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帝國大廈”的影像變遷(1 / 2)

——以《金剛》係列電影為中心的分析

藝術經緯

作者:李正華 高麗娜

1933年美國導演,梅裏安·庫珀拍攝的電影《金剛》,把紐約帝國大廈推向了全世界,帝國大廈從此成為好萊塢電影最愛的場景之一。1933年開拍的電影《金剛》,那隻巨大猩猩爬上了當時世界第一高樓帝國大廈,特殊的時空背景,奠定了它在金剛迷甚至是專業電影人心中無可取代的第一場景,在之後的係列電影中,金剛依然無數次爬上帝國大廈。在這充滿愛情和災難的係列電影,金剛在帝國大廈巨大身影的陪襯下,一切都顯得那麼真實,充滿悲情。

1933年,美國導演梅裏安·庫珀拍攝了電影《金剛》,影片主角的那隻巨型怪獸成為了不朽經典,當巨大的金剛爬上帝國大廈時,金剛和帝國大廈便開始永恒的對話。1976年的《金剛》導演拋棄了帝國大廈,與時俱進地將攀爬對象改為了當時的世界第一高樓——世貿雙塔,這讓《金剛》影迷們都大為不滿,遭到無數《金剛》影迷的大肆抨擊,金剛迷們認為世貿大廈隻是作為高層建築存在,而帝國大廈已經存在並見證了美國最艱難的曆史,不是單純的建築物可以比擬的,可見帝國大廈的魅力並不僅僅隻是由高度來決定的。

作為電影中一個重要場景,金剛在帝國大廈上和飛機搏鬥的段落是這部電影中的高潮。對於都同樣巨大的金剛和帝國大廈來說,隻有當二者在一起時,才能顯現出原本巨大的金剛在人類文明巔峰上的渺小。而代表著蠻荒的金剛在代表著人類文明成就巔峰的帝國大廈上,和人類科技的巔峰——飛機搏鬥,這三個極具象征意義的元素結合到一起後,就組合出了數量繁多的引申意義。金剛爬上帝國大廈,在每一部電影裏有著各自不同的解釋。帝國大廈隻是在每一部影片裏都高高矗立在紐約街頭,見證所有的變遷,成為展現金剛巨大身軀的最佳載體。

1933年,梅裏安·庫珀拍攝的《金剛》麵世,帝國大廈在當時被認定為是人類文明的象征,金剛是野蠻的代表,此時的金剛努力攀上帝國大廈,將人類的智慧踩在腳下,在它眼裏,世上沒有比暴龍更凶猛的對手,紐約城不過是另一個骷髏島罷了。麵對人類製造的戰機和子彈,發怒的金剛認為它能用拳頭擺平一切,不過它的抗爭注定生出悲劇。金剛站在巨大的帝國大廈上麵,在那一瞬間,它成為整個城市的統治者,是人類最大的威脅,不管對於金剛本身的理解如何改變,人類麵臨自身的威脅時,必然進行抗擊,這就是金剛無論在哪一個版本中都無法改變被消滅的宿命。

在1933年版《金剛》中,金剛是越倫理界限的一種強大力量,在電影中一直作為巨大的危險存在著,所體現出的是令人恐懼的原始獸性和力量。它能量巨大,不為世俗駕馭,因此危險,成為公敵,它的結局,就是攀至巔峰而後隕落。金剛從帝國大廈上墜落,這是一個強有力的隱喻,當金剛站在帝國大廈的頂端和飛機搏鬥時,它對於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觀眾來說,在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下,這個場景具有一種強烈的象征意義。在美國五十年代的民權運動之前,美國社會中還有著強烈的種族歧視傾向,而金剛這隻大猩猩站在帝國大廈頂端同飛機搏鬥,最後被飛機擊敗,白人男子重新奪回金發美女的場景,毫無疑問會滿足相當一部分種族主義者的內心欲望。帝國大廈在這一刻變成了金剛的征服物,當帝國大廈被金剛踩在腳下,帝國大廈成為一個被征服的對象。帝國大廈這時代表著先進文明對野蠻文化的冷漠,金剛爬上帝國大廈,把巨大的帝國大廈作為征服的對象。人類社會無法容忍自己文明的產物被金剛所占領,這時同樣作為人類文明產物的飛機,飛臨高空來征服金剛,讓金剛從帝國大廈上掉下,完成了文明的自我救贖。帝國大廈這時從人類的建築物簡單上升為人類文明的象征,必須從金剛的占領中擺脫出來,帝國大廈與金剛的衝突已經成為野蠻和現代文明衝突的象征。

2005年版《金剛》導演彼得·傑克遜繼承了《指環王》中多元文化的傳統,用溝通來取代對抗。在這個意義上講,《金剛》也是一個多元文化交流的寓言。這一點無疑是2005版《金剛》中最為精彩的地方,帝國大廈在這樣的表現中展現出不同的影像意義。導演彼得·傑克遜淡化了文明對野蠻的征服,利用金剛攀爬帝國大廈這個經典場景,對老版《金剛》中野蠻與文明衝突的舊模式進行了徹底的改變,金剛不再是威脅人類的不可知力量,相反,它成為人類試圖溝通交流的對象,整部影片中已經沒有那種敵對的恐懼,代之而來是一種同情關懷的情緒,一種平等的關愛,一種心靈的溝通。電影中金剛是同樣巨大、強壯、充滿力量的,是自然界的強者,被土著供奉為神靈,即使是麵對三頭凶猛巨龍的攻擊,也能挽救女主人公。而到影片最後,在紐約街頭和人類的巨大衝突,則充分表現了金剛的執著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