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南第一山——雁蕩山(1 / 3)

雁蕩山,又名“燕宕山”,形成於1.2億年前,位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境內,部分位於永嘉縣及溫嶺市。距杭州約300公裏,距溫州70公裏。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素有“袁中絕勝、海上名山”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整個雁蕩山係綿延數百公裏,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為北雁蕩山、中雁蕩山、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東雁蕩山,通常所說的雁蕩山風景區主要是指樂清市境內的北雁蕩山。由於處在古火山頻繁活動的地帶,山體呈現出獨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岩怪石,堪稱地貌博物館。

徐霞客遊曆的並非整個雁蕩山係,而是其中最出類拔萃的北雁蕩山。他在《遊雁蕩山日記》中對北雁宕山主要景觀靈峰、靈岩、大龍湫三絕加以了詳盡描繪,並對許多細微奇景如龍鼻水、老僧岩、獨秀峰等也進行了描繪。尤其是13日、14日的兩篇日記,文字奇峻中見優美,具形具象、亦景亦情。

北雁蕩山被稱為“古火山立體模型”,到處是難得一見的景觀,群峰崢嶸、怪石嶙峋、洞壁幽深、泉瀑雄奇、梵宇壯觀、古木參天。這樣的一處地方恰好暗合了徐霞客的興趣,山奇水怪,剝去了世間紛擾,這就是他想探尋的。

徐霞客在遊記裏寫道:“欲窮雁蕩之勝,非飛仙不能!”何不跟著本書領略一下這仙家才有幸一睹的勝景。

(一) 徐霞客的雁蕩山

1、登峰

(1)四月十一

自初九日別台山,初十日抵黃岩。日已西,出南門三十裏,宿於八嶴。

十一日二十裏,登盤山嶺。望雁山諸峰,芙蓉插天,片片撲人眉宇。又二十裏,飯大荊驛。南涉一溪,見西峰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餘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裏,過章家樓,始見老僧真麵目: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側又一小童傴僂於後,向為老僧所掩耳。自章樓二裏,山半得石梁洞。洞門東向,門口一梁,自頂斜插於地,如飛虹下垂。由梁側隙中層級而上,高敞空豁。坐頃之,下山。由右麓逾謝公嶺,渡一澗,循澗西行,即靈峰道也。一轉山腋,兩壁峭立亙天,危峰亂疊,如削如攢,如駢筍,如挺芝,如筆之卓挺立,如襆頭巾之欹傾斜。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雙鸞、五老,按翼聯肩。如此裏許,抵靈峰寺。循寺側登靈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後,側有隙可入。由隙曆磴數十級,直至窩頂洞。則窅深遠然平台圓敞,中有羅漢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離開天台山後不久,我們就開拔雁蕩山了。四月十一,在盤山嶺可以遠望雁蕩諸峰,巍峨矗立,直插雲霄。前行二十裏,在荊驛歇息不久便向南渡溪,山峰上矗立的岩石形態各異,或似老僧,或似孩童,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距章樓二裏的半山腰上是石梁洞,洞口極其險峻,洞中卻開闊坦蕩。渡過河澗,西麵就是靈峰。山中有危峰亂疊,或高或低,或挺或伏,亦有清潭流水。剛入靈峰洞,又進窩頂洞,風景深然,直到夜色已露我才匆忙返寺。

(2)險絕靈峰

靈峰是雁蕩山的精華,與靈岩、大龍湫並稱“雁蕩三絕”,也是徐霞客遊雁蕩山的首站。徐霞客在靈峰上又是穿洞,又是逛寺廟,玩得不亦樂乎,直到臨天黑才返。其實,靈峰的夜景也是不可錯過的美景。

靈峰景區東至蒲溪,南誌白溪,北至馬家嶺,範圍46平方公裏,為雁蕩山的東大門。以懸崖疊嶂,奇峰怪石,古怪石室,碧潭清潤而著稱。景區內層巒疊嶂,奇峰環拱,千形萬狀,美不勝收。

靈峰夜景,移形換影,變幻多端,妙不可言。其中,合掌峰是雁蕩山的代表景觀之一,形如合掌而得名。由於晝夜光差所致,白天如兩掌相合,夜幕降臨時,在光影的作用下,它在不同角度下就有了不同的形態。周圍還有犀牛峰、雙筍峰、金雞峰、碧霄峰等,朝暮形態各異,甚富神秘色彩,共同凸現靈峰夜景魅力。

觀音洞隱於合掌峰中,故稱“觀音洞”。洞高113米,深76米,寬14米,洞中累有九層樓閣。太陽正照洞底大殿,每天才數分鍾。觀音洞為雁蕩山第一洞天,深藏玄機,經年香煙繚繞。洞內倚崖建有樓房10層。從洞門口拾級而上,要走377級石階,方可到達最高層的大殿。殿內供奉觀音塑像和十八羅漢。

此外洞中尚有“洗心”、“漱玉”、“一縷”三泉。學者鄧拓有詩雲:“兩峰合掌即仙鄉,九疊危樓洞裏藏,玉液一泓天一線,此中莫問甚炎涼。”

另一名洞是北鬥洞,位於觀音洞左側。洞上岩壁有大蝠之形,洞口俯視亦有岩似大蝠飛升,洞頂有橫石似青龍入洞,還有水痕似白龍騰飛。洞淺而闊,陽光充足,洞內淩霄殿,築有四層道觀,幽靜有致。另有“青石臥龍”、“金鳥玉兔”、“倒掛青蛙”等景觀。

此外,曲折幽奇的靈峰古洞,深廣幽邃的東石梁洞,惟妙惟肖的接客僧和碧波蕩漾的石門潭等都使遊客流連忘返。

2、入穴

(1)三月十二

十二日飯後,從靈峰右趾覓碧霄洞。返舊路,抵謝公嶺下。南過響岩,五裏,至淨名寺路口。入覓水簾穀,乃兩崖相夾,水從崖頂飄下也。山穀五裏,至靈岩寺。絕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向屏霞嶂。高險如屏障的山頂齊而色紫,高數百丈,闊亦稱之。嶂之最南,左為展旗峰,右為天柱峰。嶂之右脅介於天柱者,先為龍鼻水。龍鼻之穴從石罅直上,似靈峰洞而小。穴內石色俱黃紫,獨罅口石紋一縷,青紺紅青色潤澤,頗有鱗爪之狀。自頂貫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內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為獨秀峰,小於天柱,而高銳不相下。獨秀之下為卓筆峰,高半獨秀,銳亦如之。兩峰南坳,轟然下瀉者,小龍湫也。隔龍湫與獨秀相對者,玉女峰也。頂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過雙鸞,即極於天柱。雙鸞止兩峰並起,峰際有“僧拜石”,袈裟傴僂,肖矣。由嶂之左脅,介於展旗者,先為安禪穀,穀即屏霞之下岩。東南為石屏風,形如屏霞,高闊各得其半,正插屏霞盡處。屏風頂有“蟾蜍石”,與嶂側“玉龜”相向。屏風南去,展旗側褶中,有徑直上,磴級盡處,石閾限之。俯閾而窺,下臨無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圓穴,側有一長穴,光自穴中射入,別有一境,是為天聰洞,則嶂左第一奇也。銳峰疊嶂,左右環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觀!而小龍湫下流,經天柱、展旗,橋跨其上,山門臨之。橋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頂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靈岩之外觀也。

三月十二日,從靈峰出發,經由老路,目的地是碧霄洞。向南行五裏後,從淨名寺路口前行,可尋見水簾穀,在兩崖相夾的地方,一注水從高處墜落。在山穀最曲折之處坐落著靈岩寺,其背後就是屏霞峰。所謂屏霞,一是因為其高大宏偉如遮天蔽日的屏障,而是因其山色發紫猶如霞光。屛霞峰的最南端又有展旗峰、天柱峰立在左右。在屛霞障和天柱峰之間是龍鼻水,從細小的洞口直墜穴中,垂下的一端窄小如鼻。西南方的獨秀峰雖比天柱峰小,卻依舊險峻。獨秀峰下端是卓筆峰,隻有獨秀峰一半高,卻十分銳利。小龍湫從兩峰中間的空隙轟然下瀉,這兩座山峰,一為獨秀峰,一為玉女峰,峰上有著名的僧拜石。在屏霞障和展旗峰之間的是安禪穀,東南處的石屏風隻有屏霞峰的一半高,筆直地插在屏霞峰的盡頭。屏風的頂端有“蟾蜍石”和“玉龜石”相對。順著屏風向南,可以拾級而上,至最高處,頓覺下臨無地,上嵌崆峒。屏霞障左邊的第一奇景為天聰洞,尤其是當光從穴中射入時,更有一番景致。這裏山峰險峻尖銳,又層巒疊嶂,巧妙之處比比皆是,真是天下奇觀!從小龍湫向下遊走,經過天柱峰、展旗峰,又可抵達頂珠峰,這又是靈岩的一大景觀。

(2)怪絕靈岩

徐霞客在“描山畫水”時多用一種寫意的手法,不求處處精確,但求畫意滿盈。然而,十二日遊靈岩的這篇日記卻按照準確的方位細細描繪出來,呈現出來的靈岩構圖精確,內中景物相映成趣。這正是靈岩景區的特點:絕壁回環、形態萬變。

靈岩景區東起響岩門,西至馬鞍嶺,南到飛泉寺,北達百崗尖,麵積9平方公裏。其中有18峰、17岩、7石、5嶂、1尖、9洞、3穀、3門、1闕、2嶺、3 瀑、6泉、1水、1溪、2坑、1潭、1湖、1寺、1庵、3亭、1塔、1軒、3橋,合計景點91個。景區居雁蕩山中心,峰巒雄壯渾龐,絕壁回環,古洞詭怪,鬼工雕鐫,形態萬變。“雁蕩冠天下,靈岩尤絕奇。”景色為全山之冠,被譽為雁蕩山之“明庭”。天柱之雄偉,展旗之闊大,天窗之幽異,龍鼻之奇幻,卓筆之秀銳,獨秀之孤拔,玉女之蟬妖,雙駕之翔舞,無不令人叫絕。

屏霞嶂又名靈岩,朝南。進入南天門,迎麵可見。嶂“高廣數百丈,壁立於霄,色五彩相間,如大錦屏。”明劉芳譽《屏霞嶂》詩:”摩天峭壁俯禪關,炫目丹砂好鑄顏。恍愧仙源迷路處,亂霞飛繞赤城山。”可謂寫出了它的容采風神。

靈岩寺背依靈岩,寺以岩名。是雁蕩十八古刹之一。四周群峰環列,雄壯渾龐;古木參天,環境幽絕。清人喻長霖的一副楹聯的下聯,生動地寫出了它周圍的景色:“左展旗,右天柱,後屏霞,數千仞,神工鬼斧,靈岩勝景歎無雙。該寺初建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因寺境山水靈秀,名聞京師,宋太宗特賜禦書五十二卷。鹹平二年真宗(999)賜額“靈岩禪寺”。後幾經戰亂,於1984年顯廣法師率徒5人從國清寺返靈岩寺,恢複佛事活動,並修理殿宇。1996年冬,新建的大殿圓滿落成。

天柱峰位於靈岩寺右前方,高266米,色白體圓,立地擎天,氣勢磅礴。峰北側的摩崖“辟立千仞”和“天不塌,賴以柱其間”,寫得很傳神。宋王十朋的《天柱峰》詩:“女蝸石爛苦為修,四海鹹懷杞國憂。誰識山中真柱石,擎天功業勝伊周。”借景抒情,令人擊節讚歎。

展旗峰位於靈岩寺左前方,與天柱峰相對,高約 260米,狀如大旗飄揚,氣勢壯闊。傳說此峰是遠古時代,黃帝征服蚩尤後,班師之際留下的大化成的。清袁枚有《展旗峰)詩記其事:“黃帝擒蚩尤,旌旗不複收。化為石步嶂,幅幅生清秋。”

龍鼻洞又名龍鼻龕,位於靈岩寺右側的插龍峰下。可從寺後或寺旁的石蹬小路盤旋而上。洞口朝南,正對玉女峰。深寬各約10米,高約100米。紫黑色兩壁頂端按合處,中嵌一條青銅色橫石,鱗甲宛然,酷肖一條巨龍婉蜒下繞,將至洞底,垂奏瓠,一爪據地,好像是保護頷中之珠。此洞崖碑刻特多,記有80多處,被稱為“雁山石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卓筆峰從龍鼻洞下山右轉,一會兒就到。峰形下圓上銳,如一隻巨筆書空。前人“海作硯池天作紙,筆花飛動五雲齊”的詩句,就是描寫此峰的動人神態的。

獨秀峰在卓筆峰的西麵,獨立挺秀,淩空鬥絕,出類超群,峰頂有虯鬆一棵,蒼翠有致,有時雲霧繚繞。前人“舉目霞標自一峰,峰頭雲散見孤鬆”的詩句,就是寫它的豐姿的。百崗尖位於靈岩景區北端,為雁蕩山主峰,由三尖合成,東尖較低,西尖最高,海拔1150米。登臨峰頂,可俯瞰全山風景。舉目遙望,數縣河山,萬裏東海,盡收眼底。“百崗雲海”如波洶濤湧,變幻無常, 景色壯觀,令人神往,常與“雁湖日出”並提。它與雁湖尖、淩雲尖、烏岩尖,合稱雁蕩四大尖。百崗尖山高崖陡,過去遊人少至。現有車路通達,欲登高一覽,可從大遠黿坑沿盤山車路而上,或乘坐汽車直上山頂。

3、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