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重華帶羲兮的帶領下,漸漸深入雷澤,雷澤之中方向不辨,一眼望去全是灰蒙蒙地氣體,根本都看不到一絲陽光,全不是一塊塊死地沼澤,姚重華與羲兮還是在雷澤外圍,並未深入雷澤之中,所以並未體現到雷澤的恐怖,沼澤之地還能落腳。
半日後,羲兮在一塊巨大腳印停住,硬是要停下半日再走,姚重華隻得將鎖在旁邊的半截枯樹之上,接著從衣袍之中掏出一些肉幹,與一個火種點些枯枝烤起肉幹來。
“你知道為什麼要雷澤之中這塊巨大的腳印停下麼?”羲兮興奮望著雷澤之中巨大腳印,捧著頭腦,露出天真的笑意,轉過頭顱對姚重華說道。
“不清楚,不如說來聽聽。”姚重華好奇羲兮怎麼望著一塊巨大腳步,露出這麼快的神色。
“唉,你這都不知道,我為你不值啊。”羲兮突然露出為姚重華惋惜的笑容,接著翹起嘴巴說道:“傳說某一天,華胥從仇池畔長青山穴居地出來,沿途看見魚兒在水裏跳躍、花草在路邊點頭、鳥兒在枝頭歌唱,一切都好像是在歡迎她的到來。懷著愉悅的心情,華胥走到河邊,看見在雷澤的沙灘上有一隻六尺長的巨大腳印。華胥覺得驚奇,就脫下獸皮靴,赤腳踩在那巨人腳印之上。忽然間,一股暖流直入華胥心扉,仿佛雲霧之中,一道彩虹圍繞著她——這一刻,華胥懷孕了。華胥懷胎12年之久,始終不見嬰兒臨盆。這年的十月初四那天,華胥到仇夷山南麓打獵,在快速跳動中振蕩了胎氣,當場生下一個男嬰,這就是伏羲。這就是所謂“華胥感應天神而孕”,19年後,伏羲第一次回閬中。此時,華胥又已帶領部族和11個月的女兒女媧回到閬水之濱安居樂業了。伏羲看到母親、妹妹和鄉親們在湖邊用樹杈、石塊擊打遊魚,命中率很低,便決心改變這種落後的狀況。他從蜘蛛結網捕捉飛蛾受到啟示,教人們用林中的藤蔓編織成漁網捕魚。吃不完的魚,他又教人們用樹皮編成簍養起來。這種漁具,就是現在嘉陵江流域的漁民仍在使用的“巴簍”;他便從野蠶吃葉吐絲受到啟示,教人們養蠶、繅絲織布,人類從此便開始穿上了冬暖夏涼的布製衣服。事隔幾年後,伏羲第二次回到華胥身邊。他看到這裏的百姓狩獵方式和使用的武器十分落後,往往勞而無功,便教人們用石頭、木棒、竹片磨製成兩端鋒利的武器打獵。遇到大獸、凶獸,就組織大家執銳器群起而攻之。結果,按他教的辦法和發明的武器打獵,人們的收獲比原先增加了許多倍。吃不完了,他又教人們將那些受輕傷的野獸或小獸豢養起來,從而揭開了人類飼養豬、馬、羊、兔等家畜的序幕。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年逾98歲的伏羲,於是第三次回到閬中,潛心刻書契,而這些書契皆玉片、石片,無文字,智者參之悟道,仁者參之悟德,能者參之悟縱橫之術。伏羲又研習易經,專注地畫演乾八卦,這些是人類最早了解世界的文化符號。他還深入民間,教人們用象形、會意、形聲等“六書”達意表情,從此結束了人類以結繩記事的落後辦法。他又開始製琴瑟、灼土為塤,並創作出《駕辨》、《勞商》、《鳳來》、《離基》等聖樂。從此,華夏子孫們的生活開始沐浴著音樂的曙光。伏羲大神為大荒子民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大荒子民將這塊巨大的腳印,稱為履跡石,傳說踏上這履跡石便能獲得永遠的幸福。”
```````````````````````````````````````````````````````````````````````````````````
這章注定有些水,要改的以及前麵的也要改的····
大荒獸類續表···
················
四靈獸】
【龍】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征,曆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鳳凰】頭像雞,頷像燕,頸像蛇,胸象鴻,尾像魚。五德之鳥。雄為鳳,雌為凰。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征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讚》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