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匡廬奇秀甲天下——廬山(1 / 3)

廬山,又稱匡山或匡廬,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傳說殷周時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結廬隱居於此,後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廬幻化為山,故而得名。

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瀕臨鄱陽湖畔,雄峙長江南岸,是三山五嶽中三山之一。山上多巉岩峭壁,奇花異樹,雲霧變幻不定,氣候涼爽宜人。多飛瀑、溪澗,亦有深潭、平湖,可說是我國最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

萬曆四十六年(即1618年)八月,徐霞客遊此山,並寫下了《遊廬山日記》,其中所記敘的內容多為眾人所知,山峰、泉水、飛瀑又都呈現出特別的神采,特別對三疊泉瀑布的描寫,非但張弛有致描寫準確,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勢之間的聯係,加上作者自己的主觀感受,為此景增添了無盡的魅力。

在其他的名山遊記中,有不少徐霞客探險的驚魂故事, 或墜落懸崖,或險遇猛虎,總之是險象環生。而這次遊曆廬山,卻愜意許多,一連幾日都是輕鬆上陣,遊山玩水不亦樂乎。這樣的一種行走方式和心態更符合現代人對旅遊的要求,既然徐霞客都輕裝上陣了,你還在徘徊些什麼?

(一)徐霞客的廬山

1、入山

(1)八月十八

戊午(1618年),餘同兄雷門、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龍開河,二十裏,泊李裁縫堰。登陸,五裏,過西林寺,至東林寺。寺當廬山之陰,南麵廬山,北倚東林山。山不甚高,為廬之外廊。中有大溪,自東而西,驛路界其間,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臨溪,入門為虎溪橋,規模甚大,正殿夷毀,右為三笑堂。

1618年8月18日,我和雪門兄、白夫兄抵達九江,換乘小舟。船沿著長江南岸進入龍開河,前行了二十裏後,停在李裁縫堰,在此下船,穿過西林寺又到東林寺。這座寺廟位於廬山的陰麵,南朝廬山,北靠東林山。此山雖說不算高,但地理位置很重要,是廬山的外廊。有一條不小的溪流自東向西而過,被一條驛道隔開。東林寺就在河邊上,進門就可看到虎溪橋,裏麵規模很大,隻可惜正殿已經毀損,右邊的三笑堂還可以看到。

(2)廬山淨土

徐霞客從九江走水路進入廬山,沒有任何停留就下船步行,到達的第一個地方就是東林山。他的遊覽順序是穿過西林寺,又到東林寺,最後過虎溪橋到三笑堂。寺廟對於徐霞客來說,仿佛隻是一個歇腳的地方,他從來不願多費筆墨在這上麵,哪怕是像東林寺這樣的千古名寺也沒有得到更多的描寫。不過,如果你到廬山,中國淨土宗的發祥地——東林寺一定是不可錯過的地方。

○1東林寺

東林寺自建造以來,迄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滄桑曆盡,屢廢屢興。關於它,有個非常有名的故事——虎溪三笑。

據傳說東晉時,東林寺主持慧遠大師在寺院深居簡出, “影不出山,跡不入俗”。他送客或散步,從不逾越寺門前的虎溪。如果過了虎溪,寺後山林中的老虎就會吼叫起來。有一次,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訪,與慧遠大師談得投機。送行時不覺過了虎溪橋,直到後山的老虎發出警告的吼叫,三人才恍然大悟,相視大笑而別。這個“虎溪三笑”的故事,反映了儒、釋、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麵,為曆代名士所欣賞。李白在《別東林寺僧》一詩中就寫道:“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至今東林寺內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橋畔的石虎,都源出這則傳說。

東林寺位於長江南岸,廬山西北麓,南麵正對廬山香爐、天地諸峰,北倚分水嶺及上方塔,西北有香穀,東南有烏龍潭,地勢雄偉。寺前明堂開闊,香爐峰呈趨拜之勢,千年紫煙不斷,虎溪具眷戀之情,萬載常流。唐大書法家柳公權曾寫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讚此寺之妙。原寺內建築恢弘,兼之布局合理,避陰抱陽,鬆竹密植,石徑苔合。徜徉其中,莫不神清氣爽,心曠而情怡,透出世外桃源,人間淨土之神韻。

東林寺建成於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年),為中國佛教淨土宗發祥地,南方佛教中心,隋朝以後為全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曆史上,與東林寺結緣的名流高士不乏其人,如佛陀跋陀羅尊者、智者大師、鑒真大師、李世民、劉遺民、謝靈運、陶淵明、孟浩然、韓愈、白居易、柳公權、王安石、蘇東坡、李白、陸遊、杜甫、杜牧、杜荀鶴、劉長卿、王昌齡、李邕、王陽明、黃庭堅、周敦頤、嶽飛、範成大、朱熹、康有為等等。寺內文物甚多,從東晉遠公與西域經師譯經駐錫的譯經台,到清末康有為題刻的《柳公權殘碑記》,時間跨度千餘年,每一處古跡都寄寓著一段曆史典故,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對中國傳統文化也產生了至為深遠的影響。

經過曆史的滌蕩,有毀損、有重建,幾番起落,如今之東林寺,是繼盛唐以後又一次重開新的紀元。殿堂樓閣,高聳入雲,佛像莊嚴,感人警天,全寺建築總麵積為一萬八千餘平方米,植樹三百餘畝,四處青山環繞,綠水常流,,璃璃之地,月照灼而徘徊,栴檀之龕,花芬芳而香必 馥。紅牆赭瓦,色彩均勻,綠木碧草,生態平衡,鍾聲悠揚,梵音清越,真可謂好一派人間淨土,東方聖境。

○2西林寺

穿過東林寺不遠就是廬山西林寺,坐落於廬山北麓,建於東晉太和二年(公元366年)由太府卿陶範創建。

初是沙門竺曇結庵草舍,死後慧永繼承師業。到晉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範為之立廟,命名為西林寺。自晉至唐一直鼎盛,元為兵焚,明修又毀,此後長期不複。現寺,近年重修,廟宇宏敞,佛像高大,規模不亞當初,別致莊嚴。廟中,原有一幅牆壁,蘇軾來遊,看到壁前前人題詩甚多,頓時興起,索筆《題西林壁》,傳為千古佳詩。其中的“不識廬山真麵目”一句,極具哲理。

東晉慧遠大師的同門師兄慧永法師住錫西林30年,慧遠大師初來廬山時曾居於此,後建寺於西林之東,故名東林寺。西林寺於公元731年由唐玄宗敕令重修,現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林寺後的西林塔,亦稱千佛塔,磚浮屠。唐玄宗敕建。明王鳴玉重修。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塔頂曾裂開,至鹹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又自行愈合。塔高七層,呈六角形,各麵均有佛龕。

底層南北開門,正門向南。塔身向南每層門頂上皆有題額,底層至七層分別為千佛塔、羽室才、金剛、靈就來、無上法、聰雨花、無明藏。塔為空心塔,外狀崔巍,高聳峭立,為西林寺的標誌。

2、攀陟

(1)八月十九,雨

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裏,越廣濟橋,始舍官道,沿溪東向行。又二裏,溪回山合,霧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問之,由此東上為天池大道,南轉登石門,為天池寺之側徑。餘稔知石門之奇,路險莫能上,遂倩請、雇其人為導,約二兄徑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過報國寺,從碧條香藹綠樹香霧中攀陟五裏,仰見濃霧中雙石屼立,即石門也。一路由石隙而入,複有二石峰對峙。路宛轉峰罅,下瞰絕澗諸峰,在鐵船峰旁,俱從澗底矗聳直上,離立咫尺,爭雄競秀,而層煙疊翠,澄映四外。其下噴雪奔雷。騰空震蕩,耳目為之狂喜。門內對峰倚壁,都結層樓危闕。徽人鄒昌明、畢貫之新建精廬書齋,僧容成焚修其間。從庵後小徑,複出石門一重,俱從石崖上,上攀下躡,磴窮則挽藤,藤絕置木梯以上。如是二裏,至獅子岩。岩下有靜室。越嶺,路頗平。再上裏許,得大道,即自郡城南來者。曆級而登,殿已當前,以霧故不辨。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棟,則天池寺也,蓋毀而新建者。由右廡側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臨無地,曰文殊台。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側岐路東上山脊,行三裏。由此再東二裏,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東,曰佛手岩。升仙台三麵壁立,四旁多喬鬆,高帝禦製周顛仙廟碑在其頂,石亭覆之,製甚古。佛手岩穹然軒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橫出,故稱“佛手”。循岩側庵右行,崖石兩層,突出深塢,上平下仄狹窄,訪仙台遺址也。台後石上書“竹林寺”三字。竹林為匡廬,可望不可即;台前風雨中,時時聞鍾梵聲佛寺敲鍾和誦經之音,故以此當之,時方雲霧迷漫,即塢中景亦如海上三山,何論竹林?還出佛手岩,由大路東抵大林寺。寺四麵峰環,前抱一溪。溪上樹大三人圍,非檜非杉,枝頭著子累累,傳為寶樹,來自西域,向原來有二株,為風雨拔去其一矣。

八月十九,從寺廟出發沿著山巒西南行走五裏,越過廣濟橋就算下了官道,沿著溪流東行二裏後,眼前出現了山水相繞,雲霧繚繞的景色。恰好碰見一人站在河口,遂向他問路。原來從這裏東上就是天池大道,向南去就是石門,是通往天池寺的小路。我對石門的奇偉是期待已久了,眼前的路卻艱險難登啊,於是雇了向導,和同行的兄弟約在天池道上碰麵。安排妥當我就乘船南渡,途中經過報國寺,從濃霧綠影中穿過,有下船攀行五裏。這時,在抬頭便可看見濃霧中有一對巨石相對而立,這就是石門。從石縫向裏深入又可看見兩峰對立。路麵很曲折還有不少石罅,站在這裏就可以俯視周山了。在鐵船峰旁邊,有石從澗地聳立,竟有幾尺高,一片爭雄鬥奇的景觀。煙雲繚繞下的群山翠綠欲滴,水從這高處跌落發出巨聲,站在這裏有一種騰空的奇妙感覺。徽人鄒昌明、畢貫之在此新建了書齋。從庵後小徑出去還有一重石門,從石崖上攀登,還要借著樹藤而上,就這樣爬了二裏才到獅子岩,岩下有靜室。翻過這個山頭,路平坦了許多,再走幾裏就正式上了大路。順著石階向上爬,大殿就在麵前,被大霧一遮也朦朧起來。走近才看清處處朱楹彩棟,這想必就是翻新的天池寺了。右邊走廊上去是聚仙亭,亭前有一石崖突出懸在半空,叫文殊台。離開天池寺,由大路向左登上披霞亭,亭邊小徑直通東方山脊,沿著這條路走了三裏又二裏,就到達大林寺。由此向西北行就是白鹿仙台,若是向東北行就是佛手岩石。升仙台三麵都是絕壁,青鬆環抱,高帝禦製周顛仙廟碑就在太頂。指製作工藝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佛手岩則顯得更加聳峙,深度可達五六丈,岩石橫生,由此得名“佛手”。從庵的右側繞行,崖石兩層,有一塢明顯可見,上麵平坦往下就開始傾瀉。訪仙台遺址,白石的背後寫著“竹林寺”三個字,竹林有廬山幻景之稱,有種可望不可即的感受。在台前,時時聽到鍾鼓之聲和依依呀呀的念經聲。當雲霧彌漫時,這塢中景色都能與海上三山相媲美,更何況那竹林呢?從佛手岩出來走大路可到達大林寺,四麵環山,門前還有小溪流過,一棵大樹在旁,已經果實累累了,我卻辨不出這到底是什麼品種,傳說是來自西域的寶樹,原來有兩株,一場暴雨後隻剩下一株了。

(2)廬山幻境

徐霞客進入廬山的第二天就碰到了雨霧天氣,但絲毫沒有影響他的遊興,都是源於他對廬山石門的興趣。這天的行程也不輕鬆,走了許多路,看了許多景致仍然興趣盎然,一會登高遠眺,一會深入山塢。其中包含了許多廬山的精華景點,這就是我們要向大家極力推薦的。

○1石門澗

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素稱廬山西大門。因天池山、鐵船鋒對峙如門,內有瀑布垂落而得名。海拔400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澗兩側的山上,生長著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多種植物,是一座集史科、地質、生物進化為一體的“自然生態大觀園”。

廬山石門澗瀑布是廬山眾多瀑布中最早錄入史冊的。兩千多年前的《後漢書地理》中就有記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存焉”。1648年,旅行家徐霞客“知石門之奇,路險不能上”,遂攀藤附葛,考察了廬山石門澗,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遊廬山日記》,稱讚廬山石門澗瀑布“噴雪奔雷,騰空震蕩,耳目為之狂喜”。

石門澗麵對峰崖,隔澗箕立,結成危樓險闕。最窄處的“小石門”,石門澗兩崖之間僅存一縫,遊人入“門”須側身才能通過。峪穀間,高崖懸流成瀑,深穀積水成湖。潛隱湖底的雜亂怪石與兀立溪澗的巨岩,沿澗巧布,成為“石台”,最大的一塊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數十人。

過大磐石,廬山石門澗峽穀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廬山石門澗絢麗而神奇的自然風

光,吸引了曆史上無數名人雅士。他們或擇勝登臨;或結廬隱居;或潑墨揮毫;或尋幽探險。石門澗峰峰嶺嶺,遍布履痕;溝溝壑壑,回蕩歌吟。現有古文化遺址20多處,古詩詞200多首。南北朝傑出詩人,謝靈運在澗旁築“石門精舍”。

○2大天池

廬山大天池位於廬山西北的天池山頂,池呈長方形,池水碧悠,光靈如玉。池原為天池寺內放生池。天池寺為廬山山頂最古老的寺院。東晉僧人慧持創立,舊名峰頂寺。宋朝更名天池院。明太祖賜名“天池護國寺”。明成祖敕“天池萬壽寺”,明光宗又敕“天池妙吉禪寺”遂為匡廬首刹,後寺廢。

文殊台倚於天池山的西邊,臨壑而建,頂端平麵呈半月形,左旁壘有上台石階,沿台石疊護攔,下原石室五楹,石木水泥混合結構,說是後人表其雙手插石成池立台供“文殊菩薩”像予以紀念。又傳文殊騎著青獅空臨俯見此山秀麗,驚喜之餘不慎跌下,臀部落地印一半月痕跡,文殊隨即就地朝天拜日,後人按照印痕圍砌了一石台,故也稱拜日台。台始建於東晉,後屢毀屢修。台下有石突出,象角如虛淩霄,叫“淩霄石”。上麵建有一亭,號“老母亭”,因為廬山民間又叫黎山,說是黎山老母修行的地方。此亭,也稱聚仙亭。文殊台的周圍環境雅致,樹蔭宜人,令人產生“不登此台,不窮此勝”之慨。若是登臨頂端,眼前峰巒聳立,田疇錦繡,遠處青山在望,平地渺渺,仰觀白雲藍天,泛媚雅然,俯視翠穀清澗,深深幽幽,富有野趣。此處既是觀賞雲海佳地,又是偶然可看到佛光之理想去處。

天池山脊立著一座寶塔。塔為一閣式石塔,五層六麵,塔刹呈寶瓶狀。高20餘米,始建於宋建炎年間(公元1127--1130年),為宋承相韓俯胄所建。現塔係公元1927年唐生智重建。塔內藏有銀佛像,宋幣和水晶珠等物。和塔平列於山脊的另一棟外觀呈圓形,直徑為16米,傘頂的佛殿,名圓佛殿。殿建於1926年,原為五門,每門內塑有一尊佛像,故亦稱五佛圓,後佛像被毀,將四周改成窗。相傳為唐生智為其母修的佛殿。天池塔西有一石質方台,名天心台。寓天心之觀之意。為民國林森所建。

○3竹林寺

徐霞客筆下的“竹林寺”,其實並無寺廟,隻有一塊刻在石壁上的摩崖石刻和一段口口相傳的傳說見證它的存在和神奇。元朝末年,天下群雄並起,連年混戰。朱元璋一度戰敗逃入廬山躲避,當逃至錦繡穀時,眼看就要被陳友諒部隊所追上,此時周顛出現,將朱元璋帶入一片竹林中的寺廟躲避,使朱元璋得以脫身,這座使朱元璋化險為夷的寺廟就名為“竹林寺”。而這個周顛既是“顛子”,又是和尚,還是道士,又被皇帝認定為‘仙家’。此後,周顛追隨朱元璋,他每次總是道破天機,千鈞一發的時候總是給朱元璋莫大的幫助,最終使朱元璋成功一統江山,建立了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