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功”習練者經過辯證理性的思考,做到情感立場的轉變,其目的是為了進行全新自我的重塑。
人的一生,漫長而曲折,有的平淡無奇,有的轟轟烈烈,有時與成功和榮譽相伴,有時會遭遇挫折與失敗。一個健康的人生,應該不過分計較一時的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個聰明的人,一切成功的人,他們在思考人生、探索人生的道路上,總會經常認真地總結曆史的、他人的以及自身的經驗教訓,不斷地完善、重塑自我,使個人的知、情、意、行符合時代、社會的要求,及時調整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以達到相互之間的高度和諧與統一,因為一個人的人生總是在一定的時代與特定的社會中度過,與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也就是說,任何時代,沒有脫離社會環境而獨立存在的人,也沒有超越社會現實的人生。
當今世界,人類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我們的國家正處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的物質文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和光榮責任。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並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重塑自我。做人,就要做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做事,就要多做有利於國家穩定、發展、文明進步、人民幸福的好事。隻有這樣,我們才無愧於時代,無悔於今生。
對於“法輪功”習練者而言,探索人生,完善自身,重塑自我,是一場痛苦的思想革命,它需要拋棄舊有的靈魂,脫胎換骨,樹立一個全新的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一個特殊的“核”裂變。
一、撿回丟失的金子
金子是珍貴的,對一個人而言,靈魂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是閃閃發光的金子。“法輪功”習練者絕大多數都是無辜善良的人,他們都曾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引下,辛勤耕耘在我國的各條戰線上,是李洪誌的“法輪大法”使他們丟掉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現在是該撿回這曾丟失的金子,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時候了。
世界觀是人們對於世界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世界觀有自發的、樸素的世界觀和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之別。不通過主動的實踐和理論學習是難以樹立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的。在階級社會中,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世界觀,同一階級內的不同階層,其世界觀也會呈現出差別性。世界觀是支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最基本的觀點,它規定著人們的自然觀、曆史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等,製約著人們的感情、意誌和對事物的態度,指導人們的行為和調整人生與世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是自然、社會、思維發展客觀存在的普遍規律的真實反映,因而能全麵、深刻、科學地把握客觀世界,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隻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才能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抵製唯心主義、封建迷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想的侵蝕和影響,在各種風浪和利誘的考驗麵前站穩無產階級的立場;才能提高思想和工作水平,克服思想上的主觀性、片麵性、盲目性,減少工作中的失誤,增強工作的原則性、係統性、預見性、科學性和創造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世界觀影響並支配著人生觀,每一種人生觀都有其世界觀基礎。所謂人生觀就是人們關於人生目的、價值、道路以及生活態度等的根·222·本看法和信念。它回答人是什麼,人為什麼而活著,人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等問題,是一定的世界觀在人生問題上的表現。無產階級人生觀的核心就是為人民服務。
價值觀是人們在對人生目的和實踐活動進行認識和評價時所持的基本觀點和態度,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價值觀是人們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經過經驗總結和社會認同,逐漸積累、升華而形成的社會意識。這種社會意識一旦形成或被接受,就反作用於人生價值活動的全過程,對人生活動有著導向、選擇、取舍作用。科學的人生價值觀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理論和科學的方法論之上的。它完全是從現實的社會條件出發,以集體主義為核心,以時代要求和國家、人民的需要和整個社會的利益為出發點。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不是個人的私利,而是對社會需要的滿足,即對社會的貢獻。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僅是一個健康人生的最重要素質,也是批判一切形形色色錯誤的、反動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有力思想武器。
真,包括兩個方麵,亦即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經驗事實領域裏的真,指一切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客觀事物。但是,僅有這樣一些真,還是不夠的。有些問題和它們的答案,並不在經驗事實領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於是,人們開始研究客觀事物背後的內在聯係,或稱本質、規律。凡是依據客觀事實,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又經得起社會實踐檢驗的理論,被稱為真理,或客觀真理。這些真理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內在聯係,就是“真”這個概念的第二層含義。真的反麵是假,真理的反麵是謬誤。這就是唯物主義的真與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善”,屬於倫理學範疇,是關於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一種行為規範準則。善與惡是互相對立的。善的前提是“應該”,惡的前提是“不應該”。在這“應該”和“不應該”當中,又劃分出“理”和“法”兩個領域,“理”指真理,“法”指法製。在文明社會中,善與不善主要在這些領域裏起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善與惡的標準總是與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利益、不同社會集團的利益、全社會的利益相聯係而形成的。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對於不同社會集團來說,善與惡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但社會大多數成員共同承認的善惡標準,也是存在的,並且對於同一個文化群體來說,具有繼承性。
在我國當今社會,“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最大的善,否則就是不善,就是惡,因為它關係到全國人民的最大利益。馬克思主義是解放全人類的科學理論。對於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人來說,為解放全人類而努力奮鬥是最大的善,其具體表現就是為人民服務。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認真學習、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就不會受到李洪誌拚湊的那一套歪理邪說的迷惑。當李洪誌百般神化自己,聲稱自己是整個人類空前絕後的“唯一”救世主時;當他鼓吹“法輪大法”是絕對的“宇宙真理”,是高於一切科學的“無所不包、無所遺漏”的“最高科學”時;當他胡吹他所提倡的“真、善、忍”,是永恒不變的“宇宙特性”,而且“同化”這種特性,就可以包治百病,使人人達到“無病狀態”時;如此等等,都是在宣揚一種超自然、超社會的神跡、迷信和崇拜。這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有神論、唯心論。人們還看到,無論是在他的所謂“法經”裏,還是在他的所謂“演講”中,李洪誌總是煞有介事地告訴人們:世界末日已經來臨,人類就要毀滅。這個人類的大劫難,現代科學無能為力,任何政府也無可奈何,隻有他的“法輪功”才能超度眾生,而他李洪誌就是那個應運而生的“救世主”。據說,這樣的“救世主”是空間絕後的。李洪誌憑空編造、推銷一些粗俗的唯心論和有神論的世界觀,例如“在國內外,真正往高層次上傳,目前隻有我一個人在做”,“我是第一次真正把修煉的東西留給人”“我要是度不了你,誰也度不了你”等等。這種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一種毒化人們靈魂、把人引向邪路的“精神鴉片”。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教導我們:諸如鬼神“救世主”之類的東西,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一種虛幻的、顛倒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對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們的力量的方式。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救世主”、有神論等陳腐觀念的鬥爭始終沒有停止過,對它的破除需要一個曆史長期過程,隻有用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才能徹底地摒棄對於這種超人間的力量的迷信,使人類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聽一聽“法輪功”癡迷者朱某的親身感受吧,他說:“在以往的學習和生活中,因不願實踐,不願思考,對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矛盾的辯證分析方法之精髓沒有把握好,以至於導致今日善惡不明、正邪不分,誤入‘法輪功’的魔途,在今後的學和實踐中應該多學習一些辯證唯物主義知識,積極向大自然求索人生之奧妙,培養正確的思維方法。”
因此,我們要對李洪誌及其“法輪大法”的真實麵目、反動實質和嚴重危害,真正有一個清醒和深刻的認識,徹底同其劃清思想界限,就必須加強思想理論學習和實踐磨練,準確掌握和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特別是它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觀察分析問題和對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這裏,我們要強調拋棄李洪誌“真、善、忍”,追求自有文明史以來就不斷發展的真、善、美。
真、善、美是人類追求的永恒話題。求真、向善、愛美是人類的天性,自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人們就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真、善、美的探討和追求。人類各種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其目的都是在不斷地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從曆史發展的趨勢和宏觀上看,崇高而有意義的人生離不開對真、善、美的追求。千百年來,一切進步的人們都在執著地追求真、善、美。因為真、善、美是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是人類價值體係的核心內容。真、善、美代表著一種理想化的人類境界和完善統一的崇高人格,是保證人類物質文化活動的價值觀念。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繼承了人類曆史上一切有價值的思想文化成果,成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真、善、美”的理論核心。這是迄今為止,人類對“真、善、美”最全麵、最深刻的把握。追求真、善、美關係到一個人怎樣去追求和建構自己的美好人生。概括起來說,就是人生如何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在不斷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使人生價值更加完善,進而對人類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人生追求的目標應該是真、善、美的統一。簡言之,就是追求真理、追求至善、追求美好。
二、揚起新的風帆
人生如大海中的航船,揚帆起航,乘風破浪,直達彼岸,就必須準確地把握航行的目標和方向,保持充足的前進動力。在人生的航程中,理想和信念就是航行的風帆。新的時代、新的使命,新的人生航程,就應揚起新的風帆,駛向美好的人生彼岸。
1.樹立崇高遠大的人生理想
理想是指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通過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認識、探索,以揭示一定的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與人生奮鬥目標相聯係的、符合客觀規律的、而且經過奮鬥有實現可能的預見和設想,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向往和追求。理想是建立在人們對社會和自我現實及其發展規律認識基礎上的對社會和生活遠景的構思和設計。一個人的人生理想如何,不僅關係到個人的成才與發展方向,也決定著其人生價值的實現。
(1)理想的人生導向作用。理想是人生前進的目標。理想是人生的旗幟,是人生航程的燈塔。它對一個人能否沿著正確的人生道路前進具有決定的意義。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人生理想在人生實踐中起著支配作用和導向作用。理想對人·226·生實踐的引導作用,是由人生的特征和理想的特征決定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決定了人生實踐的目的性。也就是說,人總是依據一定的人生目的來規劃自己的生活、工作,塑造自己的人格,確立自己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立場和行為方式,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理想對人生實踐所起的導向作用,具體表現在:困境中使人看到光明,順境中使人看到曲折,平凡中使人看到偉大。古今中外的無數事實證明,凡是有作為的人都非常注重人生理想。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崇高的理想就會迷失方向。總之,理想決定著人生道路的選擇和人生目標的實現,對人生方向的確定是至關重要的。人們讚頌有誌之士,鄙視庸碌之輩,原因就在於理想、誌向是同事業、成就和社會進步聯係在一起的。
(2)理想的精神動力作用。偉大的精神是為偉大的目的而產生的。理想的精神動力作用表現在,擁有崇高的理想,可以使一個人在遭受挫折、身處逆境時,仍能堅定人生信念,增強信心和勇氣,努力去克服困難;也可以使一個人在順境時,看到社會發展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克服驕氣和傲氣,始終保持進取心。因為理想作為人生個體自我實現的目標,是人的認識、預見、評價、追求、意誌、決心、毅力等因素的綜合表現,蘊藏著強烈的意誌力量,可見,理想是激勵人們向著既定目標拚搏進取的動力。曆史上,凡是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都是在崇高理想的激勵下克服各種困難取得成功的。人類社會發展表明: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實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自身的目的,就必須借助於某些精神力量的激勵,這種精神力量就是人類所追求的理想。
(3)理想的人格完善作用。個人所追求的理想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人格。在人類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都有體現出時代特征的理想人格。我國古代社會有體現封建倫理要求的忠、孝、仁、義的理想人格——“聖人”、“賢人”、“君子”。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理想人格。理想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寄托。有了理想,就能知道我們應該幹什麼,奔向何方,才能開拓奮進,勇往直前。一個人樹立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他就會有明確的努力方向和目標,就會不畏艱險,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必然會精神萎靡、無所作為,碌碌一生。
理想對一個人是這樣,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這樣。當一種理想成為全民族、全國人民共同的奮鬥目標時,就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與內驅力,就能萬眾一心,同心同德地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奮勇前進。否則,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沒有活力,就不可能興旺強盛。古今中外,凡是對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人,都是有理想、有誌氣、有抱負的人。如孔子的“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曹操的“老驥伏櫪,誌在千裏”;諸葛亮教導人們要“立大誌”,“修人品”,並強調“誌當存高遠”;王勃的“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北宋文學家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明代學者王守仁(即王陽明)也說:“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誌,就是人們追求的奮鬥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下的決心。誌,也就是理想。有了誌向,有了理想,有了目標,就可能鼓舞人們沿著正確的人生道路前仆後繼、勇往直前。
李洪誌反對“執著心”和“欲望”,讓人“消業”,其目的是要人們丟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追求。一些人之所以癡迷“法輪功”,究其根源,就是在理想、信念上出了問題,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麵的問題。因為,理想是人們的世界觀在奮鬥目標方麵的集中反映,它是人們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執著追求的既定的目標和一種巨大持久的精神激勵力量。正是為了達到理想的目標,人民群眾才會團結奮鬥和積極進取,人類才不斷地進步,社會才不斷地發展。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與追求就顯得更加·228·珍惜和重要。因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們這個生產力比較落後的國家迅速實現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正是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和鼓舞人心的宏偉目標,才把億萬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了起來。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社會在人民的實踐中不斷地發展進步。今天,人類已進入21世紀,新的世紀將為我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中華民族要擺脫落後,趕上和超過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更需要我們樹立崇高遠大的社會理想,發揚敢於競爭、敢於勝利的精神,執著追求,努力奮鬥。唯有積極進取,不屈不撓,國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前途,人民才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