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葆賢(1872—1943),字平子,又字楚青,別署平等閣主,江蘇溧陽人。幼隨父狄學耕,生長江西,後居滬。擅詩、文、書、畫,家富收藏,精鑒別。戊戌政變,亡命日本。光緒三十年(1904年)歸國後,因鑒於世界潮流,欲富國強種,必先加強新聞事業,以喚起國人,激勵奮發,乃毅然以個人之力,在上海望平街創辦《時報》,與當時上海銷售最多、讀者最廣的《申報》《新聞報》,成“鼎足三分”之勢。狄平子除雄於“資”“才”之外,他所結交的也多屬達官名流、紳商巨富,以及文化界、藝術界的菁英。如熊希齡、陳陶遺、黃炎培、張季直、康有為、梁啟超、趙鳳昌、葉恭綽、林康侯、雷繼興、陳景韓、畢倚虹等,或為董事,或為顧問,或為主筆,或為撰述,使得當時的《時報》,其聲勢之盛,其內容之新,深受讀者喜歡,後來居上,不知妒煞了多少同業。
與此同時,他又開設有正書局,出版善本古籍(影印本)或曆史名著、文學研究專著、佛學專著,數量之多,姑不具論。更以高薪雇用兩名日本技工,用當時最新款的珂羅版,精選精印各種古今名畫,為數之多,不下六百種,單就《中國名畫集》就印出了38輯,他如各種名人畫冊約三百種,珍本碑帖約二百種。雖然它晚於廉南湖(泉)1902年創辦的文明書局兩年——廉南湖方以收藏名世,遊日本,得其印刷術以歸,以珂羅版精印四王畫冊。狄平子笑曰:“南湖窶人子耳,但知四王吳惲。”當時有正書局選印藝術珍品之多之佳,與獲利之巨,對《時報》後期虧損的彌補,大有裨益。此後商務印書館、神州國光社及藝苑珍賞社等,均步其後塵,相繼影印書畫冊籍,狄平子之開複印書、畫、碑、帖精品之先河,可謂文化界中第一人。
狄平子在其《平等閣筆記》中說:“先君子嗜畫若性命,張四壁者,悉曆代名人手跡。”狄平子的父親狄學耕(1820—1900?),字曼農,清嘉慶二十五年生,是一位政聲卓著、頗負賢名的知縣,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收藏家。狄平子又說:“先君子生平最寶愛之畫有二:一為王叔明(按:王蒙,字叔明,自號黃鶴山樵,是元代傑出畫家,與倪瓚、黃公望、吳鎮共稱‘元四家’)《青卞隱居圖》立軸,有董香光(按:董其昌號香光居士,鬆江華亭縣人)書‘天下第一王叔明畫’八大字橫列於上方;在華亭當日,已推重如此,誠山樵平生最得意之筆也。一為宋人畫《五老圖冊》,自宋元以來,名人多有題識於後。此二者,先君子皆不肯輕易示人。”其中宋人畫《五老圖冊》,就是指《睢陽五老圖》。是宋代河南睢陽地區的五位賢臣——馮平、王渙、杜衍、朱貫和畢世長,後來從其職位上退隱田園,與自然為伍,宋人所繪《睢陽五老圖》,錢明逸為之作序。當時名人歐陽修、範仲淹等18人曾依韻和詩,其中宋、元、明、清數十人為之題讚,可謂流傳有緒。
狄曼農因收藏有此兩件名畫,而引來了相當大的麻煩,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對此狄平子在《平等閣筆記》中有記載,其情況大致如此:清同治初年,狄曼農在江西為官時,王某以道員身份,暫時代理江西臬司(按察使)的職務。他知道狄曼農藏有名畫,欲奪《青卞隱居圖》,不得,而懷恨在心。同治七年(1868年),狄曼農任江西都昌縣知縣時,因地方民性強悍,恰逢兩大族以故各執一詞,兩不相讓,卒至發生械鬥案件,不聽彈壓。這時狄曼農的頂頭上司姓王的按察使,早已垂涎狄家名畫,見有機可乘,遂興風作浪,小題大做,借詞委某道員先後帶兵駐防,假借彈壓名義,威脅恫嚇,危言聳聽,竟說該縣民眾,結黨叛亂,非大加剿討,蕩平該鄉村不可。狄曼農以身為地方官,理應為民請命,更有責任保護治下人民的財產及生命之安全,乃以死力爭,至此王某遂密囑某道員諷示其意,要是不肯割讓《青卞圖》,就算是《五老圖》也可了事。狄曼農在此時此地,權衡輕重,倘因一畫而殺身破家,固在所不惜,明代王世貞的父親王忬因收藏名畫《清明上河圖》,而被嚴嵩迫害得家破人亡的前車之鑒,他願蹈之;但若為了自己心愛的畫而使治下許多無辜鄉民,遭受毀家殺戮之禍,則又於心何忍?思之複思之,他終於忍痛獻出《五老圖》,換得全縣平安,也結束了這場不幸的災禍。
由於狄平子在《平等閣筆記》並沒有提及王某的名字,或許有所顧忌吧,因此台灣書畫研究者莊申在《睢陽五老圖補述》一文,雖引用《平等閣筆記》原文,但也沒有提到王某為何人。而掌故大家高伯雨以其熟悉晚清職官錄,而認定“這個臬司王某名王德固,字子堅,河南鹿邑縣人,道光十八年進士,同治六年三月,以道員補受江西臬司,同治八年十二月五日,擢升四川布政使司,大概獲得《五老圖》後歡天喜地升官去也”。但這隻是高伯雨依職官錄推測的,沒有更進一步資料的佐證。但狄平子1928年著錄在《平等閣藏中國名畫集》中的《平子丈〈青卞圖〉跋》就直接點出王某就是王霞軒,而王霞軒就是與鄭文焯、況周頤、朱祖謀合稱清季四大詞人的晚清著名詞人王鵬運的父親。王霞軒名必達,字質夫,號遐軒,一號霞軒,廣西臨桂人。據《臨桂縣誌·人物誌》雲:“王必達,字質夫,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年)舉人,以軍功保舉投江西建昌縣知縣,曆官至督糧道,改授甘肅安肅道,兩省皆軍務孔棘,盤根錯節,從容遊刃,一時大府胡文忠、曾文正、左文襄、沈文肅、李文忠皆以為能,改廣東惠湖嘉道,道卒。”
《平等閣筆記》有談到《五老圖》的流向,說:“至光緒癸巳、甲午之間,其子某某侍禦,以此冊售盛伯希祭酒,後幅又加有胡、曾、左、李諸氏之題識,今尚在祭酒家;惜餘遊京師時,未得一見,為可憾耳。”其中“光緒癸巳、甲午之間,其子某某侍禦”,而王鵬運恰是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年)授江西道禦史的。又說有左宗棠題跋,據李俊傑《宋人五老圖的軼事》一文中說:“王霞軒係左宗棠幕僚,王霞軒為博取上司歡心,將《五老圖》進獻左宗棠。但左宗棠‘展玩十數過’除於原冊加題跋之外,並未接受此名跡,仍歸還給了王霞軒。左氏在題跋上寫:‘觀察王君霞軒,以所藏《睢陽五老圖》貺我。……書此以還霞軒,如遇五老後裔,仍奉此畀之,於誼尤協耳。’”而狄平子的《平子丈〈青卞圖〉跋》雲:“至光緒癸巳(1893年),其子幼霞以《五老冊》售於盛伯希祭酒。其時,徐頌閣協祭函來詢此事之顛末。先君子約略其詞,托言以友誼相贈,未以實情相告。今歲易周星,記其真相以告後之藏此畫者。”在此狄平子亦直接點名其子名幼霞,而王鵬運字佑遐,一字幼霞,自號半塘老人,因為此時王鵬運也已過世(1849—1904),所謂“今歲易周星,記其真相以告後之藏此畫者”。因此較《平等閣筆記》晚出的《平子丈〈青卞圖〉跋》不但記載王霞軒奪畫,也記載王鵬運賣畫之事。而李俊傑文中說:“王霞軒是專事近奉之小人,對於這幅名畫並無收藏雅趣,遂以三百金售給盛昱,牟取暴利。”顯然是不確的。狄平子先後兩文,都指出將此畫賣給盛昱的是王鵬運(幼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