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鍾馗嫁妹”是來自“鍾馗嫁魅”,是一種誤傳。據清人俞曲園的《榮香寶三鈔》卷二十中“鍾馗嫁魅”條所雲:“明文震亨《長物誌》雲:‘懸畫月令,十二月懸鍾馗迊福,驅魅嫁魅。’按此,知世傳鍾馗嫁妹乃嫁魅之訛。”可見,“鍾馗嫁妹”,原來是鍾馗驅儺將災禍轉嫁到別處去的意思,由於音訛,使“鍾馗嫁魅”變成了“鍾馗嫁妹”。
這種音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有所交代,認為:“知世傳‘鍾馗嫁妹’,當自明代已然。明朝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卷二二‘鍾馗’條中雲:‘畫家鍾馗嫁妹圖亦有因可考’。”鍾馗嫁妹之俗發展到後期時越來越被廣泛認可,出現很多文本,尤其是清代傳奇《天下樂》(昆曲)中有一出戲叫做《鍾馗嫁妹》,其中說:終南山文士鍾馗進京趕考,向善人杜平借資費,杜平借與百金,並在鍾馗離家後派丫環照顧鍾馗之妹。鍾馗考取了狀元,但因貌醜被黜出金殿,鍾馗憤而碰死在殿階前,杜平為他收了屍。鍾馗死後陰魂不散,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封他為“驅邪斬祟將軍”。鍾馗為了報答杜平之大恩,率五鬼顯形回家,將其妹嫁給了杜平。
經戲劇這麼宣揚,“鍾馗嫁妹”便深入人心,成為人間佳話。
烏羊川的傳說
由延安市區東行二十六公裏左右,來到姚店鎮轄區的鄭崖村,向北進入一條“川”,就是“烏羊川”了。元龍寺鄉轄了烏羊川全境。“元龍寺”是因乾隆年間在此建了一座“元隆寺”而得名。1958年實行漢字簡化時,筆者家父王生金向延安縣民政局提出建議,改“元隆寺”為“元龍寺’,同音不同字,便於群眾書寫,又不失原有之叫法,民政局遂采納而用之。
烏羊川的叫法與《西遊記》故事有關。《西遊記》中雲,涇河龍王被魏徵斬首後,每日夜裏來到皇宮中尋唐王李世民鬧事,皇宮內因此鬼哭神號,驚動了住在都土地廟裏的觀音菩薩。觀音駕祥雲,在雲端裏用楊柳梢一點,將正欲前往皇宮尋事的都龍王——涇河老龍攔住,命他往西北尋找生路。涇河老龍便提著一顆血淋淋的龍頭向西北而來,一路駕雲來到烏羊川時,正逢西北大旱,烏羊川的民眾設壇打醮,向都龍王祈求甘霖。涇河老龍站立在雲頭看見民眾虔誠地向他求雨,心想,他們還不知自己犯了天條,被玉帝革去神職,斬了龍頭,祈求自己還有何用呢?不覺,落下了傷感的淚水,頓時地有潤色濕氣,天有陰雲驟起。這一天象驚動了靈霄寶殿上的玉皇大帝,他正與群臣商議都龍王的人選,忽覺幹旱西北有涼風濕氣襲上天宮來,便問太白金星因何而有此天象。太白金星派張天師出南天門以觀究竟。天師觀後上殿稟報說,有涇河龍王提著龍頭在雲端中觀看民間祈雨,不覺落下淚來,以致有此天象。太白金星聽後,向玉帝奏曰:“涇河龍王之所以犯天條,實因袁守誠之神機妙算,涇河龍王一時氣憤而違反了天條,也是為天宮著想。今天看來,涇河龍王有仁慈之心,不若都龍王之位還讓其做了,陛下以為如何?”玉帝聞奏後說,這樣一來,何以震天威?何能管眾神?又何況龍頭已斬,不可複位。太白金星奏曰:“龍頭既斬,萬不可複,用別的牲靈之頭以換之,以戒天地眾神如何?”玉帝準奏,命太白金星辦理此事。
太白金星領旨後來到龍王身邊說:“涇河龍王,玉帝恩準,還讓你做都龍王,不過,你的龍頭已長不上了,要換上別的牲靈之頭,你願意嗎?”龍王聽了,謝了玉帝天恩,說但憑金星處置。此時,烏羊川的民眾祭祀已畢,將一隻黑綿羊的頭割下往龍王廟去進獻。太白金星於雲端中看見此情,趁著羊頭還熱,還有血性,便將袍袖一揚,羊頭飄搖直上,接在手中後往龍王項上一按,龍王便成了一位長著黑羊頭的神人,龍頭卻飄飄揚揚,飛入天河之中。
民眾們忽然不見了羊頭,朝天上一看,一位白發銀須老翁身邊站著一個羊頭仙人,眼角處流出了淚花,頓時,天無雷聲閃電,地無風聲鶴唳,便下起了一場潤物細雨。三日甘霖,解了旱情。自此,烏羊川的民眾們重建龍王廟,重塑龍王神像,將這位長著黑羊頭的仙人奉為龍王,供奉在廟的中央,四海龍王,雷公電母,風師雨伯都在兩廂的牆壁上配祀。也是自那以後,烏羊川的民眾決不用黑羊,尤其是長著黑頭的綿羊做牲品,因為它是龍王的頭。
烏羊川還有另一種說法,因“烏”與“五”音近,人們又稱為“五羊川”。關於“五羊川”的傳說是:鄭崖村後有一峭壁,峭壁上有“五羊”石洞,無論什麼時從其下走過,都能聽到洞內有“呼呼”之聲發出,人們說此洞很深、很遠,一直通向內蒙古草原。傳說此洞中有五隻綿羊,一早一晚都要從洞中出來到下麵的水潭裏喝水,喝完後又回到洞中。人們很少見到它們,但也有人見過。
蒙元統治中國北方時期,由於連年戰爭,需要大量的糧食和肉類補充前方,蒙古草原的牛羊被屠殺殆盡,戰火又燒到了陝北,五隻羊從五羊洞內一直去了蒙古草原,在茂盛的草原上繁殖後代。傳說,現在蒙古草原上的羊群就是由這五隻羊繁衍出的。也自那以後,再沒有人見過這五隻羊。
實際上,被稱做“五羊”的原因大概與我國古代的“三羊”或“三陽”信仰有關。“三羊”或“三陽”即青羊、紅羊、白羊,它們象征著過去、現在和未來,此即“三陽開泰”的由來。五羊則是在三羊基礎上的延伸,即在三羊基礎上補充了黃羊、黑羊,以這五種顏色來代表天地五方,如同廣州被稱“五羊城”一樣,寓意五方都呈吉祥。
五羊洞在傳說中很神秘,實際並非如此。近年來,由於人們修築公路的需要,在峭壁上采石,被炸毀的五羊洞並不很深。它已沉沒在建設的塵埃中,給人們留下的僅有傳說,沒有了遺址。
娘娘廟
從五羊川口順路走二十五公裏左右,便是被五羊川人稱做“娘娘廟山”的賀家莊村。娘娘廟山因山上有一座久負盛名的“娘娘廟”而得名,山勢雄壯挺拔,峻極蒼渾,四麵群山如群星拱鬥,呈仰望圍宿之勢,有烏羊川、牡丹川、蟠龍川、青平川、永坪川從山下分野而出,猶如五條奔走的龍蛇蜿蜒伸展出去。山上有二十餘畝的平坦之地,建有娘娘廟、菩薩廟、關帝廟、大聖廟等,組成了一個構建嚴謹的廟宇群,是陝北民間除了佳縣白雲山、榆林青雲寺、延安清涼山這類大型廟宇群外的中型廟宇之一。它的始建年代無法考證,現在的規模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原有基礎上擴建的。從民間傳說來看,其初建不應晚於明代。
關於“娘娘”成神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娘娘廟山下的民間說法。說娘娘的娘家是現在青化砭鎮的張馬河,婆家是離張馬河不遠的新山溝。娘娘出生後到了三歲時才開口說話。但說話不多,而後又不說了。到了十三四歲時開始紡線,但不織布。整天隻是紡,紡了很多線,纏成一個很大的線團。十六七歲時有人給娘娘提親,娘娘既不應允,也不反對。到了迎娶日,花轎進門,鼓樂喧天,娘娘還坐在炕上紡線。吉時將到,應該給娘娘妝扮了,父母前來催促,娘娘言稱要上茅廁方便一下,親朋如此之多,竟然沒有人看見娘娘抱著線團走了,過了很長時間,父母不見娘娘回來,便來到茅廁尋找,卻空無一人。父母急了,向人打聽娘娘去向,一個廚師說他看見娘娘抱了一個線團,先在門躦上拴住了,然後扯線鋪在地上出大門走了。大家聽了,從門躦上找到線頭,順著線一路跟去,沒多久,便見娘娘正在前麵走著,娘娘雖是三寸金蓮的未出閣女子,男子們卻追不上,大家追快了,她也走快了,大家慢下來,她也慢下來了。到了娘娘廟山的山根下,娘娘加快步伐,如同有輕雲托身,輕盈從容地上到山頂。當眾人來到山上時,娘娘已羽化升天,僅有肉身端坐在那裏,安詳慈善,似死非死,眼睛炯炯有神地注視著大家。
娘家人與婆家人見娘娘已經羽化,不能複生,便用嫁妝裝扮了娘娘,蓋了一座廟宇為其護身。每到娘娘的出嫁日,即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日,娘娘的娘家人、婆家人都要到山上祭祀娘娘。因娘娘是一位未出閣的女子,故而人們稱其為“娘娘”,即不同於幼小女子的女兒之身的女人。因陝北民間常將未出嫁的女人稱做“女子”,出嫁後的女人稱做“婆姨”,娘娘雖為女子,但又不同於一般女子,故名“娘娘”。後來,娘娘顯靈,為人治病醫疾,祛除邪魔,有求必應,所以名聲遠播鄉鄰,周圍的人們也都紛紛上山禮祀,漸漸地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廟會日。因娘娘神的名氣大,人們便將此山稱做“娘娘廟山”,原有的山名已無人知曉了。
另一種說法與此大同小異。傳說娘娘的父母從山西將娘娘擔來陝北,住在張馬河。不過,這一說法不太流行。這種說法的依據可能是從大移民的曆史事件中派生出來的,即明代時期從山西向陝北大量移民,以填充陝北的人口不足。編出這一傳說的目的大概是思鄉之情所致。
從娘娘的出嫁日七月十五日來看,它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民間宗教認為,七月十五日是三官之中地官的誕日,地官是冥幽世界的主宰,所以被民間視為不祥日。民間又有“七月半,鬼亂竄”的說法。人間紅喜事應當避開此日。也正因為這樣,娘娘廟山周圍的人們不在七月十五日操辦紅事。
甘羅十二封上卿
甘羅十二封上卿的故事在陝北民間傳說中被說成是“甘羅十二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