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有錢了自然就要做衣服,蓋房子過日子。李圖第二批招募的人,就要滿足農民的這些需求。除了貧苦佃農,李圖還選了十個會做裁縫的、一百五十個會做泥瓦匠的、五十個會做木工的。
另外大明的官鹽很貴,李圖不想德源市的居民被盤剝一次,就又找了五個會曬鹽的去德源市開鹽田。
這些手藝匠人,李圖也要求他們每年交租十五石糧食,權作人頭稅。德源市農民收入高,手藝匠人的產品自然就能賣上好價錢,自然就能交得起人頭稅。如果手藝匠人供給太多收入低於農民,他們也可以改行做農民,未改行的其他匠人則可以把產品漲價,直到所有匠人的收入都和農民齊平為止。
市場看不見的手會自發調整,保證這些匠人的收入足夠繳納人頭稅。
不過遺憾的是大明朝農民們保守,未嫁人的姑娘被禮法限製,沒有報名墾殖小琉球的,雖然李圖優先招募家裏有未婚女兒的家庭,但德源市未婚男丁實在太多,無法直接通過移民解決德源市農民娶妻的問題。
好在漳州和德源市之間坐船隻有兩天的路程,墾殖的農民有了錢以後,可以回到故鄉找人說媒,想來也不是大問題。
另外,李圖還在漳浦縣招募了一百人做士兵,取名為定海營,裝備米尼步槍駐紮在德源市,歸王麻子統領。
五月中旬,李圖把第二批兩千墾殖農民分作五趟運到了德源市。小山上去年已經建好了空餘的新宿舍,新的農民住下來後,就開始在小河南岸開墾新田。
水壩都是現成的,在南岸多開一個灌溉口就是了,新的農民唯一要做的就是燒林子建設灌溉渠。李圖在南岸選了六千米長,四千米寬的一塊地方,放火燒光了林子,得了三萬畝田地。此時第一季稻子還沒有成熟,正是農閑時候。北岸耕作的第一批墾殖農民也來幫忙修建灌溉渠,跟李圖賺些碎銀子花。
這是第二次建設,李圖有了指揮經驗,布置得更有效率。
造船方麵,在李圖的威脅下,五個馬尼拉工匠也拋棄了藏私的念頭,主動交流技術。到了五月底,造船的計劃已經由兩個匠頭做好,開始購買木材鋪設龍骨。馮友向李圖保證,兩艘新船將在八月初造好。
六月中旬,建好了灌溉渠後,李圖就給農民分田。在都督府登記造冊,標注各家田地的邊界,明確權屬。
#####
到了六月中旬,第一批墾殖農民再獲豐收,每畝田都收了一兩石的糧食。李圖收了一萬四千石地租,又以九錢銀子一石的價格跟農民收購富餘糧食,販賣到漳州,總共獲利一萬七千兩。短短一年,李圖就從德源市賺了三萬多兩銀子。刨去和蕭顯貴借錢的利息,雇傭選鋒營的軍餉,收益依舊可觀。
李圖向墾殖農民收購糧食,農民就有了銀子,開始對各種貨物有了需求。李圖的船去漳州滿載著糧食,回程時候則帶著各種雜貨。包括家裏常用的鍋碗瓢盆、瓷器碗筷、做衣服的棉布絲綢、農具雜物、甚至是米酒茶葉,都被李圖一一運來,在德源市散賣給富裕的農民們。
這些物資,極大的緩解了德源市的商品短缺。
李圖販來的這些貨物並沒有標高價,但以批發價購貨零售價銷貨,還是賺了不少銀子。
農民們思想保守,極為重視傳宗接代。第一批墾殖農民們有了錢就想娶媳婦,想娶媳婦,便首先要有房子。天啟五年的早稻收割後,德源市的第一批農民急著蓋房子。李圖設計水田時候就考慮過民宅的問題,預留了不少蓋屋子的空地。忙完第二季稻子的插秧後,第一批農民們就一個個都忙著劃地方蓋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