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1 / 3)

藏羚羊

別名:藏羚

食性:草食性

藏羚羊檔案

藏羚羊曆史上廣泛分布於由喀喇昆侖山口向東直至青藏公路的廣闊區域。目前藏羚羊分布範圍從印度拉達克向東延伸1600千米至青海鄂陵湖附近。它們適宜在高原和半幹旱類型的地區生活,荒漠草原和其他幹旱區域也有藏羚羊季節性活動。藏羚羊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寒冷、幹旱地區生態係統的重要物種。

生活習性

藏羚羊生存的地區東西相跨1600千米,季節性遷徙是它們重要的生態特征。每年四月底,公母羚羊開始分群而居,未滿一歲的公仔也會和母羚羊分開,到五六月,母羊與它的雌仔遷徙前往產羔地產子,然後母羚又率幼子原路返回,完成一次遷徙過程。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新疆、青海、西藏的高原上,另有零星個體分布在印度地區。

藏羚羊頭骨結構緊湊、小巧、麵貌清秀。頭骨由顱骨和麵骨兩部分組成。

四肢

四肢強健而勻稱,有十分勻稱的腿部線條,蹄狹窄,行動敏捷。

軀幹

藏羚羊一般體長135厘米,肩高80厘米,體重45~60千克。

體形特征

雌獸沒有角雄獸有角,角形特殊,有20多個明顯的橫棱,細長似鞭,烏黑發亮,從頭頂幾乎垂直向上,僅光滑的角尖稍微有一點向內傾斜,長度一般為60厘米左右,兩隻角長得十分勻稱,非常漂亮。頭部寬而長,雄獸的吻部粗壯多毛,上唇寬厚,沒有眶下腺。鼻部腫脹而略微隆起,鼻腔寬闊,向兩側呈半球狀鼓脹,鼻端被毛,鼻孔較大,略向下彎。

草兔

別名:山跳子、跳貓、蒙古兔、海角野兔、阿拉伯野兔、布朗野兔、沙漠野兔

食性:玉米、豆類、種子、蔬菜、雜草、樹皮、嫩枝及樹苗等為食

草兔檔案

草兔的棲息地具有三個條件:①能夠藏身,如灌木林、矮樹林、多刺的洋槐幼林等。②當天敵來襲時不影響草兔奔逃的速度,又能及時觀察到天敵來襲的地方。這些地方多是坡度比較平緩的灌木林和洋槐幼林。③食物充足、水源豐富的地區。

生活習性

草兔的孕期一般45天左右,每胎仔數不等,一般隨著月份的增加,氣候溫暖,食物充足產仔數會增加,通常在一月份隻能產2仔,到了6月左右一胎能產6仔左右。草兔終生生活在地麵,不挖洞,所以它們是一種流浪的動物。一般情況下,隻有妊娠期有固定的巢穴。但它們一般在棲息地附近“流浪”。

分布區域

分布於歐洲、俄羅斯、蒙古,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和長江中下遊一帶。

草兔的腦殼略比華南兔的寬,顱骨眶明顯。上門齒溝極淺。

四肢

草兔的前肢較短,後肢較發達。腿部肌肉爆發力強,可快速奔跑和跳躍,在逃避敵害時奔跑速度極快並且可以急停、變向甚至轉頭原路返回。

軀幹

身體背麵被毛為黃褐色至赤褐色,顏色深度不等,通常還帶有黑色波紋,臀部顏色較背部淺。腹麵呈白色,側麵接近腹部的地方多為棕黃色。

體形特征

草兔比一般的兔子體型大一些,體長36~56厘米,尾長10厘米左右,草兔的後足長9~12厘米,耳長10~12厘米,體重平均為2千克。草兔與其他兔子不同的是它們終生生活在地麵,不挖洞,善於奔跑,夜間活動。

別名:赤狗、馬狼、彪狗、神狗、馬彪、馬將爺、亞洲野犬、亞洲赤犬、豺狗、紅狼、亞洲豺犬

食性:肉食性

豺檔案

豺廣泛分布於我國各地山區。由於人類活動範圍擴大,使各地自然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野生草食動物失去了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數量日漸減少,導致豺的捕獵日益困難。為了維持生計,豺被迫將其捕獵的對象瞄準村落中的家畜,被人們當成害獸加以捕殺,使其成為瀕危動物。

生活習性

豺分布廣泛,從極地到熱帶都能生存,豺喜歡群居生活,以多達25隻個體構成一個群體共同生活。豺一般在晚上覓食,白天躲藏在矮樹叢或較長的草地中,豺能夠單獨、成對或結群進行獵食,捕食它所能捕到的任何小動物,也食用腐肉、昆蟲及植物性食物。

分布區域

東亞、南亞、中亞以及東南亞,棲息於熱帶、溫帶的山地森林中。

頭部較寬,耳部較短且圓,額部突出,鼻子較長,吻部較短而寬。

四肢

四肢較為短小,前麵呈現棕褐色,內側顏色較淺,呈白色或淺灰色。

軀幹

全身被毛較短,體毛呈茶色,雜有少量黑褐色毛尖的針毛,腹毛顏色較淺。具有6~7對乳頭,尾部毛較長,顏色較深,尾型粗大。

體形特征

體型大於狐而小於狼,外貌與中等大小的犬相似,體長95~105厘米,尾長40~45厘米,體重10~20千克。全身呈黃褐色或深紅色,因此又稱為“紅狼”,皮毛稀疏且粗糙,尾毛長而密,呈棕黑色,類似狐尾。

長頸鹿

別名:麒麟鹿

食性:草食性

長頸鹿檔案

最早的長頸鹿科化石是和後來演化出古麟,一種中新世早期長有短角、短脖子的長頸鹿祖先。到中新世晚期古麟進化為薩摩。在上新世,薩摩獸分化為兩支,一支是霍加,另一支是最早的現代長頸鹿。

生活習性

在野外,利用身高的優勢長頸鹿主要以樹葉為食。行走時與大型四足動物常用的運動方式相同,一側的前後肢向前挪動而另一側的前後肢著地。但是長頸鹿遇到敵害攻擊的時候則能以60千米的時速進行短距離奔跑,奔跑姿勢很笨拙。當受到威脅時,長頸鹿的防禦方法是用蹄子猛踢敵害。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蘇丹、肯尼亞、坦桑尼亞和讚比亞等國,生活在非洲熱帶、亞熱帶廣闊的草原上,但是它的祖籍卻在亞洲。

雌雄都有外包皮膚和茸毛的小角。

眼大而突出,位於頭頂上,適宜遠望。它的舌頭伸長時可達50厘米以上,取食樹葉極為靈巧方便。

軀幹

長頸鹿和其他動物的脖子椎骨一樣隻有7塊,隻是它們的椎骨較長,一塊椎骨有2米長。

四肢

它們的四肢相當長。

體形特征

長頸鹿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長脖子,它的長脖子在物種進化的過程中獨樹一幟,這樣它們在非洲大草原上,就可以吃到其他動物無法吃到的較高地方的新鮮嫩樹葉與樹芽。它脖子的骨骼結構基本上與其他偶蹄動物差不多。它們的四肢相當長。角為骨質,為皮膚所覆蓋。長頸鹿長有32顆牙齒,常生一對角,終生不會脫掉,皮膚上的花斑網紋為一種天然的保護色。眼大而突出,位於頭頂上,適宜遠望。長頸鹿的長舌是雪青色的。

長吻針鼴

別名:原針鼴、三趾針鼴、五趾針鼴、曲喙針鼴、原鼴

食性:各種蠕蟲及蟻類

長吻針鼴檔案

長吻針鼴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卵生哺乳動物之一。它們多棲息於灌木叢或海拔4000米以下的疏林草原。它們的消化道、生殖道與排泄道均開口於泄殖腔。每次產卵1~2枚,幼仔孵出後在囊中哺乳7~8周,平均壽命為30年左右。

它們以蠕蟲及蟻類為食,所以對消滅樹上的害蟲有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