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革命風暴席卷華夏(1 / 3)

1921年7月1日,在沉重黑夜的華夏大地,似火山突爆,頓時迸發出耀眼的光芒——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它像茫茫大海中的燈塔,為中國人民指明了革命鬥爭的道路,帶領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

1924年至1927年,在中華大地上爆發了一場席卷全國的革命運動。這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後第一次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人民大革命。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與孫中山達成協議,形成了第一次國(民黨)共(產黨)合作。這場大革命以國民革命為口號,以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為旗幟,其鬥爭聲勢之浩大,發動群眾之廣泛,在中國近現代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1926年7月發動了著名的北伐戰爭,革命軍所向披靡,革命勢力從廣東迅速推進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中部地區,占領了半個中國,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反動統治,掀起了全國範圍的革命高潮。然而,就在此時,隱藏在革命陣營裏,卻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勢力的蔣介石,篡奪了國民黨的領導權。蔣介石於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公然叛變革命,背叛了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鎮壓工、農、學生運動,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在南方各省以至全國各地,霎時間風雲突變,白色恐怖籠罩全中國,革命形勢急轉直下,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就這樣失敗了。但是,中國共產黨和革命人民並沒有被敵人的鎮壓所嚇倒,而是以更大的義憤,掀起了猛烈的反抗浪潮。中國共產黨人從血的教訓中深刻認識到武裝鬥爭的極端重要性,認清了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就是武裝鬥爭,黨必須掌握革命武裝,沒有革命的武裝也就不可能實現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因此,中國共產黨中央決定立即展開同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鬥爭。

在黨的領導下,1927年8月1日舉行了南昌武裝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在全國人民麵前,樹立起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旗幟,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武裝鬥爭和創造人民革命軍隊的新時期。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了緊急會議。在會上批判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教訓,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繼續進行革命鬥爭,並決定在湘、鄂、贛、粵四省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當年九月,由毛澤東同誌組織領導,發動了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起義部隊於10月下旬到達井岡山中心——茨坪,從而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鬥爭。緊接著,在黨的領導下,各地組織發動了一係列的武裝起義。如廣州起義、廣東的海陸豐起義和瓊崖起義、湖北的黃安和麻城起義、洪湖起義和湖南桑植的起義、陝西的清澗起義和渭華起義、江西的東固起義和弋陽、橫峰起義,以及湘南起義、閩西起義和閩北崇安起義、河南的確山起義、江蘇的泰興和南通起義、湖南的平江起義、廣西的百色和龍州起義、四川的萬源和宣漢起義等等。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全國13個省130多個縣的廣大地區,接連爆發了100多次的武裝起義。隨著這些起義的爆發,一場轟轟烈烈的中國人民革命戰爭,以烽火燎原之勢在全國各地熊熊地燃燒了起來。從而開創了在農村建立和發展革命根據地,建立和擴大人民革命武裝,進行武裝鬥爭的新局麵。

在百餘次的武裝起義中,有的起義成功了,也有的遭到失敗,但隨著這些相繼的起義,組成了各路紅軍武裝。中國工農紅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了起來,到1930年初,紅軍主力部隊已發展到7萬多人,地方武裝發展到近3萬人。而且相繼建立了湘鄂贛、湘鄂西、鄂豫皖、閩浙贛、右江、瓊崖等革命根據地,在10餘省的300多個縣,建立了大小不同的共10多塊革命根據地。國民黨反動派對我革命根據地的發展與擴大恐懼萬分,蔣介石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拉攏各派係軍閥,共同加緊對革命根據地的進攻,集中重兵對紅軍一次又一次的“圍剿”。江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就打破了敵人多次“圍剿”,取得了節節勝利。但是,也有的地區因形勢不利或敵我力量懸殊,或者因指揮不當,造成了局部根據地暫時縮小或者失敗。而總的說來,全國的革命根據地是發展了擴大了,中國工農紅軍也逐步發展壯大著。

與此同時,在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也進一步激化。國民黨新軍閥一方麵勾結和投降帝國主義,聯合共同進攻紅軍,瘋狂屠殺共產黨人,殘酷鎮壓革命群眾,加緊壓迫和剝削勞動人民;另一方麵,各派係間各自代表著不同的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集團的利益,進行明爭暗鬥,企圖消滅異己,擴張實力,爭奪地盤,相互攻打,從而造成軍閥混戰時起時伏的局麵。1929年3月發生了蔣(介石)、桂(李宗仁、白崇禧)戰爭;10月又發生了蔣對桂、張(發奎)聯軍的戰爭,尤其是1930年4月至10月,爆發了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新軍閥之間的中原大戰。其規模空前,雙方投入作戰的兵力多達一百多萬人。這種新軍閥的混戰,一方麵更加深了全國人民群眾的苦難,他們強征暴斂,四處搶劫,使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嚴重激化;另一方麵也削弱了軍閥反革命的力量,削弱了白色政權的統治,給革命力量的發展,造成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