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張順
摘要:現代西方經濟學中的機製設計理論認為信息問題與激勵相容問題是一個經濟體製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關鍵。社會工程學則以社會理性人為基本假設,以及現有社會製度與社會文化的約束下,如何通過社會規則與社會機製的設計實現合理的社會目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在社會變結構的條件下,社會規則設計的一般原則與方法,以及社會工程學研究對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意義。
關鍵詞:機製設計 社會工程學
@@@一、機製設計理論產生的背景
機製設計理論發端於20世紀早期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機製可能性問題的“社會主義大論戰”。論戰雙方的主將分別是新奧地利學派的米塞斯(L。Mises)、哈耶克(F。Hayek)與蘭格(O。Lange)和勒納(A。Lerner)。隨著蘇聯的日益強大,中央計劃經濟體製成為許多經濟學家關注的問題。他們的爭論焦點是,中央計劃經濟體製能否獲得成功,或者說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能否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為代表的一方認為,社會主義計劃機製無法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1920年春,米塞斯發表了一篇題為《社會主義製度下的經濟核算》的文章,否認社會主義有實行經濟核算和合理配置資源的可能性。首先,中央計劃經濟體製不可能獲得維持經濟運行所需的信息;其次,就算中央計劃當局能夠獲得這些與經濟決策相關的信息,也不可能建立並求解涉及千千萬萬未知數與以數十萬乃至百萬計的物品和勞務的方程式;最後,即使計劃當局解出聯立方程組時,消費者的偏好和廠商的技術條件也可能早已發生了變化。哈耶克於1945年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價格製度是一種使用知識的機製》的論文。他進一步強調中央計劃當局缺乏必要的信息,有效配置資源所需的價格及成本信息隻有通過市場過程本身才能夠獲得。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市場經濟優於中央計劃經濟。
以蘭格和勒納為代表的論戰另一方則認為,即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仍然可以利用市場機製,即實行市場社會主義經濟機製。在這種機製下,生產資料收歸國有,資源流動由供求關係決定,企業根據邊際成本等於中央計劃機構製定的價格來確定產量。可以證明,這種機製所導致的分配是帕累托效應。蘭格撰寫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長文,認為中央計劃當局比任何私人企業家掌握更多有關經濟體係的知識,而且可以短於競爭市場的相繼試驗係列來獲得正確的均衡價格。蘭格強調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資源配置是由形式上類似的共同原則指導的,並指出社會主義經濟貫徹決策的一致性和執行決策的效率法則,確實與企業家們在純粹競爭市場上的實際行為完全相同。
但是,蘭格和勒納模式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激勵企業完成中央計劃當局下達的任務。由於邊際成本是企業的私人信息,企業為了更方便地完成中央計劃當局下達的指標,就有動機隱藏這些信息。如果市場社會主義不能解決激勵問題,那麼就不可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上述爭論使敏銳的經濟學家們注意到,無論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都共同麵臨著信息分散和激勵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開始考慮什麼樣的經濟機製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赫維茨是最早探討這個問題的經濟學家之一。赫維茨生於蘇聯、長在東歐,對蘇聯模式有深刻的理解,在比較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和西方市場經濟模式後,提出了所謂的機製設計理論。
@@@二、機製設計理論的基本觀點及其局限
1.機製設計理論的基本觀點
首先,赫維茨創立了機製設計的基本框架。信息問題是赫維茨在其1960年發表的論文《資源配置最優化與信息效率》中分析的主要問題。赫維茨認為,這個信息交流係統會碰到計算和信息傳遞這兩個難題。首先必須找到一種算法來計算每個信息集下的最優配置。由於要處理的問題太大,有太多複雜的約束和變量,因此很可能也沒有一個機構有能力處理這麼多的信息。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信息的傳遞,幾乎不可能將分散於整個經濟的信息集中到單一機構手中,因此,必須設計一種可以把複雜的經濟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進行計算,同時又能使所需信息傳遞最小化的機製。1972年,赫維茨提出了激勵相容的概念。1973年提出了一個分析和比較各種經濟機製的統一框架,正式奠定了機製設計理論的基礎,並且指出機製設計理論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將私人信息和激勵問題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從而為機製設計理論日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邁爾森運用顯示原理尋找最優機製。為了解決尋找最優機製的問題,經濟學家提出了“顯示原理”(revelation principle)。在吉巴德(Gibbard,1973)提出直接顯示機製之後,邁爾森(1979)等將其拓展到更一般的貝葉斯納什均衡,並開創了其在規製理論和拍賣理論等方麵的研究。按照邁爾森(1988)的說法,假設有一個仲裁人可以與經濟參與人分別進行秘密的信息交流,那麼直接顯示機製就可以定義為仲裁人根據自己搜索到的信息來決定向經濟參與人提出建議的規則。如果每個經濟參與人都預期其他參與人會按照仲裁人的建議行事,因此沒人能夠通過虛報信息或違背仲裁人的建議來獲益的話,那麼這個直接顯示機製就可以說是激勵相容的。吉巴德的顯示原理是一種占優策略的概念,而且隻適用於沒有虛報信息的情況。其後,馬斯金和邁爾森等人在1979年通過引入博弈論將其擴展到貝葉斯納什均衡,但也隻能用於沒有虛報信息的情況。1981年,邁爾森把顯示原理運用於拍賣理論,邁爾森根據顯示原理把最優機製的尋找範圍縮小到了激勵相容的直接機製,並將最優拍賣機製設計問題轉化為一個雙重約束下的線性規劃問題。1982年,邁爾森對顯示原理進行了綜合,並將其擴展到包含不完全信息的貝葉斯納什均衡,同時包括虛報信息和可能違背建議的情況。1988年,邁爾森又將其擴展到多階段博弈,從而將顯示原理推廣到最一般的情形。
再次,馬斯金運用博弈論分析了社會選擇規則實施的一般問題。顯示原理在簡化機製設計分析和尋找最優機製方麵極其有用。但是,就算我們已經找到了最優機製,仍然要麵臨如何實施最優機製的問題。吉巴德——薩特斯維特操縱(Gibbard-Satterthwaite manipulation)定理指出,如果對個人的偏好域不加任何限製,那麼對於任何一項非獨裁的社會選擇規則,都不可能找到一種能使每個經濟參與人都說真話的機製,能通過占優策略均衡來實施的社會選擇規則隻能是獨裁性的。1972年,赫維茨提出了與此類似的不可能性定理。該定理認為信息分散條件下不存在任何能使經濟參與人說真話的有效機製。這與隻有在獨裁條件下才能實施促使經濟參與人說真話的占優策略是一個問題的兩種不同表述。1977年,馬斯金運用博弈論分析了社會選擇規則實施的一般問題,並且討論了單調性和無否決權的性質,認為單調性與無否決權是機製實施的必要條件。
綜上所述,現代機製設計理論仍然沿襲了主流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在嚴格的假設條件下,運用博弈論作為數學工具,探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最優機製及其實施條件,給社會工程學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起點與參照框架。
2.經濟機製設計理論的局限
首先,西方經濟學的機製設計理論以靜態的市場經濟製度為前提,以西方個人主義的曆史文化為基本預設,在個體純粹自由選擇的條件下,探討在不對稱信息的條件下實現社會目標的最優規則設計,當然這符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現實情況。然而,這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發生的持續的製度變遷相去甚遠,其製度環境處於不斷變動的過程中,在變動的製度環境中的機製設計將變得異常複雜,在製度環境變動的不同階段,社會目標可能有所不同,實現社會目標的最優機製也會不同。
其次,機製設計理論主要探討了經濟製度的設計問題,對以公正取向的社會製度的探討有限。機製設計理論可以表述成,仲裁人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為了應對仲裁人與參與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進行的行動規則設計,從而使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具有一致性,在實現個人約束條件下效用最大化的同時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然而,現實的社會目標不僅僅是資源優化配置的效率目標,機製設計也並非僅僅限製在經濟領域,社會轉型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不同領域的製度改革的目標是不同的,每項具體製度改革的目標也並非是單一的。如醫療製度改革更重要的目標是救死扶傷,提高國民的健康水平;教育製度改革的更重要的目標是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如果僅僅以資源優化配置為唯一目標,會加劇教育的不平等程度,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