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財神
民間認為,正月初四是迎神日。因為臘月二十四是送神日,所有下界諸神都要在送神日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並述職。正月初四這天,他們在完成朝賀和述職後,又要回到下界,履行神職,故而家家戶戶都要設供迎神。迎神在午後舉行,供品要有牲禮、果品、酒菜等,同時還要焚香、點燭、燒金、燃放爆竹、燒神馬、天兵等,意在派他們去請神,讓諸神乘神馬返回下界。最初的迎神儀式中是要宰殺真馬的,後來改為糊紙馬。唐朝時改用印在燒紙上的“鴨”。據《天香樓偶得》中雲:“俗於紙上畫神像而祭祀之,謂之鴨,以此紙馬神佛憑地,似乎馬也。”在迎接諸神中,人們最想迎的是財神,所以也就有了“財神請酒”的說法。據《中華全國風俗誌》下篇卷五《安徽》:“正月初四日,接財神,具三牲肴籟,謂之‘財神請酒’。”
民間另有說法是:正月初二是“財神節”,這一天早上會有人挨家挨戶地出售財神像,也有親友之間互相贈送財神像的,稱為“送財神”。當出售財神像的人來了以後,一定要付錢,不能論價,價格肯定比財神像的實際價值高。如果不要時,也不能說“不要”,要說“已經有了”,忌諱“不要”,以圖吉利。因為誰不想發財,財神來了焉有不要之理。初二這天,民間要祭財神,祭品一般是雞和活鯉魚。這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餛飩,因為餛飩形似元寶,吃餛飩則寓意元寶滿屋。陝北民間則是吃餃子,因為陝北餃子比餛飩更像元寶。
民間還有一種習俗是於大年初一早上出門去迎財神。如果以這一方式迎財神時,一定要選擇財神所處方位,然後朝著這一方向前行,迎回財神。財神所處方位在舊時的民俗曆書中都有,一查便知。它是根據六十花甲排定的,比如:甲子年大利東西,不利南北。乙醜年,即第二年,大利南北,不利東西。這種每隔一年輪換一次的排定方式,在第一次選定後,便可依次相換。所謂大利方向也就是喜神、財神、貴神所處之方向。民間俗信認為,正月初一剛出門,朝喜神、財神、貴神方向走來,就會有喜事,發大財,遇貴人。這樣看來,人們規定出幾個日子為財神日,其初衷就是在大吉大利的新年裏乞求能多有好日子,少有壞日子。
送窮
送窮又稱“送窮鬼”、“趕五窮”、“送五窮”,是在正月初五清晨舉行的儀俗。正月初五清晨,家家用一掛鞭炮,從房門口一直燃放到大門外,俗稱為“破五”或“崩窮”。或是剪紙人拋擲於大門外。也有晚上送的。人們相信,這樣就可以送走貧窮,迎來幸福。此俗產生甚早,唐代韓愈在《送窮文》注中說:“予嚐見(文宗備問)雲: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為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卻窮子’,自爾相承送之。”又唐《四時寶鑒》說:“高陽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蒼死。世作糜,棄破衣,是日祝予蒼曰:‘除貧也’。”韓愈的《送窮文》寫於唐元和六年(811)正月之醜晦,正是唐俗“送窮日”的日子。後來,將送窮日由晦日變成了“破五”(正月初五)日。
“送窮五”成為民間習俗後,又被衍化為“打五窮官”。陝西西鄉等地每到正月初五日就有乞丐麵塗朱彩,身穿戲衣,頭戴無頂破草帽,手拿掃帚挨家挨戶地掃地要錢,被稱做“五窮官”。五窮官每到一家,主人就要施舍錢米,並手執棍棒,假意趕打。此俗認為,這樣就可以將窮困與厄運趕走。另在銅川一帶有“填窮坑”的習俗。正月初五早上的飯要吃得特別飽,此俗認為,隻有這樣才可將“窮坑”填平,引來富貴之源。韓城一帶有“崩窮”的習俗。正月初五忌宿出門,並將鮮肉放在鍋中用炭火炙烤,或者將麻豆放在鍋中爆炒,將窮氣崩除掉。韓城另有習俗是“炙窮”,就是在正月初九的黎明時分,將一盆穀糖放置於門上,架炭火燒之,俗信認為這樣可以將窮炙走。
陝北民間“送窮五”習俗最普遍的說法是來源於《隋唐演義》。該書中雲,隋主楊堅一夜正在燈下批閱本章,不覺有些困倦,便隱幾而臥。朦朧之間,夢見自己獨立於京城之上,四麵遠眺,隻見山河綿邈,心甚快暢。又見城上三株大樹,枝頭結果累累。正看間,耳邊忽聞有滔滔水聲,俯視城下,隻見水流洶洶,波濤滾滾,看看高與城齊。隋主夢中吃驚不小,急急下城奔走,再回頭看時,水勢滔天而來。隋主情急之中大叫一聲,猛然驚醒。凝神靜思夢中之事,大非吉兆,乃洪水滔沒都城之象。由此生疑,或是人姓名中有水傍之字,將來禍害國家。當時朝中有一老臣,姓李名渾,被封為郕國公。渾字的軍旁有水,郕者,城也,正合洪水淹城之夢,且軍又是兵象。城上有樹,樹上有果,樹乃木,樹上之果乃是木之子也,木子二字正是李字。隋主心想,此人已老,又不掌兵權,除非應在他的子孫身上。便命人暗中查訪,得知李渾有一幼子,名叫洪兒,正合洪水之洪,更合夢中之事。便動疑心,遂令內侍齋手敕旨至李渾家將洪兒賜死。隋主將李洪賜死後,又有張衡出來暗布流言,先在小兒間胡言,漸至人間傳播,其言雲:“桃李子有天下,楊氏滅,李氏興。”隋主聽後很是不悅。張衡除了散布流言外,還賄賂一個能讓隋主聽信的方士,名叫安伽陀,勸隋主殺盡姓李的。虧得尚書右丞高熲奏諫道:聖上有疑,將一應姓李的逐出京城,不得在朝,不得管兵用事便了。此事才算平息下來。李淵便趁著這個機會,乞辭太原。聖旨準行,但仍令其為太原府通守,節製西京。
仁壽元年中秋,李淵由京城出來,行有二十餘裏來到楂樹崗。時有朝中宇文述與李淵有隙,差了五七十人,扮作響馬模樣,於寅夜出城,在此等候,意將李淵全家除掉。李淵率家將四十餘人與之打鬥,至太陽西沉,仍不能脫身。危急之中,值秦瓊自長安城中解軍掛號出來,於臨潼山下,楂樹崗邊遇到李淵與“響馬”打鬥,幫李淵打退了“響馬”。李淵命手下人請秦瓊相見,並說有謝,秦瓊聽後說:咱隻是路見不平,不圖有謝,帶轉馬頭向大道便走。李淵見家丁請不來秦瓊,便忙帶韁繩向秦瓊趕來,喊道:壯士住馬,受李淵一禮。秦瓊隻是不理,繼續向前飛奔。李淵隻得又喊道:壯士,我全家受你活命之恩,便等我識一識姓名,報德異日何妨。此時已趕出十餘裏,秦瓊想,不如對他說了,也省得再來追趕。隻得回頭說:李爺不要追了,小人姓秦名瓊便是。並連把手擺了兩擺,加馬一鞭,箭一般去了。李淵欲待再追,因久戰,馬力已乏,且又隻是一人,恐乘隙生變,隻得歇馬。因追趕中有順風吹來,再加上馬鈴作響,隻聽得一個“瓊”字,又見他搖手,錯認做行五,生生地一個瓊五被李淵牢牢記在心裏,不知何日才能報得此恩。也正因為李淵有此報恩之心,為秦瓊塑像蓋廟,以“瓊五”神來供奉,使秦瓊從此走上了黴運。因“瓊”與“窮”音同,故而秦瓊窮也。
一年,秦瓊領命往長安公差,來到華州華陰縣少華山下,遇好友王伯當留住數日後一同前往長安,距長安城六十裏處,遠望一座舊寺鼎新,殿脊上現出一座鎏金寶瓶。伯當說:當年我進長安時,此寺已廢,是什麼人發善心修得這等整齊。說話間,一幹人馬來到山門,相約進寺觀看,進得東角門後,見東邊新起一座門樓,懸紅牌,書金字,為“報德祠”三字。進得祠來,三間殿宇,居中一座神龕,高有丈餘,裏麵塑了一尊神像,卻是站著的戴一頂荷葉簷粉青色的範陽氈笠。著皂布海衫,蓋上黃罩甲,熟皮鋌帶掛牙片解刀,穿黃麂皮的戰靴,左右塑著四人,左首二人帶一匹黃膘馬,右手二人捧兩根金裝鐧,向前豎一麵紅牌,楷書“恩公瓊五生位”六個大字,旁邊又是“信官李淵沐手奉祀”幾個小字,秦瓊看後暗自點頭,那年在潞州府的顛沛原來是李公折騰得自己落到那般田地。自己是一布衣,怎當得起勳衛塑像,焚香作念。便向伯當說了此事。李淵之婿柴嗣昌在寺中見眾人氣度不凡,命人打聽來曆。秦瓊與伯當的說話被打探的人聽見了,報於柴嗣昌說,有太老爺的恩人在裏麵。嗣昌向眾人打躬,問明白後以禮厚待,並差人往太原通報唐公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