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影院與現代都市人的白日夢(2 / 2)

如果說好萊塢“大片”會剝奪觀眾的“聽覺”似乎很難說服人,因為當今的電影畢竟不是默片了,尤其是許多視覺效果驚人的影片在音響效果方麵也往往有出奇製勝之處。但好萊塢“大片”的音響與經典藝術中的音樂效果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它不需要個人化的理解。好萊塢電影中的配樂是悅耳動人的,效果音響是輝煌逼真的,同時這些也都是明明白白的顯現出來的,沒有什麼真正可能需要個性化的“聽覺”和想像力的東西。可以說電影中的聲音也變成了視覺一樣明白的、公眾化的東西,再也沒有了像貝多芬那樣貴族氣的高深和孤獨。也就是說,公眾化的視覺歸根到底占據了公眾藝術的統治地位,排擠掉了個性化的聽覺。

好萊塢自本世紀30年代起便有了一個雅號,叫“夢幻工廠”。這當然與其在電影製造視幻覺技術上的成功有關。但並不僅僅如此。“夢幻工廠”所具有的更重要的含義是譏諷好萊塢電影所表現的意義不過是滿足小市民們的白日夢。歐洲有的電影評論家幹脆刻薄地說好萊塢電影是給智商在12歲以下的人觀看的。這種譏諷當然不是就好萊塢電影的技術水平而言的——全世界恐怕還沒有哪一派電影有資格批評好萊塢電影的技術水平。這種譏諷的意義應當說是指好萊塢電影在藝術觀念上的通俗、平庸甚至華而不實的媚俗,同時更可能是指好萊塢電影所表現的小市民式的虛幻的價值觀念——粗獷的西部和彪悍瀟灑的牛仔、灰姑娘式的奇遇、驚險離奇而終歸善惡有報的鬥爭……對於了解真正現實的社會人生的人來說,這一切的確像是幼兒園或小學老師哄小孩的故事。

但小市民並不是小孩子。好萊塢並沒有當真幼稚到想給大眾灌輸小孩子式的道德觀念。好萊塢關心的其實是怎樣吸引大眾的問題。整個20世紀電影藝術活動的發展,可以說是好萊塢一步步征服全世界的過程,即使在經典藝術電影的老家如法國、俄羅斯等國家也不例外。這種現象的確耐人尋味。許多國家的有識之士對美國的這種所謂“文化帝國主義”或“後殖民主義”的入侵感到憤慨,也對本國大眾對美國式文明如此傾心感到痛心疾首。其實,好萊塢能夠征服全世界,恰恰不是因為它表現的是美國式文明,毋寧說它表現的是一種世界化的趣味和價值觀念。人們概括好萊塢電影通行風格的說法大多是豪華、壯觀、逼真或浮誇、類型化等等,實際上可以看出,好萊塢並不在意表現什麼特殊的人生處境,或者不如說是通過剝離個別化人生的特殊處境來製造著世界化的趣味和道德傾向。實現這種剝離的手段就是製造幻覺化的、滿足大多數文化中一般平庸者的白日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