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2)

21 美聯社莫斯科2005年4月10日電:俄國對德國“入常”態度漸趨明朗

針對德國進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討論,以色列、捷克等國都表示了反對,俄國民眾的反對也十分強烈。但俄國政府鑒於“有否決權常任理事國”這個身份的份量,始終未曾明確表態。隨著形勢的發展,尤其是考慮國內輿情,該國政府對此的態度漸趨明朗。今天俄國外交部發言人列昂諾夫在記者招待會上說:“俄國支持聯合國的改革,包括安理會的改革,但不同意對改革的時間設限,更不同意強行表決沒有達成共識的方案。”

一位不願得罪俄國的聯合國官員發表匿名談話說:有了俄國這個表態,你可以認為安理會改革方案已經死亡了,劃上句號了。

22 共同社東京4月10日電:美國也反對對聯合國改革時間設限

美國政府發言人說,要求各會員國在擴大聯合國安理會問題上迅速達成共識,以此暗示其反對安北秘書長提出的有關方案。經過10年的反複討論,人們都十分清楚,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求達成共識”與四國入常聯盟的“要求表決”,雖然看起來隻是技術上的分歧,實際代表了不同的立場。

美國國務卿賴斯的顧問希琳·塔希爾-赫利說:“隻要改革能提高安理會的有效性,美國就支持。美國希望在廣泛共識的基礎上,沿著我們以前表明的路線,在沒有人為設定最後期限的情況下往前走。”

據認為,美國的反對態度主要是因為不能接受方案中“授權後才能動武”的條款。

由於頭號盟友持這種消極態度,德國入常行動受到很大挫傷。但羅施德首相今天仍呼籲:“我認為今年必須完成聯合國改革,今年是最佳時機。”

23《鏡報》2005年4月9日專欄文章:日本總理最近有點煩

日本總理大泉一郎最近有點煩。日本“入常”之船出乎意料地碰上了暗礁,前途堪慮。在議會質詢中,不少議員對總理的“笨拙行為”表示不耐煩。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次挫折並非是日本本身的問題,因為亞盟已經統一意見,明確支持日本和印度入常;國際上對徹底清算了軍國主義罪行的日本也幾乎沒有反對聲音。日本的錯誤在於:為了盡力擴大入常聲勢,它與德國等結成了四國聯盟。現在,隨著反對德國入常的聲浪日趨高漲,被拴在一起的其它三國有可能“玉石俱焚”。所以日本國內有人諷刺說:日本遇挫並不是本身品行有虧,而是“誤交匪人”。

24 法國《回聲報》4月11日文章:安北秘書長的方案是否有討好美國之嫌

安北秘書長此次的方案帶著濃重的美國味兒,從方案的標題上即見一斑。人權、安全和自由,這都是美國人最喜歡的語彙。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拿出布什總統就職後的國情谘文,看看兩者有多少雷同。一般認為,這是安北秘書長屈從於美國壓力的結果。他曾因堅持對伊動武必須經聯合國授權而同布什政府發生過嚴重的齡齬。去年美國參議院借著他兒子的金錢醜聞,曾興起強勁的“倒安”風浪,而美國政府則耐人尋味地保持沉默,直到很久之後才表態支持安北,使他未至於中途辭職。

不過公平說來,這些猜想並不一定確切。安北已是第二任,並且明確表示不再謀求聯任,美國的壓力對他已經沒有威懾。安北此次決心改革,是想在曆史上留下改革家的名聲。他熱切希望改革成功――當然這就離不了超級強國美國的支持。如果說他討好美國,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不是擔心秘書長的位子。

從眼前的形勢看來,此次聯合國改革的前景十分不明朗,可能成功,可能夭折,最大的可能是推遲。安北秘書長推進改革的決心是對的,如果未能成功,他之錯錯在過於輕視俄國。他不會不知道德國同俄國的齡齬,卻貿然聲明“德國可以入常”,跡近於想造成既成事實,再迫使俄國吞下苦果。這樣的做法未免魯莽。雖然俄國國力衰落,但畢竟是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且是二戰的主力國,在道義上占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