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原名黟山,唐代天寶年後改為今名,位於安徽歙縣與太平縣間。相傳黃帝與容成子、浮丘公同在此煉丹,故名黃山。南北長約40公裏,東西寬約30公裏,山脈麵積1200平方公裏,核心景區麵積約160.6平方公裏。黃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不鬆,無鬆不奇,並以奇鬆、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著稱於世。
明萬曆年間1616年和1618年,徐霞客曾兩次登臨黃山遊覽考察,以他獨特的眼光,生花的妙筆竭力描摹黃山秀美的景致。在他遍遊名山大川之後作出了“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的評價。後人引申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時至今日,細讀他的遊記,我們還能感受到他昂揚的激情,豪邁的氣勢,浪漫的情趣。遊記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時時激起人們對黃山的向往和憧憬。四百年的時間對人類來說是幾個輪回,對大自然來說卻算不得什麼,因此,幸運的是徐霞客筆下的美景還在那裏等著我們。別熬白了頭才發現青山依舊!
(一)徐霞客的黃山
1、遠望
(1)二月初二
初二日自白嶽下山,十裏,循麓而西,抵南溪橋。渡大溪,循別溪,依山北行。十裏,兩山峭逼如門,溪為之束。越而下,平疇頗廣。二十裏,為豬坑。由小路登虎嶺,路甚峻。十裏,至嶺。五裏,越其麓。北望黃山諸峰,片片可掇拾取。又三裏,為古樓坳。溪甚闊,水漲無梁,木片彌滿布一溪,涉之甚難。二裏,宿高橋。
二月初二,從白嶽山下來我就向西直奔黃山。渡過大溪、別溪,順著山勢北行十裏,兩山愈發陡峭,越過溪下行,就抵達一處及其廣闊的地方。再行二十裏到達豬坑。登上虎嶺的那條路及其險峻,越過它向北就可以望到黃山諸峰了。
(2)黃山之前世
《遊黃山記》的第一段記錄的並非是黃山近景,而是徐霞客在遠山望見的一點若隱若現的綽約的山光。稍作想象,你就可以窺到當時徐霞客一步一遠眺,那迫不及待的樣子,這位經驗豐富的旅行家也有些迫不及待了。在走近黃山之前,讓我們先來探尋一下它的源頭。
黃山經曆了漫長的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結構。黃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米,與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最高峰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區中心,周圍還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疊翠,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有節奏旋律的、波瀾壯闊、氣勢磅橫、令人歎為觀止的的立體畫麵。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縱橫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瑰麗多姿的花崗岩洞穴與孔道,使之重嶺峽穀,關口處處,全山有嶺30處、岩22處、7處、關2處。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岩石多球狀風化,山體渾厚壯觀;後山岩體節理密集,多是垂直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征。
黃山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前山的東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遙溪為冰川移動創蝕而成的“U”形穀;眉毛峰、鯽魚背等處是兩條“V”形穀和刨蝕蝕殘留的刃脊;天都峰頂是三麵冰鬥刨蝕遺留下來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為冰川穀和冰川支穀相彙成的冰川懸穀;逍遙溪到湯口、烏泥關、黃獅壋等河床階地中,分布著冰川搬運堆積的冰磧石;傳為軒轅黃帝煉丹用的“丹井”、“藥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2、浸泉
(1)二月初三
初三日隨樵者行,久之,越嶺二重。下而複上,又越一重。兩嶺俱峻,曰雙嶺。共十五裏,過江村。二十裏,抵湯口,香溪、溫泉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漸上,雪且沒趾。五裏,抵祥符寺。湯泉即黃山溫泉,又名朱砂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湯池。池前臨溪,後倚壁,三麵石甃,上環石如橋。湯深三尺,時凝寒未解,麵湯氣鬱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氣本香冽。黃貞父謂其不及盤山,以湯口、焦村孔道,浴者太雜遝。浴畢,返寺。僧揮印引登蓮花庵,躡雪循澗以上。澗水三轉,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龍潭;再上而停涵石間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藥臼”,曰“藥銚”即小鐵鍋。宛轉隨溪,群峰環聳,木石掩映。如此一裏,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堂中香爐及鍾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為。遂返寺宿。
二月初三,在樵夫帶領下,翻越險峻的雙嶺,過江村抵達了湯口,這是香溪、溫泉的源流。從這裏折上山,一路大雪鋪地,終於抵達禪符寺。這裏的湯泉就是著名的黃山溫泉,我立刻寬衣入池。湯泉前臨小溪,後倚絕壁,三麵都是石壁。泉池深三尺,在這嚴冬依然熱氣沸騰,水泡從池底汩汩向上湧,還散發著陣陣香氣。洗浴完畢,即返回寺中。僧人領著我們去蓮花庵,踏著雪順著流水而上,水注入了白龍潭,其上有一座丹井,井旁是“藥臼”。這一切構造出一幅極安寧的圖景,溪水婉轉,山脈蜿蜒,山水相映,木石相掩。再行一裏抵達一庵,裏麵的香爐、鍾鼓、架子都是用極講究的古木製成,從這裏返回寺中歇息。
(2)黃山之溫泉
徐霞客正式進入黃山第一天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泡溫泉,這該是格外愜意的一日。長途勞頓,冬日寒意,都在這一池熱湯中驅散殆盡。跟其他跋山涉水,步步驚心的經曆相比,徐霞客這日的活動是最符合現代人對於休閑旅遊的要求的。
黃山有溫泉15處,其中被稱為黃山“四絕”之一的溫泉(古稱湯泉),又名朱砂泉,有兩個出入口,由紫雲峰下噴湧而出,水質以含重碳酸為主,久旱不涸,水質純淨,可飲可浴。傳說軒轅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還童,羽化飛升的,故又被譽之為“靈泉”。
溫泉位於紫石峰南麓,湯泉溪北岸,海拔650米,溫泉主泉泉口的平均溫度為42.5℃,副泉泉口水溫為41.1℃,水溫還隨氣溫、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溫泉的流量原池晝夜最大流量為219.51噸,最小流量為145.23噸。
溫泉每天的出水量約400噸左右,常年不息,水溫常年在42度左右,屬高山溫泉。黃山溫泉對消化、神經、心血管、新陳代謝、運動等係統的某些病症,尤其是皮膚病,均有一定的功效。
黃山溫泉景區古稱桃源仙境,一般來說遊覽黃山均乘車至此,現為黃山旅遊的接待中心之一。景區以攬勝橋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桃花溪和逍遙溪貫穿其中,中心海拔高度在650米左右。主要接待賓館包括桃源賓館、溫泉酒店、黃山賓館等。由此到通常所說的前山(慈光閣)登山口,公路裏程為1500米,步行僅需25分鍾,到後山(雲穀寺)登山口,公路裏程為7公裏,有多班公交車可以抵達。
溫泉區的主要景點有人字瀑、三疊泉、鳴弦泉,丹井、醉石、慈光閣等。人字瀑位於紫石、朱砂兩峰之間,海拔660米,瀑布一瀑兩流,以26度夾角相交,形如“人”字。瀑長50米,宛如兩條白龍飛奔岩下,聲震山穀,濺珠噴玉,氣勢磅礴。瀑布中間的岩壁上,有明代登山石級,遊人拾級而上,有如羅漢升天,故名羅漢級。徐霞客踏雪而上的就是這段路。桃花峰辦的觀瀑樓,為觀看人字瀑的最佳位置。
3、聽雪
(1)二月初四
初四日兀坐枯坐聽雪溜竟日。
四月初四,雪。這日,竟然哪也沒去,就在屋裏枯坐,側耳聽窗外雪紛紛。
(2)黃山之冬雪
黃山的冬雪堪稱大自然的上乘之作,是精品中的“極品”。徐霞客第一次遊覽黃山時,就是在冬季,《徐霞客遊記》中描寫的雪光山色令人向往。在四月初四這天,徐霞客更是哪兒也沒去,就在屋裏觀雪度日。黃山冬雪不同於北國的冬雪,它不是那種厚重嚴實,並且持久不化的雪,黃山的冬雪,妙就妙在與黃山的鬆、石、雲、泉巧妙而完美的結合。飛雪、冰掛、霧凇堪稱黃山奇景。
○1冰掛
黃山的冰,千姿百態。泉有多寬,冰有多寬;瀑有多高,冰有多高;著名的人字瀑、九龍瀑一改往日“飛流直下三千尺”飛珠濺玉、聲響如雷的氣勢,將一匹匹好似半透明的漢白玉掛在懸崖上,銀光閃爍,潔白無瑕,這就是黃山冬景中著名的“冰掛”奇觀。與“冰掛”並稱雙絕的是“雪簾”。桃花峰麓的水簾洞“冰掛”如鍾乳石般地懸掛著,洞頂突出的部位雪上加雪又凍成冰盔,並呈下垂狀;在黝黑石壁的襯托下,就像人工織成的圖案,故被人譽為“雪簾”。
○2霧凇
所謂“凇”是雲霧滴、雨滴在地麵物體上的凍結物,由雲霧凝結而成的稱為霧凇,由雨滴凝結而成的稱為雨凇、霧凇。
當“霧凇”出現時,整個黃山便變成了一座冰山,棵棵樹木變成了叢叢珊瑚,真是奇鬆佩玉,怪石披銀,山峰閃光,花草晶瑩。微風拂來,樹動枝搖,冰掛蕩漾,叮當作響。其實黃山除了霧淞之外還有“雨淞”,那是在下毛毛雨時過冷的水滴在物體表麵凝聚成透明凍結物。
此時或下個月的時候去黃山,與霧凇邂逅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據說它在冬季出現的概率高達六成。在黃山觀賞霧凇的話,以北海、玉屏樓、鬆穀、雲穀和溫泉這五大景區為佳。
4、說禪
(1)二月初五
初五日雲氣甚惡,餘強臥至午起。揮印言慈光寺頗近,令其徒引。過湯地,仰見一崖,中懸鳥道,兩旁泉瀉如練。餘即從此攀躋上,泉光雲氣,撩繞衣裾。已轉而右,則茅庵上下,磬韻香煙,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舊名珠砂庵。比丘為餘言:“山頂諸靜室,徑為雪封者兩月。今早遣人送糧,山半雪沒腰而返。”餘興大阻,由大路二裏下山,遂引被臥。
四月初五,天氣很差,我強迫自己睡到中午天氣好了一點才起。僧人說慈光寺很近,並讓他的徒弟領我們去。越過湯池,見高處聳立著一座高崖,在半中處懸著鳥道,泉水從兩旁傾瀉而下。我們就從這裏攀岩而上,水珠混雜著霧氣在我們周圍縈繞。再向右就看見一座茅庵,香煙繚繞,這就是慈光寺。其舊名是朱砂庵,寺中的僧人告訴我:“大雪封山數月了,今天早上派去送糧的人還因為雪太厚而中途而返。”這話讓我遊興大減,從大路下山,躲進了被窩。
(2)黃山之古刹
徐霞客在黃山遊曆十日之久,幾乎每晚都在山中古寺借宿,夜幕中的深山古寺定別有風情。現在我們再往黃山時,由於遊客太多,這樣好的待遇已經不複得了。不過,趕在白天在古寺中走走,也是件悠然的事情。
○1雲穀寺
雲穀寺,原稱擲缽禪院,後改為雲穀寺。位於黃山缽盂峰下,羅漢峰和香爐峰之間海拔890米的地方。南宋右丞相程元鳳曾在此讀書,故又名丞相源。這一帶山巒重疊,溪穀蜿蜒,雲霧吞吐,明萬曆間(1573-1620)在此建擲缽禪院,崇幀時(1628-1644)改名雲穀寺。
寺周群峰環繞,翠竹如海,蒼鬆巧石,黃杉、茶樹,處處入畫。南麵入口的路旁、溪岸,石刻如林。今寺已不存,舊址上蓋有賓館,自東路登山者在此小憩,可遠眺變幻風雲奇景,品嚐黃山毛峰名茶。近年在此建登山索道。並建有“雲穀山莊”賓館。
周圍鬆竹繁茂,千年銀杏、異蘿奇鬆、獅子搶球、千古石、仙人榜、靈錫泉等景和缽盂、眉毛、羅漢、香爐諸峰,以及集徽派建築精華的雲穀山莊,互為融合,構成了一個異常清幽的環境。
○2慈光閣
慈光閣位於黃山朱砂峰下,屬黃山溫泉景區,位於溫泉北部端點,距溫泉1.5公裏。舊名朱砂庵,建於明嘉靖年間,1606年改名法海禪院。1610年秋,注持普門進京。由太監馬進轉奏明萬曆帝、李太後及鄭貴妃,先後賜予佛牙、金佛、七層萬佛像和建寺幫銀300兩。萬曆帝敕額"護國慈光寺"。1666年,歙人黃氏等捐建大殿,並修藏經閣100餘間,四年建成,共費銀4萬餘兩。殿宇金碧輝煌,為當時徽州、寧國二府梵宇之冠。1701年,住持中洲和尚又募銀200兩,維修寺字。康熙帝禦書"黃海仙都"四字,懸於大殿。當時有僧1000餘人。1737年遭火災,藏經閣焚毀,大殿倒塌,僅將禦匾及萬佛像搶救出來,慈光寺從此衰落。1949年僅存山門及後殿,麵積260平方米,另有東西耳房各200平方米。 1963年人民政府撥款,進行全麵維修,1965年,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題寫"慈光閣"匾額。寺內尚有千僧灶等古跡。舊有玉印兩方,現存。
現在的慈光寺,其上有金沙嶺,嶺上有妙之亭。金沙嶺後是立馬亭,立馬亭上可見立馬峰摩崖大字:“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十字。四周群山環抱,茂林修竹相掩,十分幽靜。為黃山賓館的一個很重要接待點。有千僧灶、法眼泉、披雲橋諸名勝。現辟為黃山博物館。黃山玉屏索道站就建於附近。
○3梓路寺
梓路寺原建於唐會昌3年(公元843年),位於黟縣宏村奇墅湖臨近,規模宏大,建築奇偉,環境清爽深幽,是一座典型的徽派風格建築。當年曾經香火旺盛,信眾如雲。後因年久失修,陸續倒塌。
重建的黃山梓路寺位於距世界文化遺產地——宏村約3公裏的梓嶺山灣裏。重建的梓路寺由北京中坤投資集團捐資8000萬元重建,9層羅漢塔參考了國內外200多座建築樣式,按照唐代中期建築風格設計,四方造型,建築高度55.6米。
重建的梓路寺背靠象鼻峰,左麵山脈似青龍,右麵山脈似白虎,正前方有四層屏風和兩座臥佛峰,腳下奇墅湖3000畝水麵波光如鏡,是一處絕佳的禪修聖地。
○4鬆穀庵
鬆穀庵原名鬆穀草堂,又稱鬆穀禪林。 在黃山北部疊嶂峰下,始建於宋代寶佑年間(公元1253--1259年),創建人為鬆穀道人張尹甫。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重建,改觀為寺,名鬆穀庵。
庵前翠竹如海,青龍、白龍、烏龍、黃龍諸潭分布其間,環境寧靜,風景清幽,出產鬆穀雨前茶,芬香濃鬱,享有盛名。時寧國知府羅汝芬題額“東土雲山”四字。這裏環境幽雅,景點甚多,石刻遍布。
鬆穀庵海拔落差1100餘米,盛夏季節,黃山7月份平均氣溫為20.7℃(比平原區低7℃左右),8月份平均氣溫為20.3℃,夏季是鬆穀庵最佳旅遊季節,也是避暑好去處。
○5翠微寺
黃山翠微寺位於黃山風景區西麓,屬於黃山市黃山區焦村鎮行政轄區內。黃山翠微寺在國內小有名氣,知曉者甚少。然而在印度、緬甸都很有名氣,目前寺內不少佛像是由緬甸等國家讚助提供。古代,黃山曾有佛家“四大叢林”,即:雲穀寺、慈光閣、翠微寺、祥符寺。近代有的已毀,還有的已經改做它用,唯曆史悠久的翠微寺依然存在,而且香火興旺。
翠微寺始建於唐朝天寶年間,由印度麻衣和尚創建。建寺千餘年來,幾經焚毀。現存佛教建築為一小型院落,寺院所處環境清幽別致,寺周有翠微洞、青牛溪、探水石、袈裟地等勝跡。另外還有僧人墓塔20座,唐、元、明、清時代各類碑記20塊。
1990年12月,黃山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翠微寺與黃山慈光閣、玉屏樓等古建遺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93年,翠微寺開始恢複重建,寺內僧人在寺旁墓地中發掘出數十顆舍利子。
5、觀海
(1)二月初六
初六日天色甚朗。覓導者各攜筇手杖上山,過慈光寺。從左上,石峰環夾,其中石級為積雪所平,一望如玉。蔬木茸茸中,仰見群峰盤結,天都獨巍然上挺。數裏,級愈峻,雪愈深,其陰處凍雪成冰,堅滑不容著趾。餘獨前,持杖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後趾。從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岡,則蓮花、雲門諸峰,爭奇競秀,若為天都擁衛者。由此而入,絕峴大小成兩截的山危崖,盡皆怪鬆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平頂短髲,盤根虯幹,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鬆石交映間,冉冉慢慢地僧一群從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覓糧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諸庵,俱已下山,後海山路尚未通,惟蓮花洞可行耳。”已而從天都峰側攀而上,透峰罅而下,東轉即蓮花洞路也。餘急於光明頂、石筍矼,即石橋之勝,遂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次,至天門。兩壁夾立,中闊摩肩,高數十丈,仰麵而度,陰森悚骨。其內積雪更深,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獨聳者,為光明頂。由矼而下,即所謂後海也。蓋平天矼陽為前海,陰為後海,乃極高處,四麵皆峻塢,此獨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蓮花二峰最峻,其陽屬徽之歙,其陰屬寧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