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讖謠(12)(2 / 3)

上旬 清明節、“鬼節”上墳掃墓,祭拜眾鬼 城隍出巡

初三日 上巳節 去河邊洗滌汙濁,以消災除邪

廿八日 東嶽廟會

四月

初八日 放生會

廿二日 城隍出巡

五月

初二日 城隍出巡

初五日 端午節 掛鍾馗像、天師像,以驅鬼祟

十五日 溫元帥會(又作四月十一日、六月廿五日)

七月

十二日 地獄開門日

十四日 目連節

十五日 中元節 鬼節 盂蘭盆節 燒紙船,點河燈,普度孤魂

三十日 地藏節 朝九華山

八月

初三日 灶君會

十四日 五猖會

九月

初九日 酆都大帝廟會

三十日 十殿轉輪王“轉輪會”

十月

初一日 送寒衣 焚燒紙糊衣服,為陰間鬼魂防寒取暖

十六日 血河大會

十二月

廿四日 照虛耗(鬼物,一作正月十五日)

附六:人物

鄭玄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東漢末期經學家,世稱“後鄭”,是為區別於鄭興、鄭眾父子。鄭玄兼通古今經學。從學者經常達數百人之眾。黨禁禍起時,與同郡孫嵩等四十餘人都被禁錮,遂而閉門不出,專心治學,遍注群經。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戰於官渡,遣子袁譚迫鄭玄從軍,於途中病卒。鄭玄是東漢末期的一代經學大師,一生著述宏富。曾經注釋了《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曆》等典籍。做《天文七政論》、《魯禮禘祫義》、《六藝論》、《毛詩譜》、《駁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等,凡百餘萬言。又有門人整理的《答諸弟子問五經》、《鄭誌》等八篇。

鄭玄所著諸經以古文經說為主,兼采今文經學,雜糅眾家,是漢代經學之集大成者,後人稱他的學說為“鄭學”。他的經學對古代文獻的收集整理有很大貢獻,對現代研究古代文化遺產也具有重要意義。但在他的著述中,喜作綜合,常以不同為同,訓詁中也存在一定問題。如:以《周官》為真周製,凡不合者皆歸入殷製;以《禮》注《詩》,造成許多附會,又常用讖緯之說解經,有迂怪之談。但與其成就相比則是次要的。鄭玄所注除了現今傳世本《十三經注疏》所采用的《毛詩》、《三禮注》尚且存世外,其餘都已散佚。清人袁鈞《鄭氏佚書》,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一些輯本,孔廣林《通德遺書所見錄》、黃奭《高密遺書》中也有一些輯載;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補編》,《經籍佚文續》有增補。

《後漢書》卷三十五有鄭玄傳。

郭璞

郭璞(276—324),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父瑗,建平太守。郭璞博學而有高才,喜歡古文奇字,對訓詁學頗有高深的造詣,又喜歡陰陽卜筮之術。西晉末期,郭璞看到中原局勢動蕩,心中很是憂憤,便攜家南渡。初時擔任王導參軍,元帝賞識他的才學,因而用為著作佐郎。繼而官遷尚書郎。數次上疏言事,對朝廷多有匡益。郭璞與溫嶠、庾亮並為太子司馬紹所看重。然而,郭璞性情放散,不修威儀,又嗜酒好色,時有過度。後被大將軍王敦辟為記室參軍。王敦有謀反之意,命郭璞占卜。郭璞想借占卜來諫阻王敦謀反,便說:“無成。”因而觸怒了王敦,將郭璞殺害,王敦平後被追贈弘農太守。

郭璞被道教奉為仙人。道教傳說郭璞屍解而去。《洞仙傳》載:“殯後三日,南州市人見璞貨其平生服飾,與相識共語,郭聞之,不信,開棺無屍,璞得屍解之道。今為水仙伯。”

郭璞所注《爾雅法》、《爾雅音》、《爾雅圖》、《爾雅圖讚》,集《爾雅》學之大成。今存《爾雅注》三卷,列入《十三經注疏》中。又有《方言注》,以晉代語詞解釋古語,可據以考見漢晉語言流變。另有《山海經注》同《穆天子傳注》以及《楚辭》、《子虛賦》、《上林賦》等,注釋數十萬言。

郭璞的詩賦都很有文采,代表作為《遊仙詩》,共十四首。內容主要是歌頌高蹈遺世,蔑視富貴榮華,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情緒。鍾嶸在《詩品》中說他的詩是“詞多慷慨,乖遠玄宗”,“乃是坎詠懷,非列仙之趣也”。作為代表莊老思想的《遊仙詩》,它的藝術性遠遠超過了一般玄詩,《詩品》又評道:“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一。”劉勰《文心雕龍》亦雲:“景純豔逸,足冠中興。”

郭璞的作品大都已散佚,明人輯有《郭弘農集》,《晉書》中有其傳。

張華

張華(232—300),西晉大臣,博物學家、文學家。字茂先,範陽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庶族出身。幼年孤貧,曾以牧羊為生,學識淵博,辭藻溫麗,圖緯方技之書莫不詳覽。鄉人劉放奇其才,以女妻之。初未知名,阮籍見其《鷦鷯賦》,讚為“王佐之才”,由是聲名始著。魏末,曾任佐著作郎、中書郎等職。入晉,為黃門侍郎,拜中書令,加散騎常侍。武帝與羊祜謀伐吳,群臣反對,他力排眾議,讚成其事,並任度支尚書,統籌糧餉,算定權略,助帝滅吳。吳平治聲譽益盛,有台輔之望,當時詔誥皆由他草定,晉史編撰及儀禮憲章等並歸其掌管。因被權貴所忌,出為都督幽州諸軍事,安北將軍,複被解除兵權,征為太常,尋坐事免官。惠帝即位,任太子少傅,設謀除楚王瑋,進位侍中、中書監,與裴□等共掌機要。“八王之亂”中,因拒絕參與趙王倫、孫秀的篡權陰謀,為倫所害。身死之日,家無餘財,唯文史滿屋,多為天下珍本秘籍。工於詩賦。《詩品》評為:“巧用文字,務為妍冶”,“兒女情多,風雲氣少”。所著《博物誌》是一部涉及內容十分廣泛的書,有雜史,雜記,雜考,方術家言,神話傳說,海外奇談等。既具誌怪小說之特征,又對研究古代文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中關於我國西北地區石油和天然氣的記載,頗有資料價值。原書已佚,今本由後人搜輯而成。原有集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張茂先集》。《晉書》有其傳。