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開拓者(2 / 3)

走創新發展之路

在山西公路構件廠的發展史上,最讓人驚心動魄的是,在他們的關鍵時刻出現了一道又一道難關,最幸運的是他們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說起來,他們經曆過三次大的坎坷,三次麵臨死亡邊沿。他們闖過了三道難關,走過了異常艱難的路程。這三次坎坷和三道難關過後,又讓他們從死亡線的沼澤地裏走了出來,這是廠裏所有職工至今都刻骨銘心的事。

在山西公路構件廠建廠十多年後,全廠生產水泥的生產總量已是年產30萬噸,那是1996年。

1996年,新一屆領導班子走馬上任,李敬中作為新的一屆帶頭人,他帶領這個廠的員工,開始了新的艱難的征程。

當時他們麵臨的困境是,廠裏的設備落後、陳舊甚至是老化,廠裏資金有缺口,麵對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的局麵,形成了一種廠裏從下到上都感到非常艱難的境遇。也就是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國家頒布了水泥企業上大改小的最低線限定標準的新政策。文件要求要淘汰直徑2.5米以下的機立窯,關閉年廠8萬噸以下的機立窯水泥生產廠。當時,山西公路構件廠的機立窯,正好是在淘汰範圍之內。那時的機立窯,直徑是2.5×9米。如果要關閉,這廠裏的日子該咋過啊?廠裏那麼多的職工該如何辦啊?

李敬中廠長帶領廠裏的一班人進行了認真而慎重的思考和選擇,為了企業的生存、發展,為了企業所有職工的生存、發展,他們決定走技術改革之路,改變目前的困境。當然,走這條路也是要付出的,那是一條艱難的路,艱苦的路,創新的路,奮鬥的路,創業的路。

為了走這一條路,他們有過彷徨,有過爭議,有過鬥爭,最後終於達成了一致的共識:那就是要下定決心改革創新。當然,這是一條科學改造之路,也是一條艱辛之路。

把原有的機立窯擴徑,這是一次技術革新。這要牽涉到許多複雜的技術問題,是一次大膽的嚐試。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們請來了省內外的建材專家,征詢他們的意見,請他們出謀劃策。經過大家反複的討論,大多數人的意見是要拆舊窯,要重建,這樣做,至少需要投入500萬元~600萬元的資金。這對於當時資金極為短缺的山西公路構件廠是不敢想,也不能想的事。

當時有人勸李敬中廠長:

“如果改造失敗,你這廠長是要挪位子的。”

麵對各種不同的意見,李敬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他想到的是:企業要生存、職工要吃飯。改革,技術革新,這是一條必須走的路。他說:

“如果怕冒風險,我當這領導有什麼用啊?”

這還真是李敬中的個性,他是一個寧折不彎的漢子,在他身上有一股勁,那就是看準了的事情,他就一定要辦。辦起來的事情他就要辦到底,辦不成,他是絕對不會撒手的。

他是從這個廠子走出去深造的,他到武漢工大上大學,那是1977年~1980年的事,上完大學畢業後就又回到了山西省公路構件廠。他先是在工藝技術科任科長,後來就升任了副廠長、總工程師,到1995年開始,他擔任了這個廠的廠長。1999年,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廠長、黨委書記都由他一人來擔任,可見上級對他的信任,群眾對他的支持,從中也看到了他的膽略和能力。

在黨內,他從1993年起就是廠裏的優秀共產黨員,從1997年開始,他成為了山西省交通廳、山西省公路局的優秀共產黨員,2000年,他成為了山西省勞動模範。在他的前進道路上,應當說是克服困難、不斷前進的過程,是迎著困難上、不斷開拓的過程。我見到他的時候,一眼就看出他是個幹事業的人。遇到困難他是不會退縮的,他是會勇往直前的。

就在當時的機立窯擴徑改造問題上,爭議雖然多,但他反複考慮,他們是必須要闖過這一關的。他堅信“隻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在打定主意以後,開始了對這項技術改造的大型攻堅戰。

他把當時廠裏的技術人員召集起來,共同出謀劃策。要對窯爐體進行擴徑改造,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調研活動。走出去,請進來,用科學精神對這項技術進行了新的測算。針對問題,對症下藥。經過反反複複的科研測算、論證,對經過多次修改的方案進行決策,到最後方案確定下來,科研過程才告一段落。這終於使大家定下心來,決心打一場技改的大戰役。

要技改,才有出路,這是背水一戰,沒有退路。

進行技改,那就要全部停產,而且是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時間就是生命,技改要有科學的精神,不能有半點馬虎。而且每一步都必須謹慎,可以說是戰戰兢兢。在這種重要時刻,也可以說是關鍵時刻,李敬中把這裏當成了他的生活的全部,也可以說是生命的全部。他整天吃在工地、幹在工地、住在工地,沒有白天,也沒有黑夜,每天24小時連軸轉。那段時間,他是在上戰場,是在進行一場特殊的戰鬥……

在技改中,在原來整個立窯的基礎上,要加大基座,加粗外徑。要在原來立窯重量的基礎上增加1500噸,整個立窯框架加高,這裏麵有許多技術問題需要不斷解決。李廠長自然不能、也不敢掉以輕心,他整個身心都撲在了技改工地上。

整個技改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日子長了,李敬中作為廠長,身先士卒,帶領一班人堅守崗位。時間長了,他的人樣也變了。他胡子長了,衣服髒了,臉上的皺紋多了,滿身的土,滿臉的灰,整個是從防空洞裏鑽出來的樣子,人都變了樣。累了,倒在椅子上就能睡著,他那高大的個頭,在睡覺時會縮成了一團……人們看到了廠長的這種狀態,這樣的精神,都受到了強烈的感染,也從精神上得到了一種鼓舞,這就是一種無言的力量,無聲的鼓舞,更是一種戰鬥動員令,全廠員工動員起來,投入這場戰鬥。人們主動加班加點,主動請戰,主動做出自己的奉獻。

當時,全廠都圍繞著這次技改全部投入,經過了公關、實踐、研討,終於成功地進行了擴容。在技改結束正式試車運行那一天,人們都緊張極了,唯恐出現問題,因為這次成敗,關乎著全廠職工的命運啊!

5月9日~5月26日,要點火了,要試車運行了,這是個緊張的日子,大家把全部精力放在了點火運行上。

一開始,機械振動異常,加層的混凝土框架出現了裂縫。這時的李敬中,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他能不焦急嗎?事後,李敬中說:

“那時人們都無法理解我的心情,成敗在此一搏啊!這一次試車能決定全廠職工的命運啊!那真是生死存亡的一戰。別無選擇。”

但剛才說到的那些毛病,並沒有影響到整個機立窯擴徑後的運轉,經過了進一步的加固、調試,試車終於成功了。

就是這一次技改,挽救了全廠人,山西公路構建廠按照當時的政策,又開始了正常的生產和運行。全廠又回到了正常生產和工作的軌道上,脫離了被環保部門處罰甚至停產的命運。

就在化解一道危機後,新的危機又接踵而至。

新的危機,其實很明白,那就是環境保護問題。人們都知道,水泥生產企業對周邊的環境汙染是肯定會出現的,而且是會越來越嚴重的。這應當是那個時代所有水泥生產企業的普遍問題。然而,在一定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於環境保護的認識是很膚淺的,甚至是不以為然,不會引起高度注意的。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文明程度在不斷提升,人們對於環境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嚴,越來越苛刻,這是社會的進步,曆史發展的必然。

山西公路構件廠的水泥生產過程當然也不例外。在他們生產的過程中,把水泥的粉塵煙霧排放到空中,然後再擴散到周邊的各個角落,這就對周邊的環境造成了很嚴重的汙染。當時有人編成了順口溜說:

“晴天洋灰廠,雨天水泥廠,抬頭迷眼睛,低頭灌脖領。”

當地人、附近村民幾乎找不到能晾曬衣服的地方,環境汙染已經到了極端嚴重的地步。這種情況,隻能促使附近的村民們把山西公路構件廠告到萬柏林區人大常委會,隨之而來的就是環保處罰。

當時,國家已對環境保護加大了力度,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太原市作為全國環境清潔示範市目標的實施,1999年,太原市政府下達文件對全市302家工業企業汙染限期2000年達標。當時的山西公路構件廠被列入其中,成為汙染源未達標的企業之一。當時的要求是,要麼停產治理爭取達標,要麼關閉生產廠。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消息。這對於剛剛投入巨資完成擴容治理、技術改造的山西公路構件廠來說,是個晴天霹靂,震得當時全廠的人喘不過氣來。當時的環保政策,又使這個廠瀕臨到死亡的邊緣。

當時,技改的成功,生產恢複到正常狀態,廠內職工的情緒剛剛穩定下來,甚至是處在興奮狀態中。可怕的是,人們又一次經曆了這種驚恐。

還是李敬中與他的一班人處變不驚。他們首先穩定了職工的情緒,然後著手進行環境治理。應當說,這又是一次大手術,是非做不行的大手術。李敬中又處到了這個大變動的前沿,他沒有猶豫,也沒有猶豫的餘地,他再次下定決心,按要求做好環境治理。

其實,他們在做機立窯技改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了環境保護問題。做到了環保與技改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運行。在機立窯擴徑技改時,他們就投資80萬元新建了高效除塵設施,使這個機立窯的排放粉塵達到了國家的環保要求。

為了解決環保設施的資金問題,李敬中廠長廣開財路,采取了多種措施。一是對1996年以前的557萬欠賬進行清理、催欠;二是外攬大運公路18座收費站新建工程和太佳、忻台公路工程建設,增大創收渠道,增加收入來解決環保經費;三是申請向山西省公路局借貸。就這樣,他們對環保第一次投入380多萬元人民幣,對生產係統的12處揚塵點進行了徹底治理。購置、安裝了高效除塵設備,解決了當時麵臨的非常緊張的環保處罰問題。

在當時安裝的環保設備中,有三台是本廠自行研製的。

為了當時的環境保護,為了給當地及附近居民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全廠職工共同努力,經過一年的奮戰,環境保護治理獲得了顯著成效,一次性地通過了省、市環保部門的環境監測驗收,山西構路構件廠成為了太原市首家水泥企業環保治理達標單位。太原市環保局因此去掉了一個環境保護監測點,同時還返還了山西公路構件廠8萬元。同年十月,他們對廠內直徑2.2x6.5米的磨機安裝了除塵設備。這樣做的結果,不僅為環境保護作出了貢獻,而且每天能回收水泥生料5噸之多。這就讓擴散在空中的水泥粉塵回到了生產線上,變廢為寶,增加了水泥的產量。

山西公路構件廠在環境保護上度過了又一次難關。

剛剛度過一道難關,又出現了新的險情。

按照國家新的標準,水泥標號要普遍提高一個等級。該廠原來生產的325號水泥將不允許再繼續生產,隻能作為落後淘汰產品被淘汰出局。而執行新標號水泥的時間被定為2001年4月1日,這是被限定的最後期限。這一新的文件出台,對於山西公路構件廠來說,又是一個晴天霹靂。

山西公路構件廠當時的情況是:他們一直以生產礦渣325號水泥為主打產品。如果要改變水泥生產型號,他們必須改變生產中的工藝配方。這樣的改變,使他們要把水泥礦渣的摻入量從原來的56%減少至30%,而熟料的摻入量要相應地增加,他們廠的水泥產量將由原來的12萬噸急劇地下降至8萬噸,這樣的結果,要減少產值1000萬元左右。這就導致了成本提高,利潤下降,生產核算由贏利變成虧損。更可怕的是,8萬噸以下的機立窯屬於國家關停的範圍,山西公路構件廠將又一次麵臨著被淘汰出局的危險,這對這家企業來說,又是一次生死存亡的選擇。麵對新情況,必須做出新選擇,再沒有回旋的餘地。

麵對新情況,李敬中和他的一班人在冷靜中思考著,在新的困難麵前進行著新一輪的拚搏。他們與工程技術人員在研究著新的出路,尋找著新的突破口。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提高本廠生產中的科技含量,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再一次進行技術改造,這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的選擇。

這個工廠當時的現實是,改變立窯生產,采用新型的回轉窯生產,需要投入數千萬元的資金,這在當時該廠的現實情況是不可能的。但這個廠的工藝生產線存在著兩頭大中間小的不平衡的狀況。在現有人員、生活附屬設施不變的情況下,需要新增加兩台2.4×10米開流高細磨,同時要改造計量配料係統,新建一座直徑3×11米新型節能高產機立窯,就能夠使全廠水泥生產的年產量翻番,達到25萬噸。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水泥產品的質量,從而實現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與此同時,可以使廠裏的生產規模、效益、利潤大幅度提高,而在成本降低的同時,向國家上繳的利稅可增加70%~80%,但當時隻需要新建一條同規模機立窯生產線1/6的資金。

這次技改同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同樣是由李敬中廠長掛帥,會同全廠領導班子成員、技術人員戰鬥在技改第一線。傾全力,日夜奮戰,持續苦戰半年光景,在這半年內,全廠人又經過了一次洗禮,一次戰鬥,一次改革,一次創新。之後進入了這個廠的新階段。

在經曆了這三次大的變革和洗禮後,廠裏人成熟了,領導班子更有力了,生產上了一個大的台階,利潤也提高了一大截,上繳國家的稅利也大幅度增加。這次技改,使這個廠起死回生,收起了“免戰牌”,繼續在水泥行業裏存活下來,而且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