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武陵蠻(2 / 3)

所以他故意沿江而行,自陷險地,要引誘應詹西來應戰。可誰成想應思遠也不是吃素的,隻在巴陵按兵不動,且搜集船隻,做出北渡之狀。甄隨一直走到洞庭湖遠遠在望,也沒能調動敵軍,惱怒之下,不禁又生一計。

於是他掉頭就奔西邊兒去了,繞過臨沅,深入山地。

臨沅乃武陵郡治所在,但所處的位置,卻在全郡的最西北方,憑沅水而控平野,乃是南荊州(湘州)重要的糧食產地。臨沅西去是沅南,沅南再向西,則地勢逐漸拔高,丘陵密布,草木蔽——大半個武陵郡,以及北方大半個門郡,全都是這樣的山區,古來便多蠻部,俗稱為“武陵蠻”。

自東漢以來,曆朝曆代,都有發兵入山平蠻之舉,其中能夠取得全勝,從而保證十數年間太平的,隻有兩將,即後漢之馬援和東吳之黃蓋。陳劍覺得,即便你就出身其中,就咱們這些兵馬,加上荊州尚未底定,湘州還在敵手,想要做第三人,難如登啊。可是反複勸諫,甄隨隻是不聽。

陳劍心,這江南還沒定呢,你就打算衣錦還鄉了嗎?未免太著急了一些吧……

其實甄隨所用的,乃是曩昔夏侯淵破韓遂之策——雖然他未必知道那樁古事,但既是蠻部出身,對於同族的心理總歸能夠窺察一二吧。果然,應詹麾下諸蠻聽華軍入山,有平蠻之意,全都慌了,紛紛跑去懇請應思遠西歸應戰。應詹勸慰道:“此特意誘我前往,謀圖以逸待勞也,我若西歸,必為敵寇所破——卿等勿憂,華軍南渡者不過孤軍,安能長久盤桓於山間啊?遑論攻伐卿等之寨。”

然而諸蠻不聽,有人:“聞甄隨本出我族(因為他改了名字了,所以具體是哪家出來的,沒人知道),則於諸寨位置必然熟悉,便不能久盤桓山中,破一二寨應不為難……”若是趕巧他就去打我家的寨子呢?豈可不趕緊回救啊?

還有人:“甄隨一勇之夫,豈有遠謀?不過因我等為使君效命,乃欲屠戮我族泄憤,並警告不得相從罷了。使君可急領兵西進,有我等為向導,再加諸寨策應,必能將其盡數伐滅於山間——倘若能夠擒殺甄隨,華人必然膽落,豈不強過在巴陵枯坐麼?”

而且不等應詹下令,部分蠻部就主動撤了,急匆匆返回自家山寨鎮守。應思遠無奈之下,才隻得率部西行,原計劃先在臨沅城內歇息一兩日,以覘敵情,但當不得諸蠻苦苦哀懇,被迫才停了半日,就在形勢尚不分明的情況下,繼續向西。

結果軍才入山,迎麵就撞見了華軍。甄隨親率有山地作戰經驗的七百勇銳正麵搏殺,而使陳劍率餘部下平,兜抄至晉軍之後,兩向夾擊。在此之前,他就已經挑了兩個弱的寨子,輕鬆攻破,一方麵安撫蠻眾,:“老爺就是汝等同族,如今仕華為上將,子言聽計從,即便將來劃武陵、門兩郡為我蠻部之地,讓汝等公推一二人充任郡守,也是好商量的。”

——當然啦,這都是謊話,以甄隨對裴該的了解,即便懇請裴該把這兩郡封給自己,或讓自己做其中一郡之守,裴該也不會答應。

另方麵,甄隨押了兩寨耆老到陣前,大聲呼喊,招呼同胞。蠻兵因此慌亂、疑惑,不少人直接就開了差了——我得趕緊回去瞧瞧,我寨有無被兵受損——而湘州偏遠貧瘠,應詹本部晉兵其實並不算多,就此而被華軍前後夾擊,一鼓而破。

應思遠被迫退入沅南。甄隨使陳劍逼城而寨,監視敵軍,他自己又領著十多人進了一回山,或威逼,或利誘,或拉關係、套交情,很快就又扯拉出來兩千多蠻兵,驅之猛攻沅南縣城。應詹苦守五日後,城池終破,乃被迫自剄而死。

消息傳到洛陽,裴該暗叫可惜——甘卓老耄之輩,名過於實,還則罷了,應思遠才剛五十出頭啊,為人清廉,頗有政聲,足任一州之牧,卻終不能降我華……那王含怎麼就不肯自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