很多精力來逃避工作,卻不願花相同的精力努力完成工作。他們認為自己騙得過老板,其實,他們愚弄的隻是自己。老板或許並不了解每個員工的表現或熟知每份工作的細節,但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很清楚,努力最終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可以肯定的是,升遷和獎勵是不會落在玩世不恭的人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