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解放軍主力部隊趁夜色從上遊乘船和木排,早已渡河到達南岸。所謂的“渡河部隊”,是用鋼盔偽裝的:在鋼盔下麵綁著兩個幹葫蘆,係上豬尿泡,裏麵裝滿紅色水。當國民黨軍向這些鋼盔猛烈射擊時,就造成鮮血染紅河水的假象。人民解放軍用此“以假亂真”計巧渡黃河,使敵軍驚歎不已。

隔岸觀火解放長春耐心等待,坐收漁利計。這是《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第九計的核心,自古以來,許多軍事家、政治家成功地運用過這一計,坐山觀虎鬥,從中取利。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10月解放長春,便是一例。

1948年6月,人民解放軍包圍了長春。10萬國民黨軍隊憑借堅固的工事死守長春,解放軍一時攻克不下。但是,城中的儲備糧漸漸地消耗殆淨,國民黨派飛機空投食品,以解城中國民黨軍隊的燃眉之急。後來,國民黨軍隊之內為爭奪空投物品而發生了槍戰。解放軍指揮員認為,如果倉促攻城,會迫使敵人加強團結,而采取了不急於攻城,坐山觀虎鬥,充分利用敵人內部的矛盾,並促使其激化,可起到分裂敵人的作用。

就在這相持階段,傳來錦州解放的捷報,在解放軍軍事和政治的雙重攻勢下,長春守軍滇籍部隊六十軍軍長曾澤生,拒絕了蔣介石要其突圍的命令,於1948年10月17日率部投降。

不久,守衛長春的其餘國民黨軍隊也先後投降。

人民解放軍充分利用敵人內部鬥爭,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放了長春。

卸偽裝惑敵機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誌願軍某師奉命向三所裏實施戰役穿插,一夜急行軍115裏。當部隊到達鬆洞時,天已見亮,這裏離三裏所還有30裏。白天敵機成群,一旦被敵發現,就難逃劫運。師長賈敏在這緊急關頭,果斷下令全師官兵去掉一切偽裝,沿公路跑步前進。這時,天空上有幾十架敵機在盤旋著,敵機以為是從德川裏方向撤下來的李偽軍,這樣,我誌願軍部隊沒有受到任何麻煩,在敵人眼皮底下順利地及時穿插到位,而且比敵軍搶先5分鍾占據了有利地形,堵住了南逃北援之敵。

罐頭惑敵抗美援朝戰爭中,1952年10月8日爆發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這一戰役一直延續到11月25日才告結束。美軍在3.7平方公裏的戰場上投入6萬兵力,擲下了成千上萬噸炸彈,上甘嶺山峰被炸彈削去2米多。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下,誌願軍隻能撤進坑道中。

一天晚上,誌願軍利用敵人疲乏之機搞了一次坑道外的騷擾戰。誌願軍戰士們向準備出擊的方向扔空罐頭,用響聲迷惑敵人。開始兩次,敵人朝發出響聲的地方猛烈射擊。到了第三次,敵人以為還是誌願軍製造的假象,便不予理睬。這時,誌願軍一支突擊隊迅速跳出坑道,炸毀了距坑道口20米遠的兩個美軍掩體。當美軍發現時,突擊隊已安全地撤回坑道。

誌願軍小分隊“借屍還魂”《三十六計》第十四計“借屍還魂”在政治生活和軍事上是一種“再生計”。

抗美援朝期間,誌願軍某部二營奉命堅守漢江南岸的584高地。五天五夜的激烈戰鬥,敵我雙方傷亡慘重。因彈藥缺乏,隻剩下26名士兵還能參加戰鬥,陣地失守了。第六天早8點左右,美軍一個營占領了584高地。這時,忽然起了大霧,視距僅十來米遠。8點30分,26名誌願軍士兵,換上美式軍裝,趁著漫天大霧,兵分左右兩路,摸上高地。右路突擊隊在離敵100米處,看到敵軍正準備開飯,毫無戒備。他們迅速地進到距敵隻有四五米遠的地方,突然開火。左路突擊隊也同時衝入敵陣。美軍被這突如其來的槍聲,嚇得紛紛抱頭逃竄。

隻用了十幾分鍾,誌願軍小分隊就斃敵30多人,奪回了高地。

漫天大霧這個天賜良機;美軍剛占領高地驕縱輕敵,毫無戒備,就成了誌願軍小分隊借以“還魂”,即奪回高地的“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